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眼鵟鹰

白眼鵟鹰

白眼鵟鹰(学名:Butastur teesa)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福特猛禽,体长40-41厘米,眼睛为白色,十分醒目,并因此而得名。栖息于山脚平原、林缘灌丛、干旱原野、耕地以及村庄附近等开阔地区的树上,分布于南亚和中国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白眼鵟鹰是中型福特猛禽,眼睛为白色,十分醒目,并因此而得名。翅膀长而尖,脚也比较长,尾羽为方形,甚长而窄。前额和宽阔的眼后纹为白色,后颈也是白色,背部为暗褐色,具有黑色的羽轴纹。翅膀上的覆羽为褐色,具有白色斑点和横斑。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均为褐色。尾羽为棕褐色或棕色,具有宽的黑色亚端斑,有时还具有许多道窄的黑色横斑。飞翔的时候翅膀的下面为白色,内侧微具黑色的斑。虹膜为白色,嘴尖端黑色,基部和口裂为黄色,蜡膜也是黄色,脚和趾为橙黄色。

幼鸟上体似成鸟,下体白色,胸和上腹具褐色斑点和斑纹,具宽的白色和皮黄色眉纹。前额亦为白色或皮黄色。头顶和后颈具宽的淡色羽缘。其余似成鸟。

大小量度:体长400-410毫米;嘴峰28-31毫米;翅278-314毫米;尾151-169毫米;跗58-6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白眼鵟鹰栖息于山脚平原、林缘灌丛、干旱原野、耕地以及村庄附近等开阔地区的树上。

生活习性

多单独活动,性机警,视觉敏锐。有时也在地面上活动。飞行时一般紧贴地面,很少翱翔和滑翔,即使有时翱翔时间也很短暂。叫声低沉,并且经常反复鸣叫不止。主要以小蛇、蛙、蜥蜴、鼠等为食,偶尔也吃小鸟和较大的昆虫如蝗虫、蚱蜢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印度伊朗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

旅鸟:阿富汗、阿曼。

产地不确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白眼鵟鹰是留鸟,没有亚种分化,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错那市隆子县江孜县聂拉木县吉隆县亚东县林芝市墨脱县朗县米林县察隅县、波密等地。但在中国极为罕见,也可能是偶然到来的迷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6月。营巢于开阔地区孤立的树上、小块丛林或者疏林中的树上,巢甚为简陋,主要由细的树枝构成,几乎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3枚,偶尔也有多至4枚和少至1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蓝白色,光滑无斑,仅有少数具少许淡灰色或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平均46.4毫米,最大49.9毫米×39.0毫米和47.9毫米×39.1毫米。最小43.0×35.8毫米和45.0毫米×35.0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