杨陵区
杨陵区,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下辖区,是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唯一县级行政区,位于陕西省中部。截至2022年7月,全区总面积132.5685平方千米,下辖2镇,3个街道,2022年总人口25万。
杨陵区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腹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杨陵区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属岐伯、有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此地教人农耕,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杨陵区经济以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的工业、服务业为主。特色产业有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业等。2022年杨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61亿元。在咸阳市排第四位,同比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为6.8:44.1:49.1。
2019年12月,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成为探索国家乡村善治之路的“试验示范田”。2020年获得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22年,杨陵区获得全省2022年度平安建设先进县区称号。
名称
“杨陵”作为地名,是因杨坚寝陵的缘故。杨坚死后,埋葬在“三原”畔,谥名泰陵,因其姓杨,人们遂俗称其陵为“杨陵”。
历史沿革
先秦
新石器时代,今杨陵地区就有人群定居的原始村落。炎黄时代,这里住着炎帝部落莱氏族。莱氏族迁走后,这里又成为炎帝之后姜姓的封地,始称邰,后来又成为周代女祖姜嫄氏族居住的地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以后这里就成了周人始祖后稷的封地——古邰国。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丰镐遗址,今杨陵地区成为京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今杨陵地区便成为秦国的辖区。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镇、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武功两县俱属内史管辖。今杨陵境域属邰县。当时的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千米处。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仍设邰县、武功县,两县俱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入渭河平原,废郡县,兴分封,将关中地区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雍国都于废丘,即今兴平市东南10南佐村一带。邰县属雍国辖地。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雍国,后改属内史辖区。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属右扶风管辖。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邰县改为新光县,属光尉郡辖。东刘庄永平八年(公元65年),废邰县,迁武功县治所至邰城,归右扶风管辖,今杨陵境域属武功县辖区。
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系曹魏辖区。今杨陵境域分属魏国武功、美阳二县管辖。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在扶风郡治槐里县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杨陵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拓跋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中亭川在漆、渭二水交合处,即古川口。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12县,今杨陵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岐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杨陵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唐至宋元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武威郡。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遗址。今杨陵区域亦随渭河平原区划的变更而变更。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京兆郡为雍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稷州,领武功、扶风县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湋川等县,湋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稷州,改隶武威郡,撤扶风县,在今武功镇设武功县,将原湋川县改扶风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岐州为凤府。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复置稷州,领武功等五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武功改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路。在此期间,今杨陵区域分属武功、扶风县管辖。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下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路京兆府;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改隶环庆路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北宋末年,金朝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赵昚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县。赵构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隶凤翔路凤翔府。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清
