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千山

千山

千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辽宁省鞍山市中部,距市区东南17千米,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为125平方千米。千山是长白山的余脉,素有“东北地区明珠”之称,集寺庙、山石、园林之胜于一山,被列为东北“诸山之冠”,推为辽东名胜之首,有“天成弥勒地,关东第一山”之美誉。

千山东靠鸭绿江,西俯辽河,南临渤海,北接长白,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粗粒花岗岩地貌,最高峰仙人台海拔708.3米。千山风景区主要由天上天景区、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大佛景区、五佛顶景区等景区组成。景区共有景点400余处,有龙泉寺、祖越寺、千山香岩寺、中会寺、大安寺和无量观、五龙宫等“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近40座庙宇。

千山目前对外开放24座寺观,拥有世界最大的天成弥勒大佛,位于千山风景区北部。此外,千山寺庙音乐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2年,千山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7年,千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千山还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

命名

千山之名由来已久,早在800年前的金朝,中都路转运使王寂在其《鸭江行部志》中,留下“千峰”的记载。到了元代,千山之名又见于刻石。明清以后,在文献、刻石中,不仅多次出现“千山”之名,而且还相继出现了“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和“积翠山”等名称,如今这些名称皆简称为“千山”。

千山这一名字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有三类六说:一是以景取名。千山中多轻云薄雾,时而缭绕山巅,时而充填壑谷,形成万顷碧海,座座略呈褐色的山峰竞秀争奇,因而人皆呼之为“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

二是以山峰取名,共有三说。其一,长白山透迤南伸,其余脉是千山山脉,进入鞍山市地界呈千峰之势,因此人们又称“千峰山”,千峰山也叫“千顶山”,其主峰是华表柱山,人们称其为“华表山”,两山合称之为“千华山”,简称“千山”。其二,为山峰名数说:有人认为,千山共九百九十九峰,名曰“千山”是取其整数,如古人黄裳写道:“千山者,奇峭插天。青嶂壁立,共有九百九十九峰,以其近千,故名千山。”其三为人为造山说,但该说法因无文字记载,已不知具体内容。

三是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取名,共有二说。其一为女娲补天,遗石成丘说,女娲在烧炼五色石的时候,不小心遗落一块,直入辽东境内,落地生根,开出千朵石莲花,后来化成千山群峰,因是千朵石莲化成的山峰,人们就合称之为“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其二为积翠仙子造山说,人们把积翠仙子留下的莲花所化成的山峰和积翠山合称为“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千山是长白山的余脉,位于辽宁省的中部,地处辽东半岛北端,东靠鸭绿江,西俯辽河,南临渤海,北接长白,距离鞍山市中心17千米,景区中心区的经纬度位置为东经123.4°、北纬40°,总面积为125平方千米。

气候

千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半年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气候凉爽宜人;冬半年位于半永久性蒙古大陆高压的东南方,平均气温与最低气温均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上,严寒日数较少。千山降水充沛,且雨热资源在时间尺度上基本一致,气温和降水量的各月分布基本呈同步变化态势,只是降水的峰值略有滞后。千山年平均气温为10.4摄氏度,相邻季节的温差基本在13~17摄氏度,春、秋气温适宜;全年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7.9摄氏度;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5.6摄氏度。千山平均年降水量为704.3毫米,1月平均雨量最少,为9.1毫米;8月平均雨量最多,为169.6毫米。千山年平均雨日85天,2月平均雨日最少(3.6天),7月平均雨日最多(12.7天)。

地质

千山位于华北陆块、辽东新元古代古元古代坳陷带、华北新生代盆地、下辽河新生代断坳盆地、东南向斜构造北翼。千山形成于燕山期造山运动,为典型的粗粒花岗石地貌,距今已有1.8亿年历史。新生代早第三纪阶段,是千山山脉及其地貌最后形成的关键地质时期,这一时间发生“喜马拉雅山脉”的造山运动,使整个长白山地区地壳载体大幅度抬高,深藏于地下的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岩石凸露出地面。约在250万年前,千山进一步隆起,致使少数山峰达到海拔1000米以上,经过地壳运动,球状风化和风霜雨雪冲刷雕磨,形成现在山貌特征。

千山的花岗岩入侵时代为中侏罗纪,花岗岩内部带岩性主要为中粗粒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文象花岗岩;边缘带岩性主要为中细粒花岗岩、似斑状角闪花岗岩、石英二长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文象花岗岩等。千山的花岗岩岩体以富钾为特征,正长石含量达60%~95%。此外,千山岩体有宽度不等的接触变质带,岩体中矽卡岩型及热液型多金属矿产发育。

