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括约肌

括约肌

括约肌(Sphincter),指分布在人和动物体某些管腔壁的一种环形肌肉,常特别增厚。

括约肌的命名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Sphinx(斯芬克斯)的传说,意为“束缚”“紧箍”,常见于消化道泌尿系统,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或激素调节,分布于尿道膀胱肛门及胃的贲门幽门等部位。主要分贲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等。括约肌通常处于收缩状态,使管腔关团,松弛时,则管腔开放。

相关疾病多为肌肉功能性障碍,例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可通过手术或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或恢复。

命名

公元2世纪,盖伦最先用sphincter来命名“括约肌”,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关于Sphinx(斯芬克斯)的传说。斯芬克斯是女人头,狮子身体,还有一对翅膀,她守在Thebes(底比斯)城外,问过往路人同样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她掐死。sphincter和Sphinx都源自古力词sphingein“束缚;紧箍;掐死”,词根sphing-。括约肌在收缩时,起到紧紧箍住的作用,从而控制“孔门、管、道”的缩小或关闭。

分类及作用

瞳孔括约肌

瞳孔括约肌是围绕虹膜游离缘的深部呈环形,如带状平滑肌组织,宽0.8~1毫米。瞳孔括约肌收缩时拉长扩大肌,使瞳孔缩小,通常瞳孔括约肌占优势。如在强光下或视近物时为减少或限制进入眼内的光亮或消除周围散在光线的干扰,并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光刺激使成像清晰,此时,双侧瞳孔便缩小,虹膜辐射状纹理变直,同心形环形线变浅。

食管上、下括约肌

食管上括约肌,又称周围食管段,至少由3组横纹肌组成下咽缩肌远侧部、环咽肌、食管近端肌肉。食管上括约肌能使咽与食管分隔,在呼吸时防止气体进入消化道,同时防止食物等由食管反流进入咽,保护气道。食管上括约肌是涉及口咽期吞咽的第三处,也是最后一处括约肌所在位置。括约肌在静息状态下表现紧张性收缩,当食团接近括约肌时环咽肌首先松弛,使食团进入食管,继而发生收缩将食团向前推进,最后恢复到紧张性收缩的静息状态。喉的升高和环咽肌松弛对咽食管段的正常开放是必要的,有利于食团通过。

未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呈紧张性收缩,在食管和胃的交界处压力升高,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被抑制,括约肌松弛,食团进入胃。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该括约肌,但用测压法可观察到,在食管至胃贲门连接处以上,有一段长4~6cm的高压区,其内压力一般比胃高0.67~1.33kPa(5~10mmHg),是正常情况下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

幽门括约肌

幽门括约肌内表面的黏膜向内形成环状皱襞,称幽门瓣,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胃黏膜下层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胃的肌层比较发达,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在幽门处环形肌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位于胃部出口处,它能限制每次胃蠕动排出的食物量,并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内。

回盲括约肌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接处的环形肌明显增厚,类似食管下括约肌的高压带,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一般处于关闭状态,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此外,回盲括约肌还具有活瓣样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尿道内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

尿道与膀胱交界处有尿道内括约肌,主要功能是收缩时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漏出。尿道的膜部(尿生殖膈)有尿道括约肌,由横纹肌构成,受意识控制。尿道的膜部(尿生殖隔)有尿道括约肌,由横纹肌构成,受意识控制。

肛门内、外括约肌

肛直肠环位于坐骨直肠窝脓肿处的强大肌环,由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浅、深部、肛提肌、直肠纵肌组成。尿道内括约肌位于尿道与膀胱交界处,收缩时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漏出。肛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其重要的括约作用,损伤将导致肛门失禁。肛门内括约肌的形态是直肠环肌层的延续,珠白色。上至平肛管直肠肌环平面,下达括约肌间沟,包绕肛管上2/3部。肌束为椭圆形,连续重叠呈覆瓦状排列。上部纤维斜向内下,中部逐渐呈水平,下部有些纤维稍斜向上,上端最肥厚,形成一条清楚的环状游离缘,居齿线以下1.0~1.5cm处。内括约肌的高度为2.32cm士0.65cm,其厚度全周并不一致,一般为0.54cm士0.38cm。高年和慢性便秘患者内括约肌较肥大。肛门内括约肌无括约肌功能,仅有协助排便的作用。肛门外括约肌由横纹肌构成,受意识支配,排便时松弛。

