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跳蛛科

跳蛛科

跳蛛科(食虫类:Salticidae),又称蝇虎,是蛛形纲蜘蛛目动物。是蜘蛛目中体型最大的类型之一;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记录,截至2019年,跳蛛科发现并命名了644属6134种。属中小型蜘蛛,体长约3~17毫米。体型大多短粗而稍扁平。多是8眼3列,黑色。背甲前端方形。腹部多呈卵圆形,少数为圆柱状。肢后齿堤有1齿,或有多个齿或无齿。体色多彩,多富金属光泽。体被以无数特殊的毛,有的呈虹彩色,有的由带、纹或斑组成图案。

跳蛛分布全世界。大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属于热带、亚热带性种类。栖息在多种生境,如山间、丘陵、平原、房屋庭院等。还有些跳蛛的标本曾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705.6米的地方被发现,如喜马拉雅山脉跳蛛等。

因善于蹦跳捕捉小虫,故名跳蛛。大多数跳蛛都不会结网捕捉猎物,而是依靠其极发达的视觉捕猎猎物。它们能捕食多种害虫,为农林害虫重要天敌。截至2023年,约有30种跳蛛科蜘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在册,如 Maratus sarahae、Microbianor nigritarsus。

分类

跳蛛科是蜘蛛目目中最大的科之一;根据ITIS记录,截至2019年,跳蛛科发现并命名了644属6134种。所以在分类上也是最困难的一科;国外文献中分属情况也常有变更。跳蛛科与其他蜘蛛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眼睛——8眼分成3列,前中眼巨大。它们也是无筛器蜘蛛。还有纳精囊的大小、形状及分室情况,插入管的长短、盘旋的圈数和扭曲的方式等,常是本科定属、定种的依据。例如树跳蛛属(Yllenus)的交管很长,缠绕成宝塔状;兜跳蛛属(Ptocasius)插入器很长,始起于生殖球基部;追蛛属(Dendryphantes)插入器呈弯弓状;黑灰蛛属(Phlegra)插入器不易见;豹跳蛛属(Aelurillus)插入器纤细面长,呈鞭毛状。

通过系统发育和形态分析,跳蛛科的单一性得到了很好的确立,但对于与跳蛛最密切相关的其他蜘蛛目类群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的姐妹类群包括猫蛛科(Oxyopidae),蟹蛛科(Thomisidae),管巢蛛科(Clubionidae)等。2017年的一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跳蛛科的姐妹类群可能是长脚袋蛛科(Miturgidae)。

本科中,有些属有密切关系,例如从外形及雄性触肢看豹跳蛛属(Aelurillus)与绯蛛属(Phlegra)及榔蛛属(Langona);但这三属之间外雌器结构却有明显区别:榔蛛属外雌器的结构最复杂,纳精囊及交媾管缠绕成螺旋状,交媾孔上方有半圆形翼;绯蛛属外雌器的纳精囊及交媾管也缠绕成螺旋状,但不如榔蛛属复杂;豹跳蛛属外雌器结构比较简单。

形态特征

跳蛛科是中小型蜘蛛目,多数为小型,少数中型,体长普遍为3~17毫米。蝇象(Hyllus spp.)体长甚至可达25毫米,是跳蛛中体型较大的属。体型大多短粗而稍扁平。体色多彩,多富金属光泽。体被以无数特殊的毛,有的呈虹彩色,有的由带、纹或斑组成图案;例如蚁蛛属体型及体色似蚂蚁。雌、雄蛛体色、被毛和鳞片等差别很大,雄蛛常比雌蛛更为鲜艳,例如亚尼蛛属雄蛛体暗色,背甲有虹彩毛,腹背有明显的两条平行纵纹;澳大利亚分布的孔雀跳蛛(Maratus spp.),雄蛛极其靓丽,但雌蛛则为灰褐色。

头部:跳蛛额高通常不超过前中眼直径。眼区占据整个头部,呈方形、长方形或菱形。眼区常有成簇的刚毛。8眼3列,黑色;但是狂狼蛛科亚科(Lyssomaninae)的眼是4列。前列4眼为第1眼列,最大平直,位于头胸部前缘垂直面上,前中眼形似车前灯。后中眼为第2眼列,最小,难以见及,位于前侧眼后方,不同种类其位置可在第1、3眼列中间、偏前或偏后。后侧眼为第3眼列,颇大,和第2列眼一样,两眼靠近背甲侧缘,相互间隔甚远。下唇矩形、或圆形,前端窄。颚叶较长,端部变宽,有发达的毛丛和微齿。螯肢后齿堤有1齿,分叉或不分叉,或有多个齿或无齿。有的种类雄蛛螯肢大而突出。