明时在全国设布政使司,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武功县改属乾州。这一历史时期,今杨陵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陕西省领渭河平原、榆林市、治中三道。武功、扶风县两县均隶属关中道。民国5年(公元1916年)陕西军阀陈树藩撤销各地禁烟委员会,开放烟禁。扶风、武功、杨陵等地广种罂粟。烟农每亩纳洋9元。民国11年(公元1922年)3月20日,于右任在武功以总司令名义任杨虎城为靖国军第三路军司令,李夺为第一路军司令。5月5日,杨虎城退出武功到凤翔区。6月,经武功,入陕北地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6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决定将校址设在武功县张家岗。7月,在武功成立以王玉堂为主任的筹备处,举行奠基典礼,并在张家岗、扶风县、眉县等地征地7889.83亩,作为教学用地。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武功、扶风两县均属其管辖。这一历史时期,今杨陵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民国38年(公元1949年)1月,陕西省当局令西北农学院搬往汉中市。但由于学校中共地下组织发动护校,大部分职工和学生不愿离开而作罢。5月20日,人民解放军王震率部解放杨陵,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见师生,受到热烈欢迎,有近百名学生当场报名参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1958年12月,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1961年8月,第四次区划调整。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65年4月,武功县设杨陵、普集、小村三镇,杨陵镇升格为公社级别,与杨陵公社同驻武功火车站。1979年2月,设立武功县杨陵特区,驻地杨陵镇,辖杨陵公社、杨陵镇。特区由武功县代管。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武功县的杨陵镇、杨陵公社和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宝鸡市,设立杨陵区。1982年2月,陕西省政府设立宝鸡市杨陵区。6月,宝鸡市杨陵区筹备处成立。10月,扶风县五泉公社划归杨陵区筹备处管辖。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直属宝鸡市。1983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宝鸡市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1997年7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地理
位置境域
杨陵区地处陕西省中部偏西,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水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处于东经108º~108º07’,北纬34º12’~34º20’之间,东距西安市82千米,西距宝鸡市86千米,全区总面积132.5685平方千米。
气候
杨陵区属于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9℃,日照时数为2163.8小时。平均降雨量为835毫米,蒸发量为993毫米,无霜期为211天。
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一带的冷高压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杨陵区的冬季(12月到次年2月)少雨、寒冷且干燥。春季(3月到5月)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加,天气变化较大,容易发生春旱和大风。夏季(6月到8月)降水多且降水强度大,常常是阵雨和暴雨天气。同时也经常伴随着夏旱和伏旱,气温多高温。秋季(9月到11月)降温快速,秋雨连绵。
地质
杨陵区位于鄂尔多斯市地台南端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沉降带。境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为宝鸡市——咸阳市大断裂的张性断层和陇西县系的岐山县——哑柏断裂。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和冲洪积物。杨陵区的地质构造由距今250万年以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形成一、二、三级阶地,俗称三道、二道塬、头道塬,厚度达300余米。第四纪地质构造的形成分为第四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两个阶段。第四纪晚期形成的有渭河、漆水河河滩地和一级阶地,组成物质为粘土和砂砾,厚度10~40米;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为粉质黄土,底部发育有一层近代土壤层,厚度1.5~4米。第四纪早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可分为三个时段,其中更新世后时段形成的地质结构上部为风积黄土,下部为砂质粘土及砂砾石层,下伏于二级阶地黄土状土之下,厚度10~15米;中更新世时段形成浅棕黄色或浅黄色土,其间有十余层是棕黄色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总厚度70~100米;下更新世时段形成有湖积、洪积的砂砾石层,深埋于中更新世形成的砂砾、石层之下,厚度甚大。
地形地貌
杨陵区位于渭河平原地带,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呈阶梯地形。杨陵区主要由河谷阶地和黄土台塬组成,区内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渭河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沟坡地五种地貌单元。从北向南依次是沟坡地、头道塬、二道塬、三道塬和渭河滩地。其中沟坡地主要分布在头道塬和漆、河岸,土地不平,坡度较大。头道塬的海拔在516.4~540.1米之间,相对高差为24米,坡降为5‰。二道塬的海拔在451.8~484.6米之间,相对高差为32.8米,坡降为7‰。三道塬的海拔在420~430米之间,相对高差为10米,坡降为8‰。渭河滩地地势平坦,海拔在420米左右,相对高差约为1米,地下水埋深为2~4米。海拔最高为540.1米,海拔最低为418.0米。
土壤
杨陵区共有7个土类、11个亚类、15个土属和34个土种。塿土类占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新积土类次之,其余5种土类仅占总面积的17.2%。塿土类面积达到101294.8亩,占总面积的71.7%,其中红塿土占42.78%,黑塿土占10.38%,潮塿土占6.35%,黄土质塿土性土占9.94%。黄土类面积达到15301.1亩,占总面积的10.83%,其中黄土占9.87%,白墡土占0.96%。新积土类面积达到15692亩,占总面积的11.1%。这些土壤类型在地理分布上有所不同,其中塿土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级阶地(除部分洼地和壕地)的塬面上,黄土类主要分布在塬边梯田、塬面壕地、坡沟地,而新积土类主要分布在渭河和漆水河滩地。
这些土壤的养分含量较低,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055%,全氮为0.0763%,碱解氮为54ppm,速效磷为6.82ppm,速效钾为216ppm。按照土壤养分分类标准,大部分属于4~9级,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微量元素硼、锰、锌、铁均缺乏,只有铜含量丰富。
水文水利
杨陵区三面环水,被渭河、漆水河和湋水河等河流所环绕。区南有渭河,东有漆水河,北有湋水河,均属渭河水系。
渭河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从西向东由李台乡永安村流入,由李台乡东桥村出境。区内流程5.587公里,年平均流量136.5立方米/秒,常年平均总径流量46.03亿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大。沿河建有抽洪站。
漆水河
发源于麟游县,经过永寿县境,由武功县马家尧村流入境内,从武功县大庄乡圪劳村流入渭河。区内流程8.4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1.31亿立方米。在胡家底修建有发电站一座。
湋水河