相关疾病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Oddi括约肌(sphincterof Oddi,SO)是一组包绕于胆总管、胰管及共同通道的纤维肌性结构,包括胆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及乳头括约肌,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胆汁及胰液的流动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是指Oddi括约肌(SO)的异常收缩,导致胆汁或胰液流出受阻的一种良性、非结石性梗阻。一般分为Oddi括约肌狭窄和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两种情况。前者为括约肌的部分或全部狭窄,多由慢性炎症和纤维化所致;后者多为乳头括约肌肌肉痉挛所致。

排便功能障碍

肛门失禁又称大便失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肛门自主控制和排便功能障碍,不能随意控制排便和排气,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包括被动型(患者无意识的粪便外漏)、急迫型(患者有意识但主观无法控制)和漏粪(紧随一次正常排便之后的粪便漏出),轻者粪便排出污染内裤,重者频发腹泻或排出软便,是较常见的一个临床综合征。肛门失禁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高危人群包括:经产妇、认知障碍者、神经性疾病患者和托老所人群。虽然并不会威胁生命,但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肛门的放松、收缩和控制排便的能力,是由神经支配下的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来维持的,这些肌肉萎缩、松弛、张力降低,或被切断、切除,或形成了大面积瘢痕,此类为肌源性病变引起肛门失禁。如医源性损伤(各种肛肠疾病手术的副损伤,术中损伤坐骨直肠窝脓肿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肛提肌和肛门直肠神经是常见的病因)、产科学会阴部损伤(阴道分娩)、骨盆骨折、肠切除术后、肛门撕裂伤、直肠脱垂、内痔脱出等。高位直肠闭锁的患儿,肛门失禁率可高达70%~80%。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手术修复不当,无论是高位还是低位畸形,局部仍存有括约肌组织,在修复手术时,如果不重视括约肌的处理,特别是下移直肠未通过肛门直肠环,术后发生肛门失禁常是不可避免的。

性功能障碍

部分先天性或获得性的膀胱内括约肌器质性病损患者会发生不射精症与逆行射精症状,如先天性膀胱颈增宽、膀胱颈Y-V成形术、后腹膜淋巴清扫和前列腺盆腔手术等所致。

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贲门失弛缓症是指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良,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吞咽困难。多见于20~50岁,女性稍多。一般认为,是由于食管失去正常的推动力。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致食物滞留于食管内。久之食管扩张、肥厚、伸长、屈曲、失去肌张力。食物淤滞,慢性刺激食管黏膜,致充血、发炎甚至发生溃疡。时间久后,极少数病人可发生癌变。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可有排尿困难、残余尿量较多、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但前列腺不增大,为动力性梗阻。它常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如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会阴皮肤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松弛或反射消失等。静脉尿路造影常显示上尿路有扩张积水,膀胱常呈“圣诞树”形。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关手术

肛门括约肌折叠术

肛门括约肌折叠术已有100余年历史,多在肛门前方做折叠手术,将肛门前括约肌折叠,以提高括约肌张力,是缩紧肛门的一种手术方法。适用于括约肌松弛及肛门完全失禁者。

肛门括约肌成形术

目前多用股薄肌或臀大肌移植于坐骨直肠窝脓肿周围代替或加强括约肌功能。主要适用于肛门失禁不能行括约肌修补术,或修补后失败者,或因手术、外伤或疾病致肛管括约肌破坏或松弛造成失禁者。

Oddi括约肌切开术

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在诊断性ERC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下介入治疗方法,是指十二指肠镜经口插入至十二指肠乳头,用特制的高频电刀将乳头括约肌切开。自1973年开展EST以来,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多种附加治疗措施,这些措施技术简单、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患者痛苦小及恢复快,甚至优于外科剖腹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被广泛应用于胆管末端良性狭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或协助管内胆胰疾病的治疗中。

参考资料

sphincter.anatomical.2024-08-05

带你简单认识眼睛的结构——漳州正兴医院护眼中心.漳州正兴医院.2024-08-09

食管动力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nejmqianyan.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