地形地貌

千山地势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地貌是燕山期侵入花岗岩体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但山峰陡峭,地形高差大,相对高差100~500米,在2千米地形剖面地形差300~480米。千山可分为千山主峰、中麓、北麓、西麓4条较大的山脉脊骨。千山最高峰海拔708.3米,俗称鹅头峰,山貌呈浑圆状,周围向外伸出8岗8谷,呈八角状。中麓山脉脊骨,东西走向,东至庙尔台村南,西至将军峰,东低西高,南北两侧向外伸出5岗5谷,均向东顺斜,形成鱼鳞状。

水文

千山因沟谷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良好,成为南沙河、杨柳河的发源地。千山上几百条沟岔汇成14条小溪或季节性小溪,多为东西流向。南沙河七号桥以上千山风景区湖泊有7处,湖泊水面总面积为148.3万平方米,其中千山支流2~6号湖库容为62.9万立方米。南沙河七号桥以上湖泊为地表水源工程,其上游有3个水文站,其中最上游为千山水文站,流域面积为14.3平方千米。千山支流5个湖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67万立方米,20%、50%、75%、95%频率径流量分别为2022.0万、1054.0万、612.4万、340.4万立方米。

千山地下水露头有70多出处,在标高200米以下的丘陵地貌单元内,井泉常年有水。在千山标高200米以上低山地貌单元内,多为季节性井泉,数量有50多处,其中多数分布在标高200~425米之间,水量较小,多为寺院僧道人员开发。千山内的古井包括月牙古井、八角古井、龙眼古井等。清泉则包括龙泉、南泉、洪谷泉等。此外,千山内有以下含水岩层:冲洪积物孔隙潜水含水、坡残积物孔隙潜水含水层和花岗石风化裂隙含水层。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千山植物区为华北植物区系千山地段,森林面积为0.44平方千米,千山植物既有华北植物特点,也有自己的本区特点。在千山植物区内已知植物有106科,426属,872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34种;种子类植物93科838种,森林覆盖率达95%千山植被为油松、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或称夏绿林)。人工植被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现在绝大部分为次生林,并少有部分人工林。占自然植被主要成分的油松,多为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

千山里的油松占林木植被的40%,有分布在山顶和山脊的油松—杜鹃林,有分布在南(阳)坡或地势较高的油松苔草林,也有分布在山腹部阴坡的油松—灌木林,还有分布较广的油松—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千山还盛产中草药。其中,人参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天麻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辽细辛是辽宁省省三级保护植物。

动物

千山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数量上接近辽宁省种类,比较珍贵的有中国林蛙、棕黑锦蛇等。千山的鸟类资源丰富,是候鸟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路线上的停歇地,冬候鸟和留鸟种类不少,主要的珍贵鸟类有黑鹳、斑啄木鸟、夜莺、杜鹃等20~30种,此外还有家燕、松鸦等20多种普通鸟。在千山百鸟园中,有不少的猛禽和飞禽,共七大类100多种,共5000只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包括丹顶鹤、金雕、黑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鸟类包括白天鹅、秃鹫、苍鹰等。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千山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千山情况的史籍为《大明一统志》。据说,在隋唐时期,千山就有寺庙建立,后来经过佛教、道教兴盛的金、元、明、清四个时期,千山逐渐成为辽东佛教、道教寺庙的集中地。

人文历史

千山地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到了新石器时期,千山地域的人类群体开始形成并发展个性文化,即以渔猎文化为本,以饰压纹的筒形陶器为日常用具和主要文化特征。商周时期,千山的先民开始与周边地区的人们交流接触,千山地域文化一方面凸显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因素,并逐渐显现出两者融合的迹象。宋、辽、金、元以及明清几个朝代,千山文化除了继续输入、吸纳和发展汉文化以外,更有契丹、女真和蒙古文化、满文化得到辉煌的发展。

道教文化

东汉末年,道家开始进入千山;发展至宋元时期,千山仍有道教流传,但不广泛。清代,道教再次传入千山,康熙六年(1667年),沈阳太清宫郭守真派弟子刘太琳、王太祥来千山传道。刘太琳等人开始栖身于罗汉洞,后经多年数代弟子艰苦创业,始建无量观,遂之道教在千山得以迅速发展,道教徒也尊刘太琳为祖师。在千山流传的道教流派是全真道中的龙门派、华山派、蓬莱派和金山派,其中以龙门派和华山派影响较大,蓬莱派和金山派虽已经传入并流传下来,但人单力薄,影响甚微。因此,千山地域有“龙半天,华一角,金山没处找”之说。