发源于凤翔县北老爷岭,由五泉乡曹家村入境,从杨村乡下北杨村汇入漆水河,流程24.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46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1448万立方米,河流曲折蜿蜒。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杨陵三面环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地下水为主,区内水资源总量4139.98万m3,可开采水资源量为3959万m3。杨陵区多年水资源总量4375.25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16立方米,为陕西省人均的18%、全国人均的9.6%。
生物资源
杨陵区的作物种类较为丰富,包括50多个品种,如小麦、玉蜀黍属等常见的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等经济作物。此外,该地区的果树品种也有10多个,以桃子、猕猴桃、葡萄等为主。林木方面,则有针叶树、阔叶林和灌木林等60多个品种。不过,由于区内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主要以人工繁育的动植物资源为主。在饲养动物方面,杨陵区以猪、牛、羊、鸡等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特种养殖业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杨陵区已发现鸟类12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大鸨、水老鹳、黑鹳等四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鸳鸯、白琵鹭、反嘴鹬等20余种。
植物
杨陵区现有北方和南方共98科281属603种树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树种有7科8属10 种,如珙桐、水杉、红豆杉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树种14科17属21种,如水青树等;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树种16科16属16种,有庙台槭、秦岭冷杉、羽叶丁香等。中国特有树种17科21属22种,如杜仲、油桐、秃鼻乌鸦铃等。
自然灾害
杨陵区灾害发生频繁,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灾害有干旱、雨涝、霜冻、风、雹和地震、滑坡、农林作物虫害、瘟疫等。
气象灾害
气象类灾害包括干旱、连阴雨、大风、霜冻、暴雨、冰雹、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灾害出现频率最高,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季节性干旱通常每三年出现一次春旱或冬春连旱,每两年出现一次夏旱或春夏连旱,每二至三年出现一次伏旱或伏秋连旱,每三年出现一次秋旱。四季中以夏旱为主,占42%。干旱常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和引发疫病。
雨涝灾害占自然灾害的21%,主要出现在4月至9月,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几个时间段,占总数的65%。雨涝常引起粮食减产,水土流失,房屋倒塌,甚至人员伤亡,损失严重。
风灾方面,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占总数的84%。春季以强冷空气入侵形成大风为主,夏季以雷阵雨大风为主,强度一般8至9级,最大可达10级。北、西北风以次数多,强度弱为特点;雷降雨大风以出现时间短而强度大,且多伴有大雨或暴雨为特点。其中雷阵雨大风易成灾。
干热风多发生5月至6月份,占出现灾害天气的1%。1954年至1980年27年中,出现干热风天气22次,年均0.8次,对小麦后期生长造成危害。从每年干热风出现趋势看,5月中下旬出现次数少,但危害重;6月上旬出现次数较多(占78%),危害较小。
地质灾害
杨陵区位于中国地震多发区的关中地区中部,属于汾渭地震带的渭河亚带。其地质构造、地震带和历史上地震发生规律与山西汾河亚带密切相关,因此地震活动随着汾渭带的活动而同步起落。在历史上,今区域内的地震时有发生,但由于震级较小,很少造成严重的灾害。
此外,杨陵区内还有一段长达9.6千米的滑坡地带。该地区的地层岩性主要是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和冲洪积物。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包括斩坡修路、切坡建房等,这使得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特殊,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历史上的地质灾害主要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灾害类型均为崩塌,规模为小型。
人居环境
杨陵区辖两镇三个街道,总人口25万,政府驻地杨陵区康乐路20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杨陵区常住人口25.45万,人口年龄比例为0-14岁人口占16.23%,15-64岁人口占74.00%,65岁以上人口占9.77%。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中,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5.45:100。
民族
杨陵区常住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其次为蒙古族、回族、藏族。少数民族大多以驻区高校学生和清真餐饮业为主。
语言
杨陵方言属于中原方言关中片。杨陵方言具有关中方言的很多共性,如:知庄章声母区分ʦ组和tʂ组,属于“昌徐型”;泥母来母在洪音前合流为l;精见组细音前合流为ʨʨʰɕ。杨陵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也对方言产生 一定的影响,杨陵境内的五泉、揉谷地区原属于扶风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 具有秦陇方言的典型特征,前后鼻音不分。这两个地区在行政上归属杨陵之后,方言特点也逐渐向东靠拢,部分特点形成老派和新派两种发音,比如新派方言受官话影响可以区分前后鼻音,老派则保留原有的秦陇方言特点,前后鼻音不分。杨陵方言有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在内。杨陵方言有韵母47个。杨陵方言有4个声调,不包括轻声。泥母细音读[ȵ],洪音读[l]。古微母今读[v],影组疑组合口呼读[Ǿ],知章庄组分化为[ʦ ʦʰs]和[tʂ tʂʰ ʂ],知组二等、庄组开口、章组止开三今读[ʦ ʦʰ s](庄组宕开三和知庄组江开二的字除外)。知组三等字、章组止开三以外的其他字,庄组合口呼字,今杨陵方言声母为[tʂ tʂʰ ʂ]。见组细音读[ʨ ʨʰ ȵ ɕ],洪音读[k kʰ ŋ x]。
宗教信仰
杨陵境域有着多种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佛教的传入时间已不可考,唐代时达到鼎盛期,境内建立了多处佛教活动场所。道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周时黄花山主楼、唐代的背阳观和小灵山道院、明万历年的玉皇阁和聚仙阁、清乾隆年的三星堂等道院楼阁都曾是道教的活动场所。伊斯兰教在1957年开始在杨陵出现,最初在巴顺仁家进行宗教活动,后来在铁道南建立了6间土木结构的清真寺。天主教在民国6年由意大利人希贤主教携带王道南神甫传入,并在杨陵设立了支会。基督教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瑞华会派员来关中传教,并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杨陵设立了支会,并在张家岗村购置了教产,开展了宗教活动。
镜照寺
镜照寺始建于唐代,距今约一千多年历史。位于杨陵大寨乡陈家沟村的半坡平台上。这是杨陵唯一的一座比丘尼寺,也是杨凌佛教协会所在地。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武功知县张树勋所著《武功县续志》中记载:镜照寺在古镜照村,是武功县一古刹。镜照寺梵音绵绵,信众芸芸,香火千年不灭。传说隋大业间,山西太原市留守李渊起兵太原,准备推翻隋暴政。李渊率兵过武功雍塬见此地景物形胜,便歇马停宿。一日,夫人太穆皇后晨起篦头,手中铜镜隐映出一座古寺,窦氏大为惊异,转身眺去,却见对面幽谷寂静,祥云萦绕,并无一物。李渊反隋建唐,窦氏贵为皇后。她将此感应告于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孝心崇厚,遂母愿在此建造了一座气势巍峨的寺庙,因镜中照现佛寺,故名镜照寺。
