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
刘公岛位于中国山东省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距离威海市商港码头约2.1海里,北陡南缓,东西长约4.08千米,南北最宽处约为1.5千米,最窄处仅有60米,总面积约为3.15平方千米,其海岸线全长约14.95千米,最高点旗顶山的平均海拔为153.5米。刘公岛位于北温带,具有典型的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除主岛外,还包括黑鱼屿、小泓岛、大泓岛、黄岛区、日岛等。
刘公岛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海战的纪念地和北洋水师的建军基地及驻地,历来是军事要塞和中国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其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铁码头、水师学堂、古炮台、丁汝昌寓所等历史文物古迹,以及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英国教堂、将军楼等欧式建筑。此外,刘公岛上还有之后建设开放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主要景点。
刘公岛于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正式对外开放,之后于1988年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于199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布为“文明风景名胜区”,并于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刘公岛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称,在汉代被称为“刘氏别业”,在元朝被称为刘岛或刘家岛,在明朝中后期一度被称为刘岛山。直到明朝隆庆六年,才有官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中正式出现刘公岛这一名称,并沿袭至今。刘公岛之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东汉刘辩刘辩之子刘民及其夫人的故事,他们因扶危济困而被世代传颂,“刘公刘母”的历史渊源就出自于这里,而刘公庙则是为纪念“刘公刘母”而修建的祠庙,刘公岛就因刘公庙而得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距离威海市商港码头约2.1海里,东西长约4.08千米,南北最宽处约为1.5千米,最窄处仅有60米,海岸线全长约14.95千米,总面积约为3.15平方千米。
气候
刘公岛位于北温带,具有典型的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变化明显。由于该岛三面环海且地形复杂,海洋对其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刘公岛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春季寒冷、秋季温和,同时风力较大,雾较多,降雨量充足,且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约为12℃左右。
地质及成因
刘公岛位于山东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岛内露出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胶南—威海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大理岩段。部分地区出现煌斑岩岩脉和玢岩岩脉。自上元古代至晚第三纪,刘公岛持续隆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未发生沉积作用,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才开始有残积、坡积、海积等堆积层,其分布与厚度受古地理条件显著控制。园区内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胶南—威海变质表壳岩组合大理岩段,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市隆起区、威海隆起、乳山—荣成断隆、威海—荣成凸起内。该区域内的断裂构造主要包括米山、陈家卧龙、佃里院和西字城鲍家山断裂。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刘公岛受到强烈造山运动等内外力的影响,形成并保留了一系列典型的地质构造遗迹,其中主要以褶皱变形为主,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岩层受到挤压,产生波状弯曲变形,园区内构造形主要为发育于条带状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大理岩中不同形态的褶皱变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通知(国土资发〔2010〕89号)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刘公岛地质遗迹类型特点,共可将其划分为3个大类和4个基本类型。
地形地貌
刘公岛地势北高南低,北坡海岸陡峭,南面坡缓滩平,最高处为主峰旗顶山,海拔高度为153.5米。海蚀海积地貌景观是刘公岛内较为典型的一类地貌,其主要亚类包括海蚀洞和海蚀崖,海蚀洞是由于海水不断冲刷,在软弱岩石、岩石裂隙或裂隙的交会处等岩石软弱处发育而成的洞穴;海蚀崖是由于海蚀穴被海浪不间断地冲刷溶蚀而扩大,使得凹槽上部的岩石悬空,海浪继续冲刷溶蚀,使悬空的岩石坠落,导致海岸线不断后退而形成陡崖,形成了悬崖状海岸即海蚀崖地貌景观。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刘公岛的自然环境为岛上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岛内常见的鸟类包括大杜鹃、黑枕黄鹂、斑鸠、百灵、啄木鸟科、普通海鸥等十几种。1984年,人们在刘公岛的森林公园中野生放养了8只中国国家保护动物野生梅花鹿,得益于岛上森林密布和水草丰富的环境,野生梅花鹿已繁殖至200余只。
