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赫·斯宾诺莎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是17世纪荷兰著名哲学家,理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
斯宾诺莎于1632年11月24日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户犹太商人家庭,早年在一所七年制的犹太教会学校接受培养“拉比”(犹太教牧师)的教育。他在校期间研读了犹太教神学典籍以及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著作,毕业后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并阅读大量自然科学和哲学著作,受勒内·笛卡尔影响颇深。斯宾诺莎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表达了对神学教条的怀疑,他也因此被视为异端并受到宗教迫害。
1656年,斯宾诺莎被教会开除,他不得不离开阿姆斯特丹而隐居乡野,多次迁居,并长期依靠磨制光学镜片为生。但他仍然坚持研究和写作,并出版了《笛卡尔神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等著作。1677年,不满45岁的斯宾诺莎在贫病交加中身患痨瘵去世。
斯宾诺莎的许多作品是在他去世后由他人整理出版的,其哲学体系主要包括实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组成,实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而伦理学则是最高目的。他继承了勒内·笛卡尔的几何方法,并试图解决笛卡尔哲学的二元对立问题,对后世包括约翰·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在内影响颇深。
斯宾诺莎的代表作包括《笛卡尔神学原理》《神学政治论》《知性改进论》《伦理学》等。
人物生平
早年教育
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户犹太商人家庭,他的家族来自西班牙,1492年为躲避宗教迫害逃至葡萄牙,后又于1592年迁至信仰宽容的荷兰。1630年代,斯宾诺莎的家庭人丁兴旺,但母亲的身体并不好,1638年斯宾诺莎年仅六岁时其母亲便逝世了,一年后,年满7周岁的斯宾诺莎被送到犹太教公会学校学习。
斯宾诺莎在学校时成绩优异,他的高年级老师——犹太教公会的首席拉比摩特拉将其视为得意门生,并且对他报以期望,希望斯宾诺莎日后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拉比。斯宾诺莎在公会学校学习了希伯来语,并研读旧约圣经等犹太教律法典籍。
在公会学校,有两位老师对斯宾诺莎影响颇深,一位是前文提到的摩特拉,代表了正统礼教的权威,另一位则是伊色拉尔,他是一位颇具“异教徒”色彩的老师,他鼓励和帮助他的学生阅读迈蒙尼德等中古犹太哲学家的哲学著作,并介绍斯宾诺莎认识了许多开明的耶稣教徒,斯宾诺莎甚至可能在他家里认识了著名画家伦勃朗·范赖恩。
参与经商
1649年,斯宾诺莎的哥哥去世,他也离开了公会学校并顶替哥哥协助父亲处理商业事务。 当斯宾诺莎进入家族的商贸事业时,荷兰与西班牙之间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荷兰独立战争以一纸合约作结。西班牙港口得以再次向荷兰货船开放,斯宾诺莎家族的事业也进一步扩大。但很快由于英国与荷兰之间为了争夺贸易主导权爆发冲突,斯宾诺莎的家族产业也受到很大影响,1654年斯宾诺莎的父亲去世后,他和弟弟加布里埃尔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代表商行进行活动。
斯宾诺莎通过商业活动结识了许多思想开放的年轻商人,他也在此期间开拓了视野,学习了很多世俗学问和科学知识,他结识的朋友们后来形成了以斯宾诺莎为中心的哲学小组,鼓励他发展自己的思想学问,他也日益渴望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离经叛道
可能正是通过商业活动所积累的人脉网络,斯宾诺莎在1654年结识了阿姆斯特丹的一位拉丁语老师——范·丹·恩德。恩德是一名自由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崇拜被处以火刑的意大利无神论者梵尼尼。恩德开设的拉丁语学校主要为想要入读大学的学生提供拉丁语预科教学,在那个时代,拉丁语是学习许多其他学科的桥梁。
恩德的学校也同时教授人文和自然科学课程,斯宾诺莎在他的学校涉猎和研究了许多非宗教的世俗科学。恩德引导他的学生们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学派的古典哲学以及塞内加、马库斯·西塞罗等哲学家的著作。他甚至组织学生排练和演出古典戏剧,斯宾诺莎也参与其中,因此受到了来自古典文学的熏陶。除此而外,斯宾诺莎还阅读研究了自然科学著作,并开始熟习勒内·笛卡尔的作品。