恩义寺
恩义寺位于杨陵区李台街道办事处 建子沟村,为唐太宗李世民诞生之地。据《旧唐书》《陕西省志》《武功县志》《杨陵区志》等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别馆。唐初,武功别馆被称作武功馆,李渊武德六年(623),唐高祖李渊改武功宫为庆善宫。李世民即位后,为母祈福于庆善宫南,曾建慈德寺,此后,宫、寺一体,自清代康熙以来则名恩义寺。 《武功县志·大事记》:唐贞观六年(632年)九月,李世民至其出生地庆善宫,与群臣宴集并赏赐当地故老。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太宗幸庆善宫,欢宴武功故老,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孤寡残疾等人赐毡、裘、粟、帛,并免当地百姓三年赋税。故老与太宗叙旧事,论社稷,并喜极纷起为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庆贺大唐太平盛世。 自此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周围的百姓相聚庆善宫,感谢李世民为父老赐物,免除赋税。后逐步扩大为庙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十月十三举行庙会。
经济
综述
杨陵区从属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中国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全国首个以农业产业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杨陵区经济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围绕农业科技为主发展特色服务业,特色工业。
截至2022年,杨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4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8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8:44.1:49.1。
第一产业
杨陵区第一产业主要围绕农业科技发展,主导产业有设施果蔬、经济林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种苗、农作物良种、食用菌种植、现代畜牧业、休闲农业等,建成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高科农业体验园、陕西(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种子产业园等农业园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高校,新建设施农业大棚2437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41万亩。区内现有涉农企业40家、现代农庄30家、家庭农场78家、专业合作社142家、京东农场3个,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达到78.46%。
截至2022年末,杨陵区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26亿元;林业产值0.70亿元;牧业产值3.2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6亿元。全年示范推广面积11000万亩,推广总效益283亿元。累计示范推广基地350个。通过国审、省审主要农作物品种数量67个。
第二产业
杨陵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主要有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业等涉农特色产业。
杨陵区内现有21家医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核准,共拥有省级名牌产品9个,省著名商标10个,从业人员近4000人。驻有农产品企业265家,拥有省级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13个,重点发展果汁加工、乳品饮料、面粉、肉制品加工、果酒、食用菌、蔬菜精深加工等。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主要企业有化建设备制造、锦川管业、金叶烘干、恒力机械、天工实业、欧迪亚、星环制造、CBE制造、中工国际装备等,拥有省级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6个。以美畅新材料公司为代表的新兴特色产业正在迅速壮大,其中美畅公司已实现年产2400万千米电镀金刚线的产能布局,是陕西省内极少数获得国家独角兽企业认定的企业。截至2022年,杨陵区全区共有10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2年,全区39户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32 亿元。
第三产业
杨陵区现有万达城市商业综合体、国贸商场、开皇广场、风情商业街、居然之家广场、隆发广场北区等商业综合体,商业服务业丰富。杨陵区处于法门寺、太白山、楼观台旅游金山角的几何中心,并且毗邻西安市,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区内拥有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1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4家,其他酒店、宾馆130余家,特色现代休闲农庄30家,旅行社及分公司16家,农家乐百余家。截至2022年,杨陵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亿元。杨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亿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2.07亿元。
社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杨陵区共有两所高等院校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校30所,教师2581人,在校中小学生40216人。幼儿园42所,教职工1550人,在园幼儿9218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文化事业
杨陵区拥有五家博物馆,包括植物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此外,杨陵区还设立了文化馆。该区已建成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29个乡村学堂、78个农村阅读点,并且“农家书屋”已经覆盖全区。此外,85%的镇村成功创建了区级以上的文明村镇,参与率达到了9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建立在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基础上,始建1936年。馆藏约55万份植物标本,涵盖地衣、苔藓植物、蕨类、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门的所有类群,且采集地点遍布全国,尤其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该标本馆在中国植物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杨陵区图书馆
杨陵区图书馆是一所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985年,2008年迁至公园路中段。馆内藏书50000余册,报刊300余种,设有多功能厅、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2011年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分中心杨陵区支中心,建成镇办基层服务点4个,村(社区)文化服务点78个。2018年实行总分馆建设,下设两个分馆和10个村社区服务点。
