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蟾蜍
史氏蟾蜍(食虫类:Bufo stejnegeri),别名圆腺蟾蜍、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纲。史氏蟾蜍体型小,雌性体长54~65mm(平均58.7mm),雄性体长50~58mm(平均55mm)。头宽大于头长,吻较宽,吻端圆钝,吻棱明显,耳后腺近圆形,没有鼓膜。体背面为灰褐或棕褐色;背部黑纹呈“八”形;腹面淡黄褐色,斑纹不明显。四肢纤细较长,指长顺序为3,4,1,2。
该物种分布于朝鲜的中部山区、韩国、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南部。
成年史氏蟾蜍生活在海拔200~700m山区河流附近的禾本科杂草及灌丛中,常见于林道中央及两边,在溪流和河流中繁殖,喜栖息于石下,偶见于溪边砾石块附近,晴天温暖时活动较频繁。
1991年,该物种被列为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0年,史氏蟾蜍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2019年,史氏蟾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史氏蟾蜍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历史
史氏蟾蜍是1931年施密特(Schmidt)依据在韩国采集的标本定名的蟾蜍属物种。1982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赵尔宓教授(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依据在中国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采到的标本,命名新种,中文名为圆腺蟾蜍。1983年,经与京都大学松井正文(Masafumi Matsui)教授报道的史氏蟾蜍核对,证实所得标本圆腺蟾蜍为史氏蟾蜍的同物异名。废除原名圆腺蟾蜍,订正为史氏蟾蜍,是中国的新纪录。
形态特征
史氏蟾蜍体型小,雌性体长54~65mm(平均58.7mm),雄性体长50~58mm(平均55mm)。头宽大于头长,头部无骨质棱脊;吻较宽,吻端圆钝,吻棱明显;颊部略凹陷;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耳后腺近圆形,似水滴,长与宽之比约为5:4,但有部分个体的耳后腺不是很突出;无鼓膜,无耳柱骨;上颌无齿,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游离端圆形。
皮肤粗糙,背面、腹侧及四肢均密布小锥状疣;头及上眼睑有小疣粒;两眼后各有1行小圆粒,排于耳后腺内侧,呈倒“八”字形,肩部背面小圆瘰粒排成“八”字形;背部及后肢背面有小圆瘰粒;腹面有扁平小疣。体背面灰褐色或棕褐色,自吻端达泄殖孔上方有一条浅色脊纹;肩两侧各有一个较大的浅色三角斑;背部黑纹呈“八”形;四肢背面有3~4条深色横斑;腹面淡黄褐色,斑纹不明显。
史氏蟾蜍四肢纤细较长。前肢细长,前臂及手长不到或约为体长之半;第一、第二指几等长,指长顺序为3、4、1、2,指端钝圆,指侧有缘膜;关节下瘤部分成对。外掌突大而椭圆,内掌突较小而狭窄。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侧缘膜发达;第四趾蹼达第二关节下瘤,部分趾关节下瘤成对;内突大于外跖突,具游离刃。雄性第一、第二指有明显的婚垫;无声囊。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该物种分布区狭窄,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朝鲜的中部山区、韩国、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如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庄河市、本溪、抚顺市,还分布于吉林省南部地区。
栖息环境
史氏蟾蜍与中国东北地区其他两种蟾蜍,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Strauchbufo raddei),有较大不同,该物种具有独特的蟾蜍生态,是半水生的,属于喜水性蟾蜍,在溪流和河流中繁殖。成年蟾蜍生活在海拔200~700m山区河流附近的禾本科杂草及灌丛中,常见于林道中央及两边,喜栖息于石下,偶见于溪边砾石块附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史氏蟾蜍觅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蚯蚓等小动物,如以在地面直立或上蹄吞食的方式捕食柞蚕。
节律行为
史氏蟾蜍每年9月末入蛰,在水底越冬;翌年3月末至4月初出蛰,并繁殖产卵。
其他行为
白天常隐蔽在杂草及灌丛中或石块下,夜间多在19~23时或雨天外出活动,行动缓慢,善爬行,晴天温暖时活动较频繁。
生长繁殖
繁殖产卵
史氏蟾蜍的繁殖时间超过3个月,包括长配对时期和相对较短的产卵期(1到2个周期)。11月至1月初溪水结冰之前,雄性和雌性进入溪流,并不结对;之后在结冰的溪流中停留3~6个月进行配对,在长配对期,该物种的体型、有效生殖个体的比例(OSR)和年龄都影响着配对,如大型雄性比小型雄性更容易配对。配对后进行春季产卵(3月至4月)。3月下旬冰融化,史氏蟾蜍出蛰并抱对产卵,成年蟾蜍可通过在石头底部固定沙子的方式来产卵,卵粒排列在胶质卵带内,附着在水生植物上,每只雌蟾产2条卵带,共产卵700~960粒,卵里呈单行排列。
生长发育
蝌蚪生长较慢,共发育36期。孵化后15天,全长18~20mm,头部前部比后部宽,头部长度大约是宽度的1.5倍,背侧可见口部突出;背面棕褐色;尾末端钝圆;第二、三趾,第三、四趾和第五趾间边缘出现凹陷,后肢末端边缘变薄,第三趾边缘隆起;仅两口角有唇乳突。
随着史氏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全长、尾长、体高3组与体长之比逐渐减小,而体宽与体长之比值趋向于增加,尾高与体高之比基本保持稳定。眼间距与鼻间距的比值变化相对较大,从24期开始至26期,比值由1.62上升到2.43,随后到34期比值保持在1.87和2.17之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该物种种群数量稀少,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自2004年评估以来,由于调查期间缺乏记录,推断一些亚种群已灭绝或低于检测水平,总体种群疑似减少。
致危因素
影响史氏蟾蜍种群的主要因素有:森林砍伐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和退化;城市地区、农业和木材作物的发展、娱乐活动的发展,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对物种造成干扰;水管理的水坝以及由此产生的水污染等。
保护级别
2000年,史氏蟾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
2019年,史氏蟾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史氏蟾蜍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1991年,该物种被列为中国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白头大干山保护区和韩国的多个国家公园所在地都属于该物种的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5-13
Bufo stejnegeri.iucnredlist.2023-05-13
Bufo stejnegeri.中国两栖类官网.2023-05-13
Bufo stejnegeri.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3
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13
我国蟾蜍属的一种新纪录-史氏蟾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