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曜
司马曜(公元362年—公元396年11月6日),字昌明,晋简文帝第六子,其母为孝武太后李陵容,东晋第九任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372年到公元396年。
司马曜生于司马丕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在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七月被封为了会稽王。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司马曜被封为太子,同年,司马昱驾崩,司马曜继承皇位,为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正月,在司马曜行冠礼后,褚蒜子便交还了国政,司马曜开始正式执掌政权。执政期间,司马曜抵御了前秦的侵扰,并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九月,司马曜命琅邪王司马道子主管国务院六项事务。而后,谢安逝世,谢玄自除兵权,司马道子便接收了谢氏权力,司马家逐渐恢复了皇权。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二月,因司马道子权力过甚,司马曜又任命王恭为青二州刺史,以暗中制衡司马道子。但司马曜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司马曜酒后戏言,惹怒了张贵人,被张贵人令婢女用被子捂死,死后葬于隆平陵,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
史学家吕思勉也在《两晋南北朝史学》中曾评价过司马曜,认为司马曜性格愚昧且钝挫,虽然打败了前秦皇帝苻坚,且凭借淝水之战争取到喘息的机会,但运气成分大于实力,并不是他有平定叛乱的统筹能力。
人物生平
登基为帝
司马曜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父亲是司马昱司马昱,母亲是孝武太后李陵容,年幼时便被封为了会稽王。咸安二年(公元372)七月二十三日,简文帝身体不适,急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却始终推辞不去。七月二十八日,简文帝病情加重,便册立十岁的司马曜为皇太子,并任命司马道子为琅邪王,兼领会稽国。同日,简文帝下达遗诏,本意是让大司马桓温依据周公的旧例,代理皇帝摄政,若无法辅佐,桓温可以取而代之。但侍中王文度据理力争,认为天下是汉宣帝和元帝的天下,简文帝不能够独断专行。于是司马昱便让王坦之修改了诏书,将摄政改为辅政。而后,因病重,简文帝崩逝。经朝臣商议,由司马曜继位,为孝武帝。司马曜即位后,崇德太后以孝武帝年纪小、在服丧期间为由,令桓温摄政,但诏书未下达便被王彪之密封归还。同年九月,司马曜的生母李姓被尊为淑妃。次年正月,东晋实行大赦,改换年号为宁康。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七月十四日,南郡宣武公桓温去世,司马曜下诏依据汉代霍光及安平献王的旧例安葬桓温,其弟桓冲代其统领兵众。为避免政权落到桓冲手中,谢安坚持让崇德太后临朝摄政,使自己能够专权裁决。因而,同年八月,崇德太后临朝摄政,王彪之、谢安、刁彝、桓冲身居要位,辅佐朝政。宁康三年(公元375年)八月二十日,司马曜立王氏为后,大赦天下。次月,司马曜讲习《孝经》,开始阅览典籍,邀请儒士。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正月,在司马曜行冠礼后,褚蒜子便交还了国政。自此,司马曜开始正式执掌政权,临朝听政。
御秦拒秦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八月,苻坚的将领苟苌攻陷武威郡,俘虏了刺史张天锡,将凉州全部占领,北方前秦帝国与南方晋帝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为了抵御前秦的侵扰,司马曜于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下诏求文武良将,谢玄应诏,前往京口募兵,建立新军北府兵,以骁勇善战闻名。于是司马曜便任命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而后,司马曜又任命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的军事,兼荆州刺史,任命桓冲的儿子桓嗣为江州刺史,任命五兵尚书王蕴都督江南诸军事,兼徐州刺史,任命谢玄为兖州刺史,兼广陵相,监长江以北诸军事。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王苻坚派长乐公苻丕等率领七万步兵和骑兵进攻襄阳市。同年四月,前秦的军队抵达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因未做防备,被前秦的石越率军攻克了襄阳的外城。而后,长乐公苻丕率领众将士一起攻打襄阳的中城。桓冲在荆州市上明拥有七万兵众,因忌惮前秦,迟迟不敢进军。于是司马曜便下诏命令谢玄征徐、兖、青三州的人前去支援,并派遣徐州市内史何谦游进军淮泗,形成支援。太元四年(公元379年)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叛变,长乐公苻丕最终攻克襄阳,并俘获了朱序。同年五月,前秦兵六万人到三阿围攻幽州,在距离扬州市只有一百公里的时候,司马曜派谢石率领水军驻扎在涂中,在三阿、盱眙县、淮安市、君川交战中,大败前秦俱难和彭超。