虽然恩德的学校后来由于无神论嫌疑而被当局关闭,但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斯宾诺莎的思想渐渐从犹太教神学脱离出来,而他在商界结识的不少新教宗派成员在这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斯宾诺莎开始漠视犹太教的教规仪式和繁文节,并不再相信灵魂不灭和天使的存在,同时他继承笛卡尔的学说宣称雅威是表现在自然界中的广延存在,加上由于商贸收入锐减,斯宾诺莎每年捐献给教会的款额也在减少。
最终犹太教会决定不再容忍斯宾诺莎的“异端言行”。1656年7月27日,教会张贴了一份希伯来语公告,宣布革除斯宾诺莎的教籍,并禁止任何人与他进行口头或书面交往,不得与他同居一室,不得靠近他四肘尺之内,禁止阅读他的任何文章。主持对斯宾诺莎审讯大会的首席拉比便是当初对他抱以极大期望的老师摩特拉。
磨镜哲人
斯宾诺莎被革除教籍后,教会又向阿姆斯特丹当局提出请求希望将他驱逐,于是斯宾诺莎被迫离开阿姆斯特丹,并在附近的奥微尔凯克乡下隐居数月,待风头过后再返回阿姆斯特丹。由于无法再从事商贸活动,斯宾诺莎只得依靠磨制光学镜片为生,他的朋友们和哲学小组的成员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在斯宾诺莎被革除教籍后仍然与他保持往来,还将他磨制的镜片带到市区去贩卖。
斯宾诺莎并没有结束他对哲学的探究,1660年左右他搬往靠近莱顿城的莱茵斯堡居住,并将大把时间用于研究和著述。斯宾诺莎在莱茵斯堡居住了三年,在这里完成了包括《笛卡尔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的撰写。
在莱茵斯堡,斯宾诺莎结交的朋友也逐渐扩展到哲学小组之外。1661年,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的首任秘书奥尔登堡在欧洲旅行期间听闻斯宾诺莎,于是拜访了这位隐居莱茵斯堡的哲人。两人谈论了神及其属性、心身统一以及勒内·笛卡尔和培根的哲学。斯宾诺莎给奥尔登堡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从此建立了友谊并始终保持书信往来。在第一次造访斯宾诺莎并返回英国后,奥尔登堡致函斯宾诺莎道:“我感到这样难舍难分,因此,一返回英格兰,我就想尽快和您至少保持书信的联系。”
捍卫共和
1663年,斯宾诺莎搬迁至伏尔堡居住,并在那里开始撰写他的《伦理学》。当时荷兰的当权者是主张地方自治和宗教宽容的共和派人物德·维特兄弟,但以奥伦治皇族为代表的君主派始终与其保持了对立关系,两派的斗争越演愈烈。在1665年秋天,斯宾诺莎暂时搁置了《伦理学》的撰写,转而写作《神学政治论》一书以为共和制辩护,力主政教分离和建立世俗民主国家。
1670年,《神学政治论》拉丁语版完成并发表,斯宾诺莎因此声名鹊起。虽然身为共和派,但维德本人并不赞同民主制度,而更倾向于寡头统治,他也因此对《神学政治论》中的民主观点感到不满,斯宾诺莎甚至专程派人去向他作出解释,但得到的是维特拒绝见面的答复。尽管如此,当德·维特在1672年被加尔文教派煽动的民众杀死后,斯宾诺莎还是写了“野蛮透顶”的标语想要张贴在大街小巷表达愤慨,只因他的房东担心他的安危将他锁在家中方才作罢。
迁居海牙
1670年,完成《神学政治论》后,在友人们的劝说下斯宾诺莎离开了伏尔堡,迁往海牙居住,再一次从乡间回归城市。此时的斯宾诺莎已经名声在外,他所租住的寓所宾客不绝。但除了对他才学的仰慕外,斯宾诺莎的名声中也包含着来自保守派的攻击。虽然《神学政治论》是匿名发表的,但其实际作者却也不是秘密,此书一经出版便遭到来自神学家们的强烈谴责,各地教会也纷纷予以声讨。然而该书并没有被全面禁止,书商们仍然小心翼翼地出售着斯宾诺莎的书,市政当局也没有应宗教界要求全面查禁。但为了避免更严重的后果,斯宾诺莎还是阻止了《神学政治论》荷兰语译本的发行。
1672年,法国因觊觎荷兰南部的土地而对荷兰发动进攻,外在危机激化了荷兰国内的矛盾,共和派的德·维特被奥伦治派煽动下的民众杀死,荷兰的政治环境趋向保守,斯宾诺莎的学说也遭到更加猛烈的批判。此时,德意志诸邦中的巴拉丁选帝侯卡尔·路德维希向斯宾诺莎发来邀请,希望他前往海德堡大学任教,但信中还附上了选帝侯的一项期望,他相信斯宾诺莎不会滥用学术自由以危害现有的宗教。于是在考虑了一个月后,斯宾诺莎婉拒了海德堡大学的邀请。
造访敌营
荷兰与法国的战事初期颇为不利,1672年时荷兰的大片领土已经沦陷。法国孔戴亲王率军占领了荷兰的乌得勒支。在军中一名久闻斯宾诺莎学识的军官建议下,颇具自由思想的孔戴亲王向斯宾诺莎发出邀请,希望能够与这位哲人见上一面。斯宾诺莎应邀前往,但当他到达乌得勒支时,孔戴亲王已经离开,尽管斯宾诺莎在乌得勒支等待了两个星期未等到亲王返驾,但在此期间他还是出席了一些学术界的招待会,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
当斯宾诺莎返回海牙后,他由于在战时造访敌军后方而遭到部分民众的怀疑和敌视。斯宾诺莎的房东担忧他遭遇不测,但他本人却问心无愧,他安慰房东道:“不要害怕!我是无罪的,而且政府高层有许多人很了解我为什么去了乌得勒支。一旦他们在您家门口吵嚷,我一定挺身而出,哪怕他们会像对待善良的德·维特兄弟那样对待我。我是一名正直的共和派,国家的福祉便是我的目标。”
英年早逝