胸腹部:背甲前端方形,长短各异。胸板长大于宽。后体部(腹部)多呈卵圆形,少数为圆柱状,如宽胸扁蝇虎属(Rhene)腹部较粗短,为长椭圆形;体表较头胸部柔软,并由特殊的毛形成的斑纹,也有体色黑暗无明显斑纹者。纺器短,前、后纺器同样长。两书肺;气管气孔靠近纺器。外雌器各异;雌蛛外雌器明显,形态也各异,有的具中隔,有的具垂体或兜。生殖球基部及顶血囊不发达,其盾片、插入器可见。插入器形状不一,如亚尼蛛属(Asianellus)雄蛛触肢的插入器盘旋成一圆圈状。

足:步足粗壮,较短,有2爪,跗节末端具毛从体色鲜明,闪金属光泽。多数种类雄蛛第1步足具有特殊的毛带,但菱头蛛属(Bianor)第1步足腿节、胫节无扁平鳞毛;第四对步足基节相接。雄蛛触肢有胫节突,大多数种类具胫节突1~3个,有时还有腿节突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跳蛛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大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属于一类热带、亚热带蜘蛛目

栖息环境

跳蛛栖息在多种生境,如山间、丘陵、平原、房屋庭院等。例如本科下的 Habronattus 属生活在树枝、岩石和裸露空地的干树叶上。还有一种喜马拉雅山脉跳蛛(Euophrys omnisuperstes)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它们的标本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705.6米的地方被发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食性

跳蛛性凶猛,捕食农、林害虫及蝇类等。有些跳蛛专门捕食特定种类的猎物,例如蚂蚁。而其中大多数跳蛛会避开工蚁,但有一些种类的跳蛛不仅把工蚁作为主要食物,而且还采用专门的攻击技术,例如,它们会在蚂蚁的前面绕圈,然后从后方抓住它们。然而,这种食蚁性跳蛛也会捕猎其他猎物,但它们在捕捉苍蝇和类似的猎物时,不像捕猎蚂蚁这样危险的猎物时会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并且捕食蚂蚁的优势在于它们数量多,几乎不会受到其他掠食者的竞争。

跳蛛适应力较强,演化出了唯一的植食性蜘蛛:Bagheera kiplingi,它主要以洋槐属(Vachellia spp.)叶上营养丰富的贝尔特体为食,但也偶尔会食用花蜜和蚂蚁美国白灯蛾

捕食

跳蛛在接近猎物时不一定走直线,它们可能会绕道而行,有时甚至会穿过那些看不见猎物的地方。例如某些跳蛛,能绕道从一个树丛到地面,然后爬上另一个树丛的树干,在一个树丛中捕获猎物。它们在徘徊捕食时,有时能迅速抽丝捕杀飞行昆虫后再借丝回到原处。再如当它们捕蝇之时,常绕到蝇上4~5厘米处,用蛛丝固着一点,跳在蝇类身上,以螯肢刺杀。

跳蛛通过跟踪、追逐、跳跃和偷袭相结合来检测和追踪猎物。有些跳蛛不断地移动,周期性地停下来寻找猎物,然后立即跟踪猎物。其他的花更多的时间从一个位置扫描周围的环境,主动跟踪它们发现的任何猎物。Phaeacius 属将这种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坐在树干上,面朝下,很少跟踪,只是扑向任何从它们面前经过的猎物。有些专食性跳蛛甚至发展出了攻击性拟态,例如孔蛛属(Portia)在捕猎其他蜘蛛目时模拟昆虫震动。

跳蛛中的贝塔蛛属(Brettus),双管跳蛛属(Cyrba),胶跳蛛属(Gelotia)和孔蛛属(Portia)表现出更高级的蛛网入侵行为,它们慢慢地爬到蛛网上,用螯肢和腿震动蛛丝;在这方面,它们的行为类似于蛙蛛科(Mimetidae),可能是蜘蛛中最特殊的;如果网的占有者以适当的方式接近被诱捕的猎物,捕食者就会攻击。