淝水之战
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坚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南下攻打晋朝事宜。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五月,乘前秦大军还未全部集结,司马曜先发制人,令桓冲在西线发起攻势,攻下襄阳市、沔北几座城、蜀地五座城、涪城、武当、万岁和筑阳。八月,苻坚的主力百万大军南下。司马曜便任命谢安为征虏将军,任命谢玄为前锋都督,并派他们和辅国将军谢琰及西中郎将桓伊等共同率领八万人,抵抗苻坚。与此同时,司马曜还派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县。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到十月十八日,前秦军队便攻克了寿阳。随后,前秦军队便一边攻击保峡石,一边派梁成率军控制清洛,在洛口设木栅横截淮河,阻止胡彬的水军向东撤退。而由刘牢之率领的五千北府精兵急攻前秦军队,攻下了洛涧。而后,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十月二十日,东晋诸将和苻坚在淝水交战,大破敌军,俘虏斩首几万人,俘获了苻坚的车与云母车。十一月,司马曜便下诏命令卫将军谢安在金城慰劳凯旋的军队,并于十五日大赦天下。
权归皇室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九月,司马曜命琅邪王司马道子主管国务院六项事务,与谢安一起,参录机衡。淝水之战后,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因怨恨谢安对自己不予任用,向司马道子说谢安的坏话,让司马道子挑拨谢安与司马曜的关系,司马曜从此逐渐疏远猜忌谢安。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为退避祸端,谢安以救援前秦皇帝苻坚为由,离开建康,进驻广陵。而后,谢安逝世,谢玄自除兵权,于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改由朱序担任青、兖二州刺史,镇守彭城,此后司马道子便接收了谢氏权力。随着谢氏的衰落,司马家逐渐恢复皇权。而后,司马道子的权势在朝廷内外都达到了极点,远近官员也都前来投靠。司马曜便开始有些不满,但在表面上还是多加优待。而此时王国宝却在背地里鼓动朝中众臣联名上奏章,请求升司马道子为丞相兼任扬州牧。奏章呈上后,司马曜勃然大怒。再加上司马道子仗恃司马曜的宠爱,骄傲蛮横,有时甚至忘了君臣之别,司马曜越发不满,于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二月任命王恭为兖青二州刺史,以暗中制衡司马道子。
自太元元年(376年),司马曜亲自开始处理国事后,逐步收回司马家族皇权,很有君主的气度。但不久便沉溺于美酒和女色之中,把朝廷的政事统统推给琅邪王司马道子代管。而司马道子也是嗜好喝酒,从早到晚都和孝武帝一起把高歌狂饮当成主要事情。与此同时,司马曜又迷信佛教,极端奢侈挥霍。而司马曜亲近和尚尼姑,于是他左右的侍从人员便乘机争权夺利,互相勾结,公开进行贿赂。司马曜徒有伸张皇权的愿望,但没有真正的能力,他经常流连内殿,饮酒作乐,很少治理政务,群臣想见他一面都很难。
离奇死亡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二十日,司马曜与宠妃张贵人饮酒,酒后戏言,说张贵人年纪大了应当废掉,希望另选年轻的妃子。 张贵人怒不可遏,待司马曜睡熟后,命贴身婢女把他闷死,声称是“睡梦中惊悸窒息突然死去”。当时太子司马德宗愚昧懦弱,会稽王司马道子也昏庸荒淫,便都不追究查问。司马曜逝世时只有三十五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与皇后王氏共葬于隆平陵。次日,皇太子司马德宗登基为帝。
为政举措
政治
司马曜在太元元年 (376年)亲政后,便利用士族社会的衰弱,不断强化皇权。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重用其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 ,司马曜任命司马道子为录尚书事 ,分割谢安之相权,并以相权辅佐皇权,进而压制士族。而淝水之战后,谢氏人才凋零,其他士族也无力制约皇权。直到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谢玄去世,陈郡谢氏的门阀政府便正式落下了帷幕,而司马曜也完成了皇权的收回。自此,东晋皇室的权力得到了强化,其门阀政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高门士族的权力受到了压制。
经济
经济上实行了赋役改革。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司马曜撤销了以亩为单位的征税制度,改为以人口单位的征税制度,自亲王公爵以下官员,每人每年缴纳稻米三,在役之人不交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朝廷又增收税米,每人五石。
文化
