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头鲌
尖头鲌(学名:Culter oxycephalus)为鲤科鲌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背鳍上半部有一黑色斑纹,前端稍扩大呈一黑斑,其余各鳍均为灰白色。小型鱼类,经济价值不大。生长缓慢,个体小,常见个体长为50--70mm。食性较杂,如水生昆虫、藻类、水生植物和碎屑。性成熟年龄为1冬龄。生殖季节在5--6月,怀卵量小。
分布于小兴凯湖、乌苏里江、长江流域等地,一般栖息于较大水体的干流处活动以及为中下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小而尖,头背面扁平,形似等边三角形。口半上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较上颌为长,后端不达眼前缘垂直线的下方。无须,眼较大,鳞细小,从腹鳍甚至肛门有腹稜。背鳍具硬刺;臀鳍长;尾鳍深叉。体背部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均为灰白色,尾鳍为桔红色,镶以黑色边缘。
生活习性
拟尖头鲌多栖居于流水或较深的静水水体的中上层,以小鱼和虾为主食,亦吃水生昆虫。体长60厘米,体重2公斤的5冬龄鱼始达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为5-6月间。
分布区域
拟尖头鲌分布于长江上、中游支流及其附属水体。
主要价值
是一种中型的经济鱼类,在长江流域分布广泛,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重达3公斤以上,肉嫩味美,但通常在渔获物中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