同时,由于刘公岛濒临黄海南部的烟威渔场,是黄、渤海各种鱼虾洄游的必经之路,也是部分鱼虾产卵和栖息的处所,因此该地区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在此地进行产卵并作长距离洄游的常见鱼虾有鲳鱼、鲨鱼、对虾属等数十种,而地方性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鳕鱼、鲈鱼、暗纹多纪鲀以及海蛰、红星梭子蟹、海参等。此外,沿海潮间带和15米等深线以下的潮下带,共有生物种类超过200种。
植物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占据了刘公岛总面积的74%,森林覆盖率高达87%。岛上的树木主要是黑松,约有2700亩,同时还有红榉树、朴树、龙柏等100余种珍贵树种。岛上的其他树种包括银杏、杉木、榔榆、盐麸木、栾树、三角槭、白花泡桐、刺槐、无花果树以及梨、桃、苹果、山楂等经济林木。此外,刘公岛还有葛子、贝草、野菊等野生山草及野花。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刘公岛历史悠久,岛上居民过去主要以捕捞为生,当地民风淳朴,民俗风情独特。居民们历来尊奉刘公和刘母为神灵,岛上原有的刘公庙遗址至今仍然保留。刘公庙的大殿内有刘公、刘母的塑像和五组彩色泥塑,刘公、刘母塑像两侧还有高达2米的千里眼、顺风耳等神像塑像,共同展示了刘公、刘母的神迹传说以及海岛两千余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
刘公岛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代岛上就有人居住。2000多年前,东汉刘姓皇室的一支为逃避宫廷内乱,东迁至此,在岛上垦田渔猎,繁衍生息,因此,刘公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刘岛”“刘家岛”“刘家山”“刘氏别业”等。
刘公岛元代开始发展海运业,货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北上直沽(今天津市),刘公岛成为中转站。明代海运业进一步繁荣,到刘公岛停泊的运船数量增加,岛上居民也随之增多。此外,明朝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于明朝洪武1年(1398年)设立了威海卫,屯兵驻守。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创办北洋海军,刘公岛成为了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岛上先后设立了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兴建北洋海军提督署、威海市海军学校,海陆军官邸、营房、铁码头、炮台等。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刘公岛遂被日军侵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公岛被英国强迫租借,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在此期间,岛上修建了饭店、酒吧、俱乐部、球场等设施。民国十九年(1930年),刘公岛被国民政府收回。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刘公岛获得解放。
方位格局
刘公岛的总面积约为3.15平方千米,其中心区域主要有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博览园、海圣殿、望海楼、中华海坛、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鲸馆及钓鱼岛主权馆等景点,西部区域则主要包括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威海水师学堂等景点。
重要景点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以北洋水师和甲午海战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性博物馆,地处刘公岛的西南区域,位于刘公岛主干路——丁公路(中西段),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于1985年3月21日开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管理保护机构,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目前,甲午海战纪念馆已修复并开放的历史纪念遗址建筑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与戏楼、丁汝昌纪念馆、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威海水师学堂以及黄岛、旗顶山、东泓三座炮台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馆内还收藏有1000多幅历史照片、200多件有关北洋水师与甲午战争的文物资料,3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其中的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是“镇馆之宝”。
北洋海军提督署
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建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刘公岛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坐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化海军的指挥机构,也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衙门之一。因曾作为海军提督丁汝昌的驻地,民间也将其称为“丁公府”。自2010年4月底开始,历经四年的原状复原陈列工程,北洋海军提督署于2014年7月25日完工并正式向游客开放,先后对提督署16个厅室按照原有功能进行原貌复原,总计陈列300件仿制古典家具、18尊历史塑像、200余件各类文物,以及1500余件辅助展品,其中包括楹联、字画、瓷器、枪械等。