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由谢安兄弟组织,司马曜主持朗读了《孝经》,并开始阅览儒家学派经典,接见儒家学派学者。 同时,司马曜还重用了范宁、徐邈等儒生,大力推广儒学,企图恢复国学。这些政策都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除此之外,司马曜还实施了弘扬佛教的文化政策,于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开始信奉佛法,在皇宫设立精舍,延请和尚进住。由此,佛教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遍及社会各阶层,上自皇室、士族,下至平民。而一些佛教徒得到司马曜的宠幸,也进而影响到了朝政。
个人作品
司马曜擅长草书,《述书赋》评价他,率性而为,挥洒自如,所写草书气势奔放,如风如雨。同时,司马曜还精通文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孝武帝有集二十五卷(梁时三十一卷),现存诗歌二十六首,赋两篇、颂两篇、赞五篇、铭一篇。在《诗品》中被列入下品,钟嵘称其诗,辞藻华丽,过于精密。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仅辑其《示殷仲堪》残句一则,即“勿以己才,而笑不才”。
历史评价
房玄龄在《晋书》曾评价道:“司马曜表面上实现了‘昌明’之梦,实际上君主只有虚位没有实权,百姓生活没有呈现祥和的状态。即使皇帝司马曜不费吹灰之力,以往强盛的士族便自行消失,但娼妓坐到了皇帝的宴席上,劝酒的都是妖娆的美女,朝廷没有了竞争力,应当归结为人为。”《魏书》则更具体,认为皇帝司马曜饮酒成瘾不理财政,而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自任宰相后无政绩可言,专权独断,从中挑拨作弄,司马曜又亲近尼姑僧侣,给左右侍从争权夺利、互相勾结的机会,败坏风气,人无廉耻之羞愧感。
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分享了他的看法:孝武帝是昏君,司马道子是乱臣,他们在伸张皇权方面成事不足。但是他们的政争却破坏了门阀政治,诱发了江左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史学家吕思勉也在《两晋南北朝史学》中评价了皇帝司马曜的性格,认为晋孝武帝性格愚昧且钝挫,虽然打败了前秦皇帝苻坚,且凭借淝水之战争取到喘息的机会,但运气成分大于实力,并不是他有平定叛乱的统筹能力。
轶事典故
降生奇闻
据史籍记载,司马曜的降生颇具灵异色彩。其说法有不同版本,《世说新语》记载司马昱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预言:“晋氏阼尽昌明。”不久之后,司马昌明出生了,而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初明,于是就将“昌明”作为了他的名字。后来,简文帝询问起儿子的名字,得知是“昌明”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句谶语指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太平经》则记载会稽王司马昱曾请一个叫濮阳市的道士,让他作法求嗣,当天中夜有黄气起自西南,远远坠入室内,随后李陵容怀上了司马曜。
《真诰》卷八则记载在司马昱求嗣时,一连有四位真人降诰,其中紫薇夫人所作之诰是:“灵草荫玄方,仰感旋曜精。洗洗繁茂萌,重德必克昌。”后来孝武帝之名“曜”及字“昌明”,均见于紫薇夫人诗中。
宠信僧尼
《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中记载,太元初,孝武帝不理朝政,每日与其弟司马道子饮酒高歌,并且二者都信奉佛教,许多僧尼出入宫禁,备受宠信,史称“姏姆尼僧,尤为亲暱,并窃弄其权”。在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当时桓玄以南郡公居于荆州,派人入京贿赂妙音尼,让孝武帝任命被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果然孝武帝听从妙音尼的意见,以殷仲堪出刺荆州。
异国献佛
孝武帝司马曜崇尚佛教的名声在异域广为流传,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国王听说后,派沙门昙摩向孝武帝进贡玉佛,献佛途中历经十多年,抵达中国时已是司马德宗义熙年间。
拒绝哭临
晋简文帝司马昱驾崩,十一岁的司马曜登帝位,但天黑了也不哭丧。身边侍从温馨提醒,然而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悲痛到来自然就会哭,哪里有什么惯例。
幼爱玄理
皇帝司马曜认为,冬天白天只穿五六件白绢做的单衣,晚上睡觉盖几层被褥,是遵循了昼动夜静的原则。白天在动,身体产生热量,晚上则安静下来,心静自然凉,要多盖被褥。
举杯劝酒
太元二十年(395年)天空出现长星,皇帝司马曜认为这是凶兆,并在晚上酒劲尽兴之时,举杯邀长星对饮,感慨人生暂短,哪有什么皇帝天子。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对此有异议:“泰元二十年九月,有蓬星如粉絮,东南行,历须,女至央星。”笔者认为此星为蓬星,非长星。
家族成员
研究书目
《晋书》
《资治通鉴》
影视形象
《孤芳不自赏》(2016年):于波饰演司马曜,剧中名为司马弘。
参考资料
晋书.微信读书.2024-11-20
资治通鉴.微信读书.2024-11-20
孤芳不自赏 (2017).豆瓣电影.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