杨陵区文化馆
杨陵区文化馆位于公园路中段,是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下属的二类事业单位。馆舍建筑面积2725平方米,内设多种功能室和阵地。2015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设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理论调研、图书管理、电子资源管理等岗位,以及舞蹈、曲艺、资源信息加工、演出设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兼职岗位。
科技
杨陵农科教资源丰富。驻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985”“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位列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第11位。区内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有多种培育作物在全世界拥有大面积推广。近年来,杨陵培育了很多新品种的高产作物如小麦、油菜、玉米和苹果。现已形成大学试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六种推广模式”,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达到235亿元,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现已成功举办29届,是全国5A级农业综合展会序列,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中国驰名商标。
医疗
截至2022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6个,其中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保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个,诊所75个,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村卫生室102所。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1786张,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29人,注册护士1054人。
体育
杨陵区重视体育运动,以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加大各类体育设施供给,全区建成体育场地总数255个,总面积90.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7平方米,位居陕西省前列。有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和杨凌水上体育中心两家大型体育场馆。全区55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渭河运动公园、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等重点体育设施建成投用。之后许多赛事也将在杨陵举办,2023年7月17日至30日将在杨凌国际网球运动中心举办2023年全国网球青年团体锦标赛。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901人,其中离退休人员5956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4235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876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113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6928人。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94户、778人,其中:城镇36户、48人;农村358户、730人。
人居环境
2022年,示范区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增长0.4%。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5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45微克/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95.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4.22立方米。
交通
杨陵区位于渭河平原地带,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建设公路和铁路。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公路通过,现代以来,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等主要干线都从全区东西贯通,提升了杨陵区与周边地区的连接性,并将其交通网络扩展到更广大的范围。随着杨凌示范区的设立,国家政策扶持,现代交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南北向多条公路纵贯全区,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千米,通过高速公路直接连接,也进一步提升了杨陵区的交通便利性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公路
截至2022年,杨陵区内公路里程384.1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4千米。包括G30国道,227县道。全区二级公路66.382千米,三级公路92.359千米,四级公路206.199千米;拥有县道8条91.773千米、乡道5条23.27千米、村道163条262.911千米、专用公路3.349千米。公路密度达到268.8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区行政村、自然村农村公路硬化通达率100%。
铁路
杨陵现有两座火车站分别为杨陵站和杨陵南站,杨陵站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二等站,建成于1936年,新站房于2006年8月1日落成启用。杨陵南站是2009年12月11日开工建设的西宝客运专线在陕西省杨陵区所设站点。车站位于杨陵区揉谷镇法禧村,于2013年12月28日正投入使用,现在只运行高铁和动车组列车。境内有西宝高速铁路、陇海铁路两条主要干线贯通杨陵区。徐兰高速铁路全长 138 公里,经过杨陵站。
公共交通
杨陵区现有杨凌1路、杨凌2路、杨凌4路、杨凌6路、杨凌8路、杨凌9路、杨凌10路、杨凌12路、杨凌16路、杨凌3路、杨凌5路、杨凌7路、杨凌18路和杨凌周至城际202路等14条公交线路。2023年6月28日起,杨陵区首批共享电动车正式投入使用,第一批共1000个停车、还车点,涵盖学校、商场、政府单位、园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覆盖杨陵街道、李台街道、大寨街道、揉谷镇。全区现共有200辆出租车。
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陵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八个类别。
农神后稷祭祀
农神后稷祭祀主要分布在古周原之地,即现在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的姜村和法禧村一带及杨陵后稷教稼园。姜嫄村的后稷祭祀于每年正月二十三在姜嫄古祠进行。法禧村的后稷祭祀于每年正月十三在后稷庙举行,届时村民都会齐聚姜嫄古祠和后稷庙。祭祀过程包含献花、献食、献乐、献文、献香、答礼、进香、表演、吃孝子面等几个环节。杨陵后稷教稼园祭祀过程:行祈福礼、敬献五谷、宾盥、上香、祭酒、赞礼宣、齐诵福文,诵读祭文,行三拜礼等。历代的祭祀活动由姜嫄村、法禧村有威望的长老担任。2018 年4月15日,《农神后稷祭祀》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后稷传说