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的西侧100米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末筹建海防,刘公岛成为了北洋海军基地,驻岛的北洋海军和北洋护军筹资对龙王庙进行了重修。该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道教庙宇,采用四合院布局,包括山门(倒厅)、东西厢房和正殿,共有前后两院,共计14间房屋,加上庙前的戏楼,占地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其正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龙王的塑像,两侧有夜叉和龟相侍立。东西两侧的内山墙上分别绘有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的故事壁画。龙王庙作为道教文化庙观,是刘公岛上历史悠久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化遗产之一。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寓所位于刘公岛西端,距离北洋海军提督署约200米,建于1889年,现已辟为“丁汝昌纪念馆”。寓所采用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700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与安徽省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西院是内寓,东院是侍从住房,而中院则是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设有门房和书房。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栽植的。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后,丁汝昌与家人在此居住了6年多,因此寓所又被称为“小丁公府”。而如今的丁汝昌纪念馆则向游客展示了丁汝昌曾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丁汝昌寓所西150米处,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北洋大臣李鸿章之命,在刘公岛西端择地兴建的,于1889年开工建设,并于次年建成。威海水师学堂共建筑房屋63间,占地18000平方米,建成当年即招收了36名学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学堂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并派往各舰参战。然而,次年2月刘公岛失陷,学堂的许多建筑在战火中被毁,学堂停办。威海水师学堂是清末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之后的第四所海军学堂,因其校址位于刘公岛,也被称为“刘公岛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近代水师学堂,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甲午战争陈列馆
甲午战争陈列馆是一座临海而建的二层现代建筑,位于刘公岛主干路——丁公路(中东段),占地面积约为7622平方米,由中科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主持设计,建于2008年,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该馆以《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为基本陈列,分《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日本打开战争魔盒》《民族屈辱与抗争》《警钟长鸣》四个部分进行展示,展览面积超过4500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珍贵文物300余件,以及辅助展品100余件(套),此外还展出有大量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展品,通过场景还原、3D影视、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等多种手段,展示了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战争场面,使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
历史选择展馆
历史选择展馆是修复利用北洋海军机械局和屯煤所等历史文物建筑而形成的,于2017年6月通过验收并正式启用,展馆室内面积为3000平方米,展陈面积为22000平方米。该展馆以近代以来华族谋求复兴的历史视角,采用客观的历史和比较的方法,展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表现。通过对不同政治力量的衡量对比以及对沉重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向游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演变的机会。
刘公岛博览园
刘公岛博览园位于刘公岛主干路——丁公路(东段),是一处融历史文化与高新科技于一体,集古典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身,汇中日甲午战争、英租历史、刘公文化于一园的大型综合性游园设施景点,占地面积为50000平方米,分为六大展区、十九个展厅,被称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具体包括海圣殿、望海楼、中华海坛、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鲸馆及钓鱼岛主权馆等六大景观。
海圣殿
海圣殿位于刘公岛博览园内,主要展示了汉朝皇太子刘民的生平故事,以彩玉壁画为主要展示形式。海圣殿内的彩玉壁画是采用精选的30多吨、上千种天然彩色玉石,由江南著名玉雕艺人精雕细琢而成的,这些壁画讲述了刘民历尽艰辛漂泊至刘公岛的经历,以及他在刘公岛上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事迹。