斯宾诺莎的名声日隆,而随着德·维特的死亡,他受到的攻击也愈发猛烈,1674年荷兰当局全面禁止了包括《神学政治论》在内所谓亵渎神灵的书籍。但在1670年代,斯宾诺莎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回应对他的批判,他重新拾起了搁置数年的《伦理学》的写作,并同时考虑完成《知性改进论》以及为《神学政治论》添加注释等工作。1675年,斯宾诺莎原计划将《伦理学》出版,但由于该书尚在印刷阶段便引来了大量抨击其无神论的谣言,他不得不停止印刷,该书也直到斯宾诺莎逝世后才得以出版。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斯宾诺莎依然在与友人保持着通信,探讨哲学、政治等话题。但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是堪忧,由于常年磨制镜片,他患有肺病并时常咳嗽,苍白瘦弱。1677年2月21日,不满45岁的斯宾诺莎在海牙的住所中去世。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
思想观点
实体论
何谓实体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是以实体论为基础的,实体也即神或自然,三者是同一的。他对神的定义与某种人格化的神不同,而是以泛神论的方式表述了世界的最高原因的统一性。
斯宾诺莎将实体定义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他认为实体是永恒、无限、不可分的唯一存在,而世间万物都存在于实体,也即神之中。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自因,也即自己是自己本身的原因。
本质与样式
斯宾诺莎还提出了“属性”的概念,指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也即实体的本质。实体是无限的,因此实体的属性也是无限的,但人作为存在于实体之中的一部分,其认知却是局限的,斯宾诺莎提出人的知性只能认识实体属性中的两个,即思维和广延(物质),二者是一个实体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属性。由此,斯宾诺莎通过将思维和广延都降格为实体的属性,从而化解了勒内·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实体一元论。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实体之中,而他将世间的具体事物称之为样式,即实体的分殊,他将样式定义为“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世间万物都是实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实体与样式是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因而与实体相对,样式是他因、有限、可分、暂时和杂多的。
认识论
斯宾诺莎认为,虽然人是实体这一无限存在中的有限存在,但人可以通过认识实体进而达到道德至上的目的,虽然思想和广延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但二者都是实体的属性,因此认识了观念的次序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次序,斯宾诺莎的认识论在实体论和伦理论之间搭设了一座桥梁。
作为勒内·笛卡尔所创立理性主义的著名代表,斯宾诺莎也主张通过最高原理去认识世界,但斯宾诺莎并不否认经验的作用,他认为我们理解个别事物越多,则理解神就越多。在认识的方法上,斯宾诺莎继承了笛卡尔所创设的几何学方法,在著作中采用严密的演绎系统进行论述。
知识的分类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将知识分为三类,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意见或想象指的是通过传闻、任意提出的名称或符号得来的知识,也包括来自非理性经验的知识;理性知识则是通过推论得来的知识,例如数学知识;直观知识是最高的认知,它是指通过神的某一属性的正确观念出发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真观念
勒内·笛卡尔哲学提出了先天存在的天赋观念,斯宾诺莎与之类似但不同的是,他认为真理本身并不是天然存在于人内心的,而是要通过直观的认识活动去获得的。斯宾诺莎提出了“真观念”的概念,通过先天赋予的直观和推理能力,人可以获得真观念,即事物的客观本质。
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念构成的;第二、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第三,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对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
伦理学
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充满伦理色彩著称,他以实体论为基础,认识论作为手段,试图达到道德至善的最高目的。在斯宾诺莎看来,人虽然是样式但却与其他样式不同,人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能够认识实体或神,因此可以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