从无量观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间共传了17代道教弟子,鼎盛时期千山内就有道教宫观25座,道士超过170人。1983年,无量观经国务院审批成为21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之一。

佛教文化

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南北朝时期,千山佛教已成发展之势。唐代,因李世民李世民曾驻千山大安寺,千山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辽金时期,千山已发展成远震辽左的佛教圣地,此时千山上建筑、修、扩建了许多佛寺。其中“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寺,在明代以前就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千山保留下来的五大寺院的建筑上,从规模和背部结构及其佛像中,都能看出辽金时期的风格、手工和技术。现在这五大寺庙也被称为千山的五大禅林

游览简史

千山历来是引起人们向往的名胜地,不仅有唐太宗驻跸的遗址,而且还留有清朝康熙爱新觉罗·弘历的足迹。清太史王尔烈曾在千山龙泉寺读书,至今还保留他的书房。明清时的官宦、名人也曾纷纷来游,并题有许多匾额和诗词赞美千山。明代韩承训有《千山列屏》诗形容道“层迭千山五寺藏,石门南面俨成行。”千山的寺庙中还有许多匾额,其中大安寺中有光绪十八年皇太后赐字《真如自在》的牌匾。

景区布局

千山风景区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北部天上天景区,南部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西北部五佛顶景区和西南部千山大佛、百鸟园和千山温泉度假区等景区。天上天景区东起小黄山门,西至五佛顶,全长2762米,海拔450~550米,为千山第二高岭,是千山唯一一个高岭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天上天山门、无量观、祖越寺等。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千山风景区南部,总面积达29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仙人台、大安寺、中会寺、五龙宫。五佛顶景区位于千山风景区的西北部,包括五佛顶、普安观等景点。大佛景区位于千山风景区的西南部,主要有弥勒佛大佛像、江南第一大佛、千佛阁等景点。

重要景点

天上天景区

天上天山门

天上天景区的山门小巧别致,门上的楹联是“怪石天穿可媲岱岳奇松云锁不逊黄山”,背面的横额为“天上人间”,由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前题。顺着石阶,峭壁上刻着“石屏峰”三个大字,下面分别刻有王尔烈、乾隆康熙的三首诗。

无量观

无量观位于天上天景区的南部,祖越寺东北处,共分6个建筑群,19幢建筑,总面积662平方米。无量观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是千山景点最多的宫观,也是全国道教21座著名宫观之一。无量观建筑风格独具,以古朴典雅、玲珑剔透为特点,观中除罗汉洞、玉皇阁外,均为清康熙年间及以后所建。无量观前有玲塔、刘公塔、葛公塔等。由无量观上山,西边是罗汉洞,北边包括玉皇阁、振衣岗,东北有观音阁、八步紧和三十三天等名胜。

东阁建于1992年,由许信友大师四处化缘,亲自督建而成。其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南部靠着悬崖峭壁。该建筑东阁正殿即碧霞殿,内供天地圣母碧霞元君,其两侧为送子娘娘、催生娘娘;此外还有大仙堂和祖师殿。

西阁依山而建,与东阁遥遥相望,石墙的门额上刻有“小蓬莱”三字。西阁内有一牌楼式小门楼,上额刻有“紫气东来”四个字。南边有一扇月亮门,名南天门。门外有一个半圆形小院,北面有一小门楼,进内又是一正方形庭院,为西阁主殿,共有六幢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总面积266平方米。其中慈云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单檐硬山式建筑,建筑面积104平方米,建有回廊和燕尾透雕,梁坊上施彩画;屋顶盖灰筒瓦,斜脊上有跑兽和梢头。

振衣冈

振衣冈位于无量观三官殿的北山,是一座竖着的山峰,其南面、东面以及西面均为悬崖峭壁,北面是陡壁,中间有阶梯小径可以通向峰顶,峰顶呈长形,东西长20余米,南北宽3米。振衣冈四周沿悬崖用石砌起,填土垫平,造成平台。在辽金时期,祖越寺僧人曾在峰顶修建一庵,在此禅修,但是现在仅剩下遗址和石碾盘、石磨盘。振衣冈的南侧峭壁上刻有“振衣冈”三个大字,旁边刻有“明隆庆四年浙江人向程书”字样。传说,李世民曾率众臣于此冈观景,一阵风吹动战袍盔甲,故命名为“振衣冈”。此外,历来也有很多游人题诗作赋赞叹这一景象,例如郭永慧道士做过《振衣岗》诗“谁把云梯驾六,千寻翠壁任挥毫。至今石上镌蝌蚪,想见洪崖巨臂高。”就是其中一首。