望海楼
望海楼,最早建于唐朝,是登州刺史为迎接武则天东巡而建,享有盛名,但后来毁于战乱。之后重建的望海楼高约九丈,是刘公岛博览园的最高点。望海楼分为春福厅、夏禄厅、秋寿厅和冬禧厅四层,楼内展示了中国国内20余位顶尖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因此被誉为“艺术宝库”。
中华海坛
中华海坛是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10周年而建的,与天坛、地坛并列,是中国国内唯一的祭海神坛。在海坛中心,矗立着一座高达16.8米的“定海神针”,展现出古代宝鼎的庄重。此外,还有五十六条“巨龙”环绕着坛座,整体建筑结构庄严宏伟。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内展厅的占地面积为1290平方米,该博物馆通过运用场景复原、影视蜡像、雕塑等展示手段,真实再现了威海卫被英国强租32年、刘公岛被英国强租42年的屈辱历史。
刘公岛鲸馆
鲸馆是刘公岛博览园内一座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展馆,为鲸豚科普教育基地,主要陈列展示世界上岸最大抹香鲸(长约19.6米,重50.1吨)的表皮、骨骼和重要器官的标本,并通过模拟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图片、展板以及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全面地展示了有关抹香鲸及相关鲸目的知识。
钓鱼岛主权馆
钓鱼岛主权馆是由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市海洋渔业局和刘公岛管委会三方合作建设的,于2015年9月7日在刘公岛开放。该馆是中国第一个全面展示钓鱼岛历史与主权的专业场馆,通过近百幅真实的历史图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实物,从享有主权、宣誓主权、捍卫主权三个角度,深入阐述了钓鱼岛的历史变迁,用历史事实和法理道义阐明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原林业部认定的全国首个海上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约19个科目、80多种树种,以及50多种野生花草,此外还有50多种鸟类。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超过4000亩,占据整个刘公岛岛屿面积的74%,森林覆盖率高达87%,居住有来自四川省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对国宝大熊猫、台赠梅花鹿和长鬃山羊以及从江苏省大丰中华麋鹿园来的国宝级珍稀动物麋鹿。公园内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北洋海军忠魂碑、刘公亭、刘公像、五花石、动物园、梅花鹿园、板疆石、钓鱼台、观海楼、听涛亭等,同时还有6座清朝时期的古炮台。
定远舰景区
“定远”舰景区毗邻刘公岛客运中心,主体景观是按原貌复制再现的清末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在历史上,“定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由于其武装强大、防护完善,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同时,此舰又因其浓郁的甲午风云色彩及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屈表现,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该景区复制的“定远”号纪念舰,完全依据历史资料按照1:1比例复制建造,包括舰上的各种武器装备也都一一进行了复制,齐全且逼真,多个著名的历史场景也都在“定远”号纪念舰上得到了还原再现。
其他看点
旗顶山炮台
刘公岛保留了清代时期的六座炮台,其中位于岑岭的旗顶山上的被称为旗顶山炮台,该炮台位于153.5米的最高峰上,也是当时北洋水军炮台中位置最高的一座。旗顶山炮台修建于1890年,是由4门平射炮构成的,这些平射炮口径达24厘米,在刘公岛的最高点上可以覆盖整个刘公岛周围的海面,不仅维护了刘公岛的安全,还可以支援岛上的其他炮台,与南北两岸的炮台协同作战,组成了南北的海边防线,刘公岛也因此被誉为“东隅屏藩”。
公所后炮台
公所后炮台坐落于刘公岛西端角处,西与黄岛炮台相望,北面隔威海湾与北帮相对峙,南与刘公岛水师学堂相接,毗邻麻井子船坞,因位于海军公所后而得名,又因西临麻井子船坞,也被称为“麻井子炮台”。公所后炮台的设计由德国陆军大尉、要塞工程师汉纳根担纲,该工程建于1889年,并于1891年竣工。炮台设有2门24厘米口径英国阿姆斯特朗地阱炮、6门7.5厘米行营炮、8门速射炮。地阱炮炮位位于地下,利用炮弹发射的后坐力产生的水压,使炮身升降自如,并可360度旋转,施放灵活。紧依炮台南面,辟山而建半地下式兵舍,每间兵舍皆可直达炮台,坑道内设通气孔及排水设施。兵舍是用红色花岗岩砌筑而成的,其墙体叠涩的腰线及墙柱的样式呈现欧洲建筑风格。公所后炮台的东炮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损毁,西炮位、兵舍和坑道保存完好。
东泓炮台
东泓炮台位于刘公岛东端大泓西侧,由德国工程师汉纳根设计,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并于次年建成。该炮台设有14门火炮,包括240毫米和120毫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毫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其中240毫米口径火炮的有效射程达到6000米,炮火可及刘公岛东部海面及南北两口,主要与日岛炮台、南帮炮台封锁威海湾南口。在甲午战争中,东泓炮台曾数次击退敌舰,但最终在日军占领刘公岛时被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占领了刘公岛,期间曾对东泓炮台地下坑道进行改造,增设通风发电机房、锅炉房等设施并驻有守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海岸炮连进驻东泓炮台,增建兵舍东、西厢房和堡、瞭望暗堡等设施。1988年,东泓炮台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兵舍及其东、西厢房、炮弹库、提弹孔室、火药库、坑道、通风发电机房及锅炉房、碉堡、通风口、瞭望暗堡、炮位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14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达10000平方米,是刘公岛规模最大的炮台之一。
