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
牙鲆(学名:Paralichthys olivaceus)又名褐牙鲆、饭岛氏鳒鲆或前长颌鲆,属于辐鳍鱼纲鲽形目牙鲆科牙鲆属。成体鱼体长可达1米,体重约0.5~1.5千克。形态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头左侧为暗灰褐色,右侧呈白色。侧线及前端周围有瞳孔大小黑斑。两眼位于头左侧。吻部呈短三角形,上下颌着生锥形、强壮的牙齿。口腔底部有短小硬质、白色三角形的舌头。口腔左右两侧为鳃裂,有细长扁平被有锯齿的鳃耙。
牙鲆主要分布在日本和韩国南部沿海的温带水域,南至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和菲律宾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有海洋洄游的生活史。牙鲆为冷温性底层鱼类,常生活在水深20-50米的泥沙底质大陆架水域,具潜沙习性,越冬场在水深\u003e50米的外海。,摄食通常以糠虾目(Mysida)或鱼类为主,并在摄食时能够改变皮肤颜色提供伪装。牙鲆因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繁殖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东亚地区作为食用鱼受到重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牙鲆成体鱼体长可达800毫米以上,体重约0.5~1.5千克,最大报道体重可达9.1千克。牙鲆形态呈椭圆形,很侧扁,背腹缘凸度相似。头的左侧为暗灰褐色,被有小栉鳞;右侧呈现白色,主要为圆鳞;除了尾鳍有鳞片外,背鳍以及臀鳍仅在左侧有1~2行鳞片;而吻部、两颌以及眼间隔无鳞。侧线被有约108~120片鳞片。侧线中央及前端周围有瞳孔大小黑斑,其他部位有暗色环纹或斑点。
牙鲆鱼鳍主要呈淡黄色,构成包括:背鳍66~84;臀鳍51~63;胸鳍12~13;腹鳍i~5;尾鳍18。背鳍起始于上眼前方的吻部右侧;胸鳍位于外侧,带有黄褐色横细点纹。臀鳍起始于胸鳍基下方,形状类似背鳍;腹鳍位于喉位,形态较短。而椎骨共11+25~28块。
两眼位于头的左侧,上眼靠近头的背侧部。吻部呈侧扁的短三角形,口腔较大倾斜状,上下颌各有着生一行锥形、强壮的牙齿,而犁骨和腭骨无牙齿。口腔底部有较短小、硬质、三角形的白色舌头。口腔左右两侧为鳃裂,有细长扁平且被有锯齿的鳃耙,鳃耙鳃上肢约5~6个,鳃下肢约14~16个。
牙鲆内部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组成。咽部接粗短的食道,直径2.5~3.0毫米,管壁薄且有褶皱与胃的贲门相接。胃呈现“J”型弯曲,直径3~5毫米,幽门与小肠相接。小肠直径1~2毫米,长度约为体长一半。牙鲆含有四个2毫米左右的幽门垂,开口于胃和小肠交界处。直肠直径约3毫米,通入肛门口。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牙鲆主要分布在日本和韩国南部沿海的温带水域,南至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和菲律宾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栖息环境
牙鲆原产于西太平洋的温带及亚热带沿海水域,常生活在离水面10~100米处的水底,其可以适应5.8~28.5摄氏度的水温,其最佳温度范围在20~25摄氏度。
牙鲆幼鱼主要生活在水深约20米的浅海水域和河口处的泥沙底质,能够适应低盐度水域,且30日龄前后仔鱼对低盐度有最大耐受性。牙鲆幼鱼生活在沿岸的天然海域,这些水域因为大量淡水流入而呈现低盐度特性。
行为习性
摄食
