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鳑鲏
高体鲏(Rhodeus ocellatus)别名黄河鳑鲏、斑鳑鲏、济南鳑鲏、秉氏鳑鲏等,为鲤科、鳑鲏属鱼类,在中国、斐济、日本、韩国、俄罗斯、鳑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分布。高体鳑鲏是一种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生活于静水水体的小型淡水鱼类。其生境温度和溶氧在时、空间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高体鳑鲏是十大最漂亮的鳑鲏鱼,为低海拔缓流或静止的湖沼水域栖息的小型鱼类,较常出现于透明度低、优养化程度略高的静止水域,常成群活动。该品种上下宽度大,背部为绿色或蓝绿色,其它部位颜色也较鲜艳,一年四季都发色,但是每个季节发色程度都是有区别的。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发色会更强烈更好看一些,南方地区可能一年四季都是蓝色的。
物种简介
动物学史
高体鳑鲏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克尼尔(Rudolf Kner,1810-1868)在1866年《皇家科学学院会议记录》(Sitzungsberichte der Kaiser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 Classe)第53卷上发表的文章《Specielles Verzeichniss der wahrend der Reise der kaiserlichen Fregatte “Novara”gesammelten Fische. III. und Schlussabtheilung.》中,以“高体𫚕石(Pseudoperilampus ocellatus)”的犰狳芋螺首次被记载。
在中国香港,“高体鳑鲏”最早由庄棣华于1980年代初期,于粉岭及锦田一带发现。美国地衣学及鱼类学家赫尔(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868-1962)在1935年于《香港博物学者杂志》(Hong Kong Naturalist)第6卷中以及中国鱼类学家林书颜(Lin Shu Yen)在1949年的《香港渔业研究站学报》(Journal of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第2卷中所记载的“Acanthorhodeus dicaeus(刺𫚪亚科的一种)”,均可能是该种的误定。
高体鳑鲏的先定同物异为Pseudoperilampus ocellatus、Rhodeus ocellatus、Rhodeus ocellatus ocellatus,次定同物异名为黄河鳑鲏(Rhodeus hwanghoensis)、斑鳑鲏(Rhodeus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济南鳑鲏(Rhodeus notatus)、秉氏鳑鲏(Rhodeus pingi)和Rhodeus wangkinfui等。
在中国古文献虽未见有“鳑鲏”的清晰记载,但“鳑”字则早见于汉朝许慎的著作《说文解字(122) 》,解为“赤尾鱼”,读作“方声,符方切”;亦见于孙愐所编《唐韵(751)》(即隋朝陆法言《切韵(601)》的修订本)、丁度等的《集韵(1037)》、清代陈廷敬等编撰的《康熙字典(1716)》等古籍中,记曰:“无芳切。音房,,亦作鳑”。然而各描述因过于简单,是否“鳑鲏”类或是它们的混称,仍有待考证。
形态特征
标准长为体高的2.0—2.3倍。为头长的3.5—4.0倍,为尾柄长的4.0—4.4倍,为尾柄高的7.8—8.2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8-3.2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倍,为眼径的2.5—3.0倍。为眼间距的2.0—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5倍。体侧扁且高,头后背部向上隆起甚高。背部呈弧形,腹部在胸鳍以后向下凸出。身体略呈卵圆形。头小,口端位。略呈弧形。吻短,约与眼径相当,末端稍尖。口角无须。眼大,位于体侧中线上。鼻孔小。位于眼前缘上方。鳃耙短小。咽齿齿面平滑,无锯纹。背鳍外缘稍向外凸出,基部较长,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稍后,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较硬。胸鳍较小,末端稍尖。后伸不达腹鳍基部。腹鳍亦较小,其末端后伸几达臀鳍起点。臀鳍基部较长。外缘稍凸出,其起点约与背鳍第四根分枝鳍条相对,最后l根不分枝鳍条较硬。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末端稍尖。肛门靠近腹鳍后端。侧线不完全。仅在鳃孔后上部有4—6个侧线鳞。在生殖季节雄鱼吻端两侧各有一簇隆起较高的白色珠星,同时在眼眶上部亦有l-2列珠星。雌鱼产卵管很长。生活时体侧上半部的鳞片后部为浅灰褐色。带有浅绿色光泽。尾柄中央有一条纵行浅黑色条纹,并带有浅绿色光泽,向前伸至背鳍基部中点的下方。鳃盖后上方有一黑绿色的斑块,侧线鳞后有一条不十分明显的横行淡绿色斑纹。雄鱼在生殖季节有鲜艳的“婚装”,眼上部呈朱红色,臀鳍具有黑色饰边。雌鱼的腹鳍和臀鳍为浅黄色。高体鳑鮍是一种小型鱼类,个体小,生长缓慢,经济价值低,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极小。食物主要是藻类和植物碎屑。摄食量较大。第一次性成熟为1龄,生殖季节在3—5月,卵产于瓣鳃纲的鳃水管中,受精卵固着在鳃瓣之问。随着其鳃水管中水的流动进行发育孵化。
背鳍Ⅲ-10~12;臀鳍Ⅲ-9~12;胸鳍Ⅰ-9~12;腹鳍Ⅰ-6~7。侧线鳞2~6;纵列鳞27~30;横列鳞9.5~11.5;背鳍前鳞11~14;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4。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28~30。