杨陵是古有邰之地,相传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姜嫄的女儿名叫姜嫄,履巨人足迹,怀孕后生后稷,后稷教民农耕,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尧帝推举弃做农师。舜帝为表彰他的功德,将邰地赐予他,称号为后稷,和原来的部落有别,另姓姬。后稷带领周人从此进入父系社会,成为周族始祖,也是中原地区农耕始祖。2009年3月后稷的传说列入杨陵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民间传统彩绘壁画
民间彩绘壁画主要流传于杨陵、扶风县、岐山县、凤翔区、宝鸡市、兴平市、咸阳市、周至县、鄠邑区、长安等区域,在寺庙、旅游景区等地方比较常见。传统的民间彩绘壁画,以拜师学艺的方式传承,绝大多数出自农民,多在寺庙、旅游景区等传承创作。目前,杨陵区民间彩绘壁画第五代传承人马发虎(杨陵区毕公村)继承崔师祖(清代兴平人)、牛师爷(清末扶风人)、王师爷(民国初扶风人)、师父李新乾(民国末扶风人)的技艺,在省内很多名胜景区、寺庙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2013年12月,《民间传统彩绘壁画》列入杨陵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李台泥塑彩绘技艺
李台泥塑彩绘技艺属于民间流传的传统泥塑彩绘,流传于以今杨陵区李台街道办坎家底村为中心的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韩城市、汉中市、安康广大地区。泥塑彩绘是寺庙、古建装饰、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李台泥塑彩绘技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传统泥塑;二是建筑物的彩绘。传统泥塑要经过砌坐台、立桩、上泥、着色等系列步骤。成品雕像要求造型准确,形象传神逼真,衣纹顺畅,姿势优美,色调明快,衣帽执物正确,容貌符合形象。2016年6月20日,《李台泥塑彩绘技艺》列入杨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文物古迹
杨陵区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杨坚杨坚陵)、古农师后稷封地(有邰国遗址)、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川云关遗址、马援祠等文物古迹。同时还有后稷教稼园、树木园、杨凌农林博览园、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富有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
泰陵
隋文帝泰陵位于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东北约200米处渭河以北的三道塬上。当地人称“杨家陵”。其是隋王朝的创立者——文帝杨坚及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陵陵园占地559.68亩有余,封土呈斗形,夯筑而成。冢高约25.1米,冢顶平坦,东西长42米,南北宽约33米,面积1386平方米。陵东南塬下1.25千米处的高台地上,建有文帝祠一座,称祭坛,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漫,难以辨认。
邰县故城
邰县故城属秦汉时期的古城址,位于杨陵区揉谷乡法禧村。遗址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1000米。1983年10月26日被扶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上暴露长约10米的夯筑墙基及大量的灰坑、墓葬,还发现铸铁作坊遗址。出土粗绳纹五角陶水管、绳纹筒瓦、板瓦、云纹瓦当和“邰”字铭记的秦朝铜鼎铜温壶。城址周围各村,发现有密集的战国至秦汉时期墓葬,出土大量铜、铁、石、陶等文物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村东南20米处发现文化堆积层,准积层长约1米,厚约0.3米,距地表约0.3米,内有筒、板瓦残片和陶器残片等。遗址地表偶见粗、细绳纹筒板瓦和陶器残片。该遗址对研究秦汉城池的建制与分布等有重要价值。
马超岭遗址
马超岭遗址是东汉末年骠骑将军马超在此屯兵养马抵御外敌所筑的城堡遗址,位于杨陵区五泉镇茂陵村东北侧。该遗址北高南低,南部连塬,岭北呈螺旋形,好像丘陵,所以马超岭遗址又名茂陵山。1988年省、市文物普查时发现。1990年9月17日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杨陵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置机构保护。现残存原城墙一处,高2.3米,残宽2.3米,为夯筑,共33层,每层夯土厚0.12米,夯窝直径为0.06-0.08米,该城址距南20米处,现存原饮马洞、水井等遗迹。
习俗
婚嫁
杨陵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婚的前提一般重视“门当户对”,成婚的程式由父母包办,遵守“父母之命,媒之言”。男方和女方父母会请邻里亲友向对方提亲,俗称“说媒”。经双方父母同意后,媒人将男女的生辰“生辰八字”送对方家中,如果双方“命合”或“属相合”,就可以通过媒人缔结婚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由男女自主恋爱。男女双方会面后,如无意见,即可订亲。彩礼虽减少,但习俗未变。结婚前,男方须宴请媒人,俗称“发媒”。然后将相士确定的结婚吉日单、布料、鞋脚钱、包头、耳环钱、棉花等,由媒人送至女方。婚期前1个月,女方给亲友送帖,通知婚期,备置“添箱”。男称娶媳妇,女称起发。出嫁前1日,女方家亲友送钱或物,称“添箱”。
生育
在生育前,由娘家母给未出生的外孙、女做衣服,以备孩子出生急用。同时进行“解包袱”,即娘家母在女儿生育前1月用麦面蒸包子送至女儿家,女儿食用娘家母送来的包子馍,据说就生得快、顺当、少受痛苦。孩子出生后,父母先记下婴儿生辰,在产妇房门上挂一块红布,意在避邪。婴儿20天或满月时,娘、婆家所有亲戚、朋友都会带着小儿衣物、花布、食品等来祝贺,有的送红包给孩子,有的送长命锁、富贵锁、银项圈等。
祝寿
境内有做生日的习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裕人家老人,年满60岁即开始做寿,每年1次,以辞世为终。寿辰日,亲朋好友会带上礼品来祝寿,主人家会设宴款待。晚上邻里街坊、族人会到家里磕头贺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老人祝寿普遍化,晚上多演电影或唱自乐班戏助兴。
喜庆
主人家建新房架梁上顶时,外甥、女婿及朋友邻里都会祝贺添彩、帮忙。来时带上鞭炮、彩红(过去一条红布,以后送被面、彩色布料)、烟酒、副食等。将被面、布料搭在房顶或梁上,放炮庆贺。帮忙人、工匠等分食带来的副食品和烟酒,主人设宴招待宾客和帮忙人。
庙会
杨陵境内一年四季都有庙会,其中春季尤为繁盛。恩义寺(建子沟寺)的庙会始于隋朝,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和十月十三、十四是庙会日。镜照寺的庙会始于唐代,农历正月十八和六月十九是庙会日。福阳寺同样始于唐代,原农历二月二十五和九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日。1992年,经五泉乡政府和五泉村同意,将农历七月十二日确定为庙会日。玉皇阁庙会相传始于北周,农历正月初九和六月十九日是庙会日。
饮食
杨陵地区的居民主要食用小麦、玉米,辅食大米、豆类等杂粮。当地居民食用的蔬菜包括白菜、红白萝卜、青菜、芹菜、大葱、韭菜、蒜苗、甘蓝,以及从外地引进的蛇豇、蕹菜、西红柿等。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晚主要食用稀饭和馍,中午则食用面条、搅团(玉米面制做)。稀饭大多是玉米糁子,馍有蒸馍、锅盔。面条有擀面条、机制面、扯面、挂面、刀削面、拨刀面等。本地人最喜爱的面食是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在春节期间,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为八个炒菜和一个汤,其中包括鸡、鱼等菜肴。
特色美食
杨凌蘸水面