刘公岛战国遗址
刘公岛战国遗址位于刘公岛东村,于1975年被发现,并于2004年被列为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包括豆残座、豆柄、绳纹陶罐片等少量陶器标本。
英国殖民时期遗址
英国租借威海卫初期,刘公岛划为海军基地,英军在岛上修建大批军事防御设施。殖民后期,刘公岛成为英军避暑疗养和补给基地,建起各种生活娱乐场所。英租时期的建筑,体现了欧式建筑和威海乡土文化结合的特点。刘公岛至今仍保存多处英国殖民时期遗址,比较著名的有英式风格的康来饭店以及英国原英国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童年居住过的寓所等,这些遗留下来的丰富文物、遗址资源是刘公岛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构成。
中国刻字艺术馆
中国刻字艺术馆是山东省书协刻字艺术创作基地和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刻字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修复后的英租时期蒸馏塔改造筹建而成,于2012年4月28日开放,陈展面积约为600余平方米,馆内收藏有200余幅刻字艺术精品。
帆船比赛活动
英国租借刘公岛时,在该岛成立了“威海卫鸳鸯帆船俱乐部”,从20世纪开始,该俱乐部就每年举办帆船比赛,使刘公岛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帆船的地区之一。由于该岛海岸线特殊,非常适合帆船比赛,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刘公岛一直是军事禁区。1985年4月,刘公岛才正式对外开放,政府先后投资超过1000万元,修复和修建了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龙王庙、北洋水师学堂、刘公庙、兵器馆、水族馆、古炮台、甲午海战展览馆和北洋海军忠魂碑等设施。同时,岛上还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海上运输船达19艘,有2400个客位。
1988年,刘公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刘公岛风景区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山东省建委分别公布为“文明窗口示范点”和“文明示范窗口”。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授予刘公岛“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刘公岛“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2004年左右,刘公岛上顺利完成了35kV输变电工程,该工程的投入运营为刘公岛未来10年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此外,还投资改造了道路,绿化了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为发展旅游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准备。刘公岛景区还拍摄了刘公岛之歌——《永世不忘》的音乐录影带,成功组织了有奖征集刘公岛标志活动,同时还拍摄了《刘公岛上寻甲午》,扩大了刘公岛的知名度,树立了景区品牌。
2006年,刘公岛将威海市至徐州市旅客列车冠名为“刘公岛号”,提升了其在铁路沿线的知名度;每年两月的免费旅游活动,又提高了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刘公岛景区还拍摄了旅游宣传片北洋水师,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
在2010年之前,刘公岛通过架设海底输水管线解决了海岛用水问题,并修建了刘公岛宾馆、刘公岛购物街等基础接待设施,加强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刘公岛还利用全面、详实的数据库建立了海岛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使游客高效全面地了解海岛旅游资源,又可以避免盲目地对海岛进行开发与管理。
保护
刘公岛的甲午海战纪念馆自1985年开馆以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累计投资近亿元,在修复和保护历史遗迹、征集北洋水师将领遗墨及英租威海卫时期社会流散文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重点抢修恢复了海军公所、龙王庙、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水师学堂等遗迹、遗址,同时建立了文字、照片记录档案,树立了保护标志,征集文物和资料数千件。
《威海市刘公岛保护条例》于2022年12月22日经威海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于2023年1月10日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批准,已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开始施行。
相关文化
汉代刘公传说
威海城的原址位于汉朝的石落村,隶属于山东半岛东端的东莱郡,曾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据记载,刘辩刘辩的子嗣刘民为避免曹操追杀,逃至石落村,以捕鱼为生,并在对面的海岛上垦荒种地,那时的刘公岛被称为“刘氏别业”。公元238年,在刘公岛的附近海域有一艘南方的商船遇到了风暴,经过数日漂泊,船上已经食水告罄。一晚,船上的一名水手突见前方闪烁的火光,船员们奋力划桨靠近,终于发现前方是一座刘公、刘母像海岛,有一位老人在崖岸上挑灯为船只引路。后来,老夫妇两人又为船上的人送来了淡水和粮食,众人十分感激其救命之恩,于是叩问老人的姓氏,老人答曰姓刘,随即消失。船员们相信这是神灵相助,于是在岛上建立刘公祠,内塑刘公、刘母像,并四时祭祀,从此,该岛便被称为刘公岛。