体长为体高的1.8~2.8(体长约30毫米在2.5倍以上)倍,为头长的3.5~5.6倍,为尾柄长的4.5~7.1倍,为尾柄高的6.8~10倍。头长为吻长的3.2~4.8倍,为眼径的2.4~3.9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8倍。
体高,呈卵圆形,侧扁,头后背缘格外隆起,尾柄短而高,其高常超过其长的1/20头小,头长约等于其高,不及体高的1/2。吻短而钝,其长短于眼径。口端位,口裂呈弧形,口顶端约在眼中点水平线上,口角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之上,止于鼻孔前缘,两口角间距约等于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鳃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联于峡部。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稍硬,与各自首根分枝鳍条粗细相当,不分枝鳍条的第二根约为首根2/3长。背鳍起点于吻端和尾鳍基之间或略有前后。背鳍基底较长,大多数个体长于背鳍基底末至尾鳍基距离(体长在60毫米以下,则等长)。臀鳍位于背鳍之下方,其基底长于或相当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在同一垂直线(雌鱼)或稍有距离(雄鱼),并且位近臀鳍起点较之胸鳍基部,偶有介于二者之中。胸鳍末端超过或将及腹鳍起点者为雄鱼,不及的是雌鱼。尾鳍叉形。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近前者。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呈棱状超过半数。下咽骨似弧形,齿细长,侧扁,咀嚼面细狭稍凹,末端钩状,齿侧光滑或偶有浅凹纹(在高倍镜检下)。鳃耙呈三角形,其长为鳃丝长的1/5~1/4。鳔2室,前室约有后室长的1/2。消化管长为体长的2.4~7.0倍。腹膜银白色布有黑点。
繁殖季节的雄鱼色彩绚丽,多色相互交辉,鳃盖上角之后有虹彩斑块,沿尾柄有纵条虹彩衬托在银白色鱼体上闪闪发亮;另有红色点缀着眼虹膜的上半圈、背鳍的前外缘(限于末根不分枝鳍条和第一至第四分枝鳍条)、臀鳍及尾鳍(中央最短鳍条3~5根);黑色镶着背鳍(约第五至第十根分枝鳍条)、臀鳍(限于分枝鳍条)外缘,鳞片的后缘,但位于体背部的较腹部密集,故体色呈现背较腹部深;乳白色仅见于腹鳍不分枝鳍条上。雌鱼近金黄色,产卵管呈粉红色。珠星见于雄鱼吻端、眶上骨和泪骨,主要集中于吻端两侧。
固定标本体为褐色,尾柄黑纵条明显,雄鱼粗于雌鱼,向前不超过背鳍起点,雄鱼在鳃盖上角之后有2个横列黑斑。背、臀鳍外缘为狭黑边。雌鱼产卵管呈灰色。
物种对比
生活习性
根据野外观察,高体鰟鮍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溪河、水沟、池塘或稻田等水体中。仔鱼期聚集成团,多停留在靠近河岸的水草边缘或无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营浮游生活;仔鱼期末,则在水草边游弋,有斜向游动、平游和旋转游动3种方式,有时也侧身跃游,并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和行为。幼鱼、成鱼生活在中、下层水域。高体鰟鮍喜集群生活,但在产卵期营分散生活,并有将卵产于蚌内的习性。
根据观测知:其生活的自然水域温度范围是4-40摄氏度,透明度10-15cm,含氧量范围0.7-10.8mg/L,pH值一般在6.5-7.5。
高体𫚕鰟鮍为杂食性小鱼。根据96尾野外固定标本前肠内含物在解剖微镜下的解剖分析及室内饲养得知:高体鰟鮍在野外采食水蚤(Cladocera spp.)等枝角目,萼花臂尾轮虫(Rotif era spp.),摇蚊幼虫(Chironomus spp.)等水生昆虫幼虫,硅藻(舟形藻属 spp.),团藻(Gonium spp.),水绵(Spirogyra spp.)等水生植物,而且水绵是其最主要的食物;室内饲养时仔稚鱼用熟鸡蛋黄或生豆浆饼作为饲料,进入幼鱼期后用金鱼饲料喂养。高体𫚕鰟鮍没有繁殖期停食的习性。
生活规律
𫚪亚科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杂食性,食物为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化合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多数种类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
分布范围
高体鰟鮍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各大水系!
分布于中国、斐济、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分布于澜沧江、珠江、海南岛、韩江、长江、黄河等水系。
生长繁殖
雄鱼为了争夺交配权,常会表现出强烈的领域性。具有特殊的生殖行为,繁殖期时,成熟雌鱼借着很细长的产卵管,伸入二枚贝(蚌类)的鳃瓣中,将卵产于二枚贝内部,借此受到充分的保护,再由雄鱼上前授精,进而完成授精及孵化的程序。孵化后的仔鱼仍继续会停留于二枚贝的鳃瓣间,利用二枚贝的呼吸运动,亦能得到所需要的氧气,直到卵黄囊消化尽,才会离开二枚贝,出去觅食,展开另一阶段的生活。
保护现状
截至2024年,鳑鲏属下12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1个种为近危(NT),即暗色鳑鲏;1个种为易危(VU),即老挝鳑鲏;1个种为数据缺乏(DD),即高体鳑鲏;9个种处于无危(LC)。
主要价值
高体鳑鲏色彩艳丽,生殖行为特殊,可当观赏用鱼,也是教学的好题材。
参考资料
高体鳑鲏简介 高体鳑鲏能长多大 高体鳑鲏分布在哪→MAIGOO百科.买购网.2024-04-10
温度驯化对高体鳑鲏热耐受及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生态学杂志.PDF VIP.原创力文档.2024-04-10
十大最漂亮的鳑鲏鱼品种.买购网.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