杨陵蘸水面今称杨凌蘸水面,特点为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蘸水面讲究用上好的麦面,面粉白筋光“不散不断”越揉越劲道。汤汁突出包括油泼辣子、大蒜生姜泥,再加上调味醋和西红柿鸡蛋汤等众多香味的特点。2009年3月,《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列入杨陵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4月15日,《杨凌蘸水面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杨凌羊肉泡
杨凌的泡馍和著名的羊肉泡馍做法不同,先将上好的羊羔肉用水煮熟,切片放在大碗里,然后在浇上提前熬制的浓汤,然后在泡馍。熬汤是这样美食的重点,烧开的水里放上羊骨头、香料、香盐等调味品,熬到羊骨里的骨髓都融进水里才算成功。给放好肉片的大碗里浇上的浓香的汤汁,撒上葱花沫、香菜丁制作完成。
谭家甑糕
糕是渭河平原的风味小吃。杨陵谭家甑糕选用优质糯米、上等红枣和蜜枣、芸豆作原料制成,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制作方法,衍生出谭家粽子、八宝甜饭等系列品种。外观色泽鲜润、红白相间、形色俱佳、枣香浓郁;口感绵软黏甜,老少皆宜。不仅在杨陵,而且在关中西府享有盛誉。2016年12月,《谭家甑糕制作技艺》列入杨陵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地方特产
锅盔
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睁眼锅盔像锅盖”,即像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锅盔是西北陕西、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尤其在陕甘宁青地区流传已久。起源于外婆送给外孙贺弥月而赠的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的食品。 人常说“乾县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
麻花
麻花是中原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用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以油炸成。杨陵以咬金大麻花出名有普通的和油酥的,每根都多次扭转抻拉折叠而成,色香味诱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
风景名胜
概述
目前,杨陵区内拥有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1家。杨陵区的旅游资源以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村为主,2022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亿元。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陕西省首家4A级农业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1300亩,由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馆、超级菜园、南方果树馆、盆景馆等8个现代农业技术展馆和花卉林木种子资源圃、水生植物展示区(人工湖)、创新中心等现代农业展示区组成,是一所集休闲、娱乐、餐饮、科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基地。
杨凌农林博物院
杨凌农林博物院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景区占地200亩,包括杨凌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建设中)等7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等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楼位于西农路北端台地之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内。大楼坐落于校区中轴线南段,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1932年春由于右任、杨虎城等倡导,经国民政府同意,于1933年决定建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选址张家岗,1934年4月20日奠基,1936年秋竣工。戴季陶为该校题写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镌刻在该大楼正面。大楼东南墙角处竖有奠基碑,上书“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该建筑是当时西北最高的建筑,经同济大学专家鉴定,该楼历经80多年的沧桑,至今没有丝毫变形。其构造非常符合力学原理,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建筑领域不可多得的精品工程之一。目前该建筑还在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楼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三号楼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人物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一带一路
杨陵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开展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了30个,建立了中俄农业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各类农业科研交流平台13个,8大对外农业对外交流园区承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合作国际窗口。在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已有的6个境外合作园区基础上,新增建立了乌克兰、莫桑比克等园区,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海外粮仓建设,此外在杨陵建设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农场等园区也已建成投用。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杨陵区情概况.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杨陵区志.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07-20
后稷教稼园.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欢迎来到尚特梅斯庄园.尚特梅斯庄园.2023-07-20
杨陵区概况地图.行政区划.2023-07-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07-20
学院概况.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07-20
杨凌火车站.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7-20
杨陵区人民政府.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2022年咸阳市统计年鉴.咸阳市统计局.2023-07-28
2022陕西各地市GDP出炉!杨凌增速第一.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7-28
2022年杨凌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7-20
陕西杨凌示范区杨陵区:答好乡村善治“试验卷”.今日头条.2023-05-17
庆丰收 感党恩 | 杨陵区开展系列助农活动.杨凌融媒体中心.2023-05-17