牙鲆是较为凶猛的动物食性鱼类,主要是通过追捕、咬住并吞下的方式摄食。牙鲆仔鱼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卵以及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作为食物;牙鲆幼鱼个体摄食通常以糠虾目(Mysida)、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和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幼鱼构成,随着其体型增加牙鲆的摄食结构会转移至鱼类等更大的猎物。自然界中牙鲆表面颜色通常呈深色,但是其也能够通过调节皮肤中的色素细胞,使得颜色产生很大程度变化,以在等待猎物时提供伪装。牙鲆主要靠视觉引导摄食,幼鱼每天有三个摄食高峰:早上4:00~6:00,中午12:00~14:00和晚上16:00~18:00。幼鱼在光照强度达到1勒克斯时开始摄食,在18~25勒克斯时摄食率最高,但强光对摄食有抑制作用。幼鱼在10摄氏度时仍能进食,但在30摄氏度时进食量显著下降。此外溶液、pH值、氨氮含量和饵料状况也对摄食率有较大影响。
变态行为
牙鲆幼鱼初期属浮游习性并具有明显的趋流性,当全长达到5毫米以上随着鳍原基出现,幼鱼游泳能力显著提高,平均游泳速度大约为体长的2~3倍,最大突进速度可达10倍以上。变态期因头部扭曲和骨骼结构变化,游泳能力显著下降。牙鲆幼鱼具有趋光性且对光强变化敏感,有趋向于明亮一侧和垂直迁移跟踪光照的行为,体现为变态期前后表现出昼夜垂直迁移特性。
牙鲆幼鱼喜爱在浅海水域和河口处的泥沙底质着底,然而当底质的泥土含量过多时,幼鱼会着底后再次浮起并选择含泥量低的区域着底。变态末期后,牙鲆开始表现出低频率且深度浅的潜沙行为。变态完成后,牙鲆表现出显著的潜沙特性,且深度显著增加,深度与水底沙砾的粒径呈现正相关。
繁殖生长
繁殖
牙鲆生活在海洋水底,有海洋洄游的生活史。牙鲆在性成熟后会迁移至约70米深的水域,在一月到五月期间进行交配和产卵。在牙鲆生殖期,雄鱼生殖期相对雌鱼较小,腹部没有突出,有精液排出;而最小报道的性成熟雌鱼为5周龄,体长约480毫米的个体,腹部膨胀突出,重达2.5~3千克,怀卵量约为20万粒,600毫米个体可达40万粒。
卵径产出时较大,约0.9~1.1毫米,光滑透明无粘性,呈圆形浮于30‰海水水面,卵后期直径渐渐减小,并出现黄、黑色色素细胞。受精卵产生幼鱼后被洋流带到浅沙底部进行生长,成熟后迁移到离岸较深的水域寻找猎物。
生长发育
牙鲆受精卵发育时间随水温升高而孵化时间变短,且只有当水温处于10~24摄氏度范围下才会触发卵内酶的反应发生孵化,15摄氏度为最适宜孵化的水温,此温度下孵化率饱和存活率最高,牙鲆产卵达到高峰期。此外牙鲆受精卵还受到盐度影响,在盐度范围为25.5~51‰时,卵内渗透压可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保证发育进行,当在接近天然产卵水域盐度时受精卵孵化率提高,畸形率降低。
受精卵孵出仔鱼后,通常在15~20摄氏度水温下加速生长40~50天直至变态发育完成。而在18~22摄氏度水温下最短需26天,在12~20摄氏度水温下最长需60天,与饵料、水温、水质、盐度和饲养密度等条件有关,且随着生长发育,牙鲆耐受低温的能力逐渐强于耐受高温的能力。
初生仔鱼体长约2.1~2.4毫米,卵黄约占全长一半;3天后口与肛门形成;4天即开始进食;15天后侧幼鳍开始形成;20天后进入稚鱼期,体长约7.9~9.6毫米,肌节9+26,右眼开始上移;28天右眼位于头顶,身体形状形成,体左侧朝上,开始底栖生活;42~45天进入幼鱼期,全长20.3~25.5毫米,外表似成鱼。
人工养殖
早在1899年,日本科学家就开始对牙鲆卵的人工孵化和早期仔鱼的生长实验,同时第一次提出牙鲆的人工养殖主张。随后前苏联、韩国、以及中国开始了对牙鲆的养殖工作研究,后期又以中国和日本对其研究工作较多。中国早在1959年开始了对牙鲆的研究,并在1965年初步实现牙鲆人工孵化育苗,1981年实现产业化育苗。中国牙鲆养殖主要有三种方式:陆基工厂化、池塘和网箱养殖,其中又以温室大棚和深井海水开放式陆基工厂化养殖为主。
主要价值
牙鲆因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繁殖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东亚地区作为食用鱼受到重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种。
参考资料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1-10
褐牙鲆.中国大百科.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