甲午战争历史事件
刘公岛是清朝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意识到海上防务的重要性,开始筹建近代海军。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组建,拥有25艘舰船,总吨位达4万多吨,实力位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其中战舰9艘,分左派、中军、右翼三路,每路三船,每船为一营建制,委总兵、副将、参将管带。另外有炮舰6艘、鱼雷快艇7艘、练习舰3艘、运输舰2艘。从此,刘公岛成为舰队驻泊补给之所,同时也是北洋海军军事指挥中心提督丁汝昌驻节之处。岛上设立了工程局、机械局、屯煤厂、电报局和电灯台,同时还建有海军公所、铁码头、麻井子船坞,并创立了水师养病院、水师学堂,修筑了黄岛、公所后、旗顶山、迎门洞、南嘴、东泓六处炮台,驻扎北洋政府护军两营,成为防务严密的军港要地。
北洋水师曾到过中国台湾岛、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长崎、佐世保市,朝鲜釜山、仁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马来西亚槟岛,甚至远达印度洋边缘。然而,这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却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1895年2月16日,清军在降约上签字。次日,日军登上刘公岛,接收了岛上所有军事设施及大量军备物资,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济远舰、平远、镇远县、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广丙等十艘战舰,独将康济舰留还中国。同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相关人物
甲午海战将领邓世昌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是北洋水师最有名的将领,为致远舰的舰长。1887年,邓世昌赴英国、德国接收致远、经远号装甲巡洋舰等4艘战舰;1888年,他以副将补用,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到威海市检阅海军,因邓世昌训练有功,奏准赏换葛尔萨巴图鲁名号。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战于黄海。在这场激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迎战日本舰队。战斗中,致远舰遭受重创,面临日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时,邓世昌决定冲撞对方,以求同沉。日舰第一游击队见状,对致远舰进行猛烈轰击,导致致远舰舰身倾斜,最终沉没,全舰250余名将士大多壮烈牺牲。邓世昌看到自己的部下全部都牺牲了,义不独生,拒绝援救,沉海殉国,后来,其事迹成为了一段佳话,一直流传于刘公岛。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后来移居巢县。1895年破五节,日军由龙须岛入侵,丁汝昌力守威海港,苦心筹划御敌防务,清理转移海军文卷,储粮于岛上以备固守,焚毁港内木船以免敌用,炸毁龙庙嘴炮台以防资敌,并屡次击退来犯之敌。当日军攻占摩天岭时,丁汝昌派出舰艇驶近南岸,突发排炮,击中日军少将大寺安纯,不久毙命;驻守南岸巩军七八百人被日军围困时,丁汝昌亲登靖远号防护巡洋舰指挥,发炮救援,日军死伤惨重,巩军得以突围;在南、北帮炮台失陷之际,丁汝昌派出敢死队炸毁赵北嘴和北帮各炮台及弹药库,以免资敌;刘公岛被围后,丁汝昌严词拒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同年正月十七日,获悉陆路援军救援无望,丁汝昌召来营务处牛昶昞说:“吾誓以身殉,救此岛民尔!可速将提督印截角作废!”得到应诺,遂服鸦片自杀,延至次日晨7时辞世。
相关作品
文学
从战国时期开始,刘公岛就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赞颂它的文人墨客将其比作“龙宫”,并留下了许多作品。
影视
在当代,为了进一步发扬刘公岛的精神,弘扬刘公岛的文化,国家大力开发了许多有关于刘公岛的作品,例如,由著名演员李默然主演的经典影片《甲午风云》,这部经典的影片,全面的展现了刘公岛的形象、东部渔村保留的传统民俗与文化、生活习俗等。
所获荣誉
1988年,刘公岛景区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刘公岛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
1999年,刘公岛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布为“文明风景名胜区”。
2001年,刘公岛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10年,刘公岛景区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景区概况.刘公岛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9
威海刘公岛.山东省人民政府官网.2023-04-29
2010年大事记.威海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4-29
环翠区刘公岛. 威海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4-29
周建彩:“不沉的战舰”刘公岛的目光.中国军网.2025-04-20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刘公岛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9
邓世昌(1849—1894.9).威海党史史志网.2023-04-29
丁汝昌(1836—1895.2).威海党史史志网.2023-04-29
【跟着诗词品名胜】 刘公岛:十里绝尘埃,清远哗嚣少.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