杨凌示范区“双创”获省级表彰.城市金融网.2023-07-23
喜报!杨陵区荣获全省2022年度平安建设先进县区荣誉称号.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7-20
杨凌水利概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培训网.2023-07-23
“十三五”以来 杨凌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百家号.2023-07-23
蓝天碧水唤“朱”颜 渭河杨凌段喜现“国宝”朱鹮.百家号.2023-08-07
杨凌:天蓝水净万物生.生态陕西.2023-07-23
杨凌树木园.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8-07
杨陵区人民政府机构设置.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8-05
行政区划查询.行政区划网.2023-07-23
李冠明.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李函.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5-17
李朝喜.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梁战昌.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杨凌示范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杨凌示范区统计局.2023-07-23
杨陵区民族组成数据.红黑人口库.2023-07-23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民族工作会议暨示范区宗教工作会议召开.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8-07
李世民母亲铜镜隐映出的寺庙,杨凌小湋河塬畔的照镜古寺.百家号.2023-07-24
咸阳市镜照寺—咸阳市—陕西寺院.佛教导航.2023-07-23
杨凌恩义寺庙.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什么是杨凌?.手机凤凰网.2023-07-23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有哪些景点,都有什么特点?.中国高新产业规划网.2023-07-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昆虫博物馆.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杨陵区文化馆2019工作年报.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3-07-23
杨陵区图书馆简介.杨陵区图书馆.2023-07-23
杨陵区图书馆晋升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3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7-23
杨凌水上体育中心旅游景区.杨凌水上体育中心旅游景区.2023-07-24
《杨凌示范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2023-07-24
即将热血开赛!杨凌再迎国家级赛事.百家号.2023-07-24
来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7-22
陕西省道路交通管理志 杨凌分志.万方数据.2023-07-24
227县道西50米【中国移动(武功镇营销分部)】.咸阳街景地图.2023-08-07
杨凌入口(G30连霍高速入口西向).图吧.2023-08-07
杨陵区交通运输局简介.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2
西安至杨陵首开一站直达式城际特快.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7-22
疫情防控杨凌在行动 | 全面落实“二十条” 科学精准守防线.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2
杨陵火车站.99118.com.2023-07-23
杨陵南火车站.火车搜.2023-07-23
陕西咸阳市杨陵区.物流行业.2023-07-22
西宝高铁最新消息 西宝高铁线路图.火车票网上订票天气网.2023-08-07
咸阳公交网所有线路.咸阳公交网.2023-07-23
惠民!杨凌首批共享电动车投入使用.百家号.2023-07-23
杨陵区交通运输局简介.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8-07
走访杨凌文化馆,了解杨凌非遗.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2023-07-23
区级.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8-07
省级.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8-07
恩义寺庙会.杨凌时讯 .2023-08-07
农神后稷祭祀.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后稷传说.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民间传统彩绘壁画.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李台泥塑彩绘技艺.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3
杨凌示范区文物保护遗产名录.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3-08-07
隋文帝泰陵.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2
邰县故城.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2
马超岭遗址.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2
杨陵区志.万方数据.2023-07-28
唯有读志.万方数据.2023-07-28
杨凌蘸水面.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杨凌羊肉泡.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谭家甑糕.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0
杨陵区人民政府.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4
杨陵区人民政府.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AAAA.欣欣旅游.2023-08-07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新园旅游攻略(.相约久久旅游网.2023-08-07
杨凌渭河湿地生态公园.360地图.2023-08-07
第一节 古代人物.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07-20
苏瓌.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3-07-22
情系上合!杨凌国外友城、援外培训班学员为中国送祝福!.百家号.2023-07-23
友好之约 美美与共——陕西与中亚五国国际友城“朋友圈”不断扩大.网易新闻.2023-07-23
陕西杨凌与60多国建立现代农业合作,获国务院办公厅表扬.界面新闻.2023-07-23
喜讯!杨凌示范区荣获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百家号.2023-07-23
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公布-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23-08-07
全国首批“共同缔造”培训基地名单公布 贵州上榜.人民网.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