感知能力

跳蛛依靠极发达的视觉捕猎猎物,极大的眼和复杂的视网膜使它们有独特的分辨本领,这在体型大小相近的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前中眼可以辨别和区分对象,例如猎物、异性和同性的同种个体;稍小的前侧眼可以检测运动和帮助蜘蛛定位目标。跳蛛有多达四种不同的受体细胞,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使它们具有四色视觉,灵敏度扩展到紫外线(UV)范围。

蛛网特性

作为典型的昼行性游猎蜘蛛目,跳蛛的蛛丝大多数情况下被用来在树皮或缝隙中建造袋状的隐蔽所(巢),用于蜕皮、产卵、交配以及在不活动时居住(如夜间隐匿其中);巢呈囊状,有几层丝,并有2个开口。除了用于繁殖活动的蛛网之外,跳蛛几乎不结网,事实上,大多数跳蛛都不会结网捕捉猎物。然而,也会有例外,即使是那些建立了捕捉网的昆虫,也会像其他的跳蛛一样去捕猎。例如,Portia 的旋转捕获网是功能性的,尽管没有蜘蛛科的一些球形网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蛛网呈漏斗状,显然适合捕捉其他蜘蛛。

跳跃特点

因善于蹦跳捕捉小虫,故名跳蛛。它们可以跳得很远,达到50倍于体长的距离;虽然它们的外表并不强壮,肌肉也不发达,但它们不是依靠肌肉力量来跳跃,而是通过迅速增加腿部的血压,从而使腿部伸展,推动身体在空气中运动。

生长繁殖

在交配季节雄蛛在雌蛛前作简单的舞蹈姿势以求偶。跳蛛通过动作和身体属性来进行复杂的视觉求偶。与雌性不同,雄性有彩色的毛丛、前腿上有条纹、其他腿上有特殊结构、以及其他的修饰,这些特征被运用在求爱的“舞蹈”中,在舞蹈中身体的彩色部分被展示出来;除了显示颜色外,跳蛛还通过复杂的滑动、振动或“之”字形动作来吸引雌性。例如 Habronattus 属雄性在求偶时会做出视觉动作,当雄性接近雌性时,它们开始进行多模态展示(视觉加振动),雄性逐渐增加新的多模态展示元素,增加展示的复杂性(即使用的不同元素的数量)和强度(即不同元素呈现的频率)。许多跳蛛雄性也有听觉信号,这些放大的声音呈现在雌性面前,类似于蜂鸣声或鼓声。

跳蛛色彩鲜艳的特征有利于性选择,然而,维持这种显著特征是有代价的。虽然彩色的或反射紫外线的个体可能会吸引更多的雌性蜘蛛目,但也会增加被捕食的风险。

跳蛛一年中产卵季节较早。]在产卵时期,它们会在丝囊中做1至数个卵囊,卵囊呈豌豆形。雌蛛有护卵习性,常守护在卵囊旁。

幼蛛从卵囊中孵出,外形与成体相似;经过蜕皮成熟。

物种保护

截至2024年,约有30种跳蛛科蜘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在册,其中三分之一种类的种群资源呈下降状态。3种为极度濒危(CR)状态,如2021年,Maratus sarahae 被评定为此等级;13种为濒危(EN)状态,如2012年,Sadies trifasciata 被评定为此等级;12种为易危(VU)状态,如2018年, acoreensis 被评定为此等级;1种为近危(NT)状态,即2012年,Microbianor nigritarsus 被评定为此等级;6种为无危(LC)状态,如2017年,Myrmarachne isolata 被评定为此等级。

主要价值

跳蛛能捕食多种害虫,为农林害虫重要天敌,对农林业有一定益处。

相关知识

很少有跳蛛的化石被发现,已知的都是来自新生代琥珀化石。最古老的跳蛛化石来自波罗的海琥珀,可以追溯到始新世,具体来说,是5400万到4200万年前。在日本琥珀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琥珀中也发现了其他跳蛛化石。

参考资料

Salticidae.GBIF.2023-06-26

Salticidae.iucnredlist.2024-12-05

Salticidae.ITIS.2023-06-26

Jumping Spiders.ThoughtCo.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Orchestrating the score: complex multimodal courtship in the.Oxford Academic.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Seismic signals in a courting male jumping spider (Araneae:Salticidae).Juornal of Experiental Biology.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6

salticidae of the antarctic land bridge - peckhamia 76.1.pdfpeckhamia 76.1 salticidae of the....Mexico Documents.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