斯宾诺莎认为,人具有情感与理性,情感受制于痛苦、快乐和欲望,他将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之为奴役状态,如果人仅受情感支配,则其只能任命运宰割,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但理性却能够指引人们认识实体或神,摆脱受外在力量摆布的奴役状态,能够使人实现自由。
在斯宾诺莎看来,神有着无限的理性,并以无限的理性爱自己,作为存在于实体中的人,“人的心灵对神之理性的爱也就是神借以爱自身。”斯宾诺莎认为幸福就在于对神的爱,因此幸福即德性,获得幸福的人能够运用理性克制情感,这也是理性所追求的至善境界。
到达至善境界的人能够脱离受情感支配的奴役状态,站在实体的高度认识世间万物并按照神圣的自然法则生活,从而实现自由。
政治哲学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样颇具伦理色彩,他认为每个人将权利让渡给国家后,契约应当受到严格遵守,人民应当服从统治权,除统治权允许的权利之外,不承认其他权利。但斯宾诺莎不认为服从统治权的命令会让人们变成奴隶,因为他所谈论的国家是由自由的人民建立的国家,而非靠征服强加的权力建立的国家。在斯宾诺莎看来最自由的国家的法律应当构筑在理性之上,国家的最高原则是全民的利益,而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因此遵从统治权便是遵从理性,维护全民的利益,个人非但没有沦为奴隶,反而成为了公民。
他认为一个国家最好的状态是以理性为基准,以和平与生命作为目标,在这样的国家里人们能够和睦相处,法律不会受到破坏。人们服从统治并非出于恐惧,而是出于希望,前者只是为了避免死亡,但后者却是期盼生活的不断进步和改善。
人物影响
斯宾诺莎因其哲学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视为无神论者,受到保守派的激烈攻击,也遭到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歧视。但到18世纪末,他的思想价值被人们发现,并与伊曼努尔·康德一起成为了支撑德国哲学潮流的两大支柱。哲学家约翰·费希特、谢林等人均深受斯宾诺莎的影响。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将斯宾诺莎的哲学进一步发展,将实体概念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思辨本质,但也丧失了其与自然的具体关系,卡尔·马克思则将斯宾诺莎的哲学视为近代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人物评价
斯宾诺莎在早期并没有获得哲学界的一致认可,哲学家大卫·休谟甚至认为斯宾诺莎无神论的基本原则是“骇人听闻的假设”。法国启蒙思想家比埃尔·培尔在他的《历史批判辞典》中赞扬斯宾诺莎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和完全善良的人”,但却将他的哲学评价为“最荒诞不经的假说”。
当斯宾诺莎哲学从18世纪末开始获得认可后,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曾高度赞誉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 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对斯宾诺莎的著作爱不释手,海因里希·海涅也曾评价:“所有我们现代的哲学家,也许常不自觉地借斯宾诺莎摩擦过的眼镜以观望世界。”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评价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后世纪念
斯宾诺莎逝世后,他的葬礼在1677年2月25日举行,他生前的房东范·登·斯派克一家以及众多的名望之人为其送行,斯宾诺莎的墓地被设在海牙的一座新教教堂里,但他的遗体却在安置于教堂期间被偷走,至今不知所踪。
为了纪念斯宾诺莎,荷兰政府将他的头像印在了1972年版1000荷兰盾的纸币正面。在海牙,他曾经居住过的街道也被市政府以其名字命名。
名言语录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伦理学》
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伦理学》
心灵却非武力所能征服,但可被爱或德量所征服。——《伦理学》
幸福不是德性的报酬,而是德性本身。——《伦理学》
享受快乐必须以保持健康为限度。——《知性改进论》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钞票鉴赏 | 荷兰盾.上海印钞.2023-02-26
斯宾诺莎:最可爱的哲学家.全知识.2023-02-26
吴增定 | 因果性与力量——笛卡尔、斯宾诺莎与当代哲学争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26
珞珈哲享|关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的几个问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