鹦鹉石

鹦形目石位于天上天景区内,是无量观内唯一以鸟类命名的景点。该石柱高约4米,向东北倾斜,上面像鹦鹉首,向旁边突出一尖石如鹦嘴,下面椭圆状如鹦鹉身子,上镌有“鹦鹉石”三个字。传说,这只鹦鹉是当年积翠仙子身边的一位鹦鹉童子,在积翠仙子点石成山时,不小心把点石精撒到它的身上,所以就变成了今天的鹦鹉石,在鹦鹉石的下面有一个鹦鹉洞,就是当年这只鹦鹉的栖息之所。

祖越寺

祖越寺位于天上天景区的南部,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始建于唐代,现有七幢建筑,面积394.9平方米。祖越寺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葺,但其明代建筑的风格仍然明显,殿宇的北面是祖越寺弥勒峰,东面为亭阁、古塔、密松,西面为古松托起的悬崖。

相传在建寺之时,恰逢佛祖经过此处并长住于此,佛祖为寺僧出谋划策,直至寺庙建成才飘然而去。为了纪念佛祖,故名为祖越寺。从遗址看,宋代祖越寺建有17个建筑群落;到元代,趋于衰颓,不少庙宇塌。明代嘉靖年间,山洪暴发导致祖越寺大部分庙宇被冲毁,只残留有玉皇阁、万佛阁。到清代末年,祖越寺存留有10余幢殿宇。清康熙六年(1667年),道教传入千山后,万佛阁、玉皇顶、观音洞等10余幢建筑被划归为道教所有,祖越寺范围缩小,屈居五大禅林建筑规模之末。近年来在旧址中发现了较大彩雕石栏板、望柱莲花佛座和残缺的石碑头等遗物,具有收藏和研究的价值。

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千山北部核心景区,在祖越寺的南部,观音峰的北坡之上。这是千山的早期建筑之一,总面积为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660平方米。该寺庙始建于唐代,辽金时期金世宗完颜雍之母贞懿太后曾在此出家修行,后经战乱及水火灾害庙宇坍塌。2001年由释辉圆高僧按照史书记载重建庙宇。灵岩寺共有七幢建筑,带有明代建筑风格,坳谷口处有一道高10余米,长50余米的石墙,形成石土垫平的庙基地。1997年灵岩寺修建放生池时曾挖出308980枚、2005.5斤重的古币,考古时还发现了正观堂和蛰龙亭遗址。2001年重建灵岩寺时,出土了辽金时期的古文物,证明辽金时期贞懿太后的确是在此修行。

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

仙人台

仙人台是千山风景区最早的景观之一,其又称为观音峰,鹅头峰,海拔高708.5米,也是千山风景区的最高峰。《大明一统志》也有相关的记载:“仙人台在千山香岩内,登者俯瞰沧海,在脚席之下。”其西临平原,距渤海约180公里,素有观渤海、观日出、观“莲花”、观云飞、观松风之说。明朝初年,鹅头峰顶端大兴土木,在临崖边沿上陆续用青砖筑起了一道道矮墙,然后用石土充填在空隙中使半球形峰顶变成一个平台。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盘。棋盘下的峭壁上,人工凿了一个佛龛,内有一尊浮雕半身观音菩萨像。佛的上方横刻“仙人台”三个篆字,为清光绪年间长沙市举人涂景涛所题。

大安寺

大安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南坳谷中,四周五峰环抱,现有建筑33幢,建筑面积达到866.6平方米。大安寺是佛教传入千山后最早的开发地之一,通明峰悬崖上迄今保存有唐代以前的古庵遗址及麻绳纹的瓦片。现在的大安寺庙址是明代所定。

辽金时期,大安寺庙宇规模较大,后山有三层古庙遗址;明朝末年日趋衰落,僧人减少。清太宗皇太极曾向大安寺拨了十名僧人,供给衣粮。但后来发生火灾,殿宇和藏经都被烧毁,寺僧也逃走了。于是大安寺由龙泉寺代管。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年),又重修大安寺庙宇;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增建,在之后也不断对其修缮。1984年及1985年,国家投资对大殿、韦驮殿、禅堂、客堂、钟楼进行了维修,对主要殿宇进行了彩绘,因此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大安寺山门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由花岗石石砌成,造型宏阔;门上刻有“敕建大安禅林”之语,背面帽上雕有“金轮永镇”门前壁上嵌有刊片,门内右壁上有刊片,记述了清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重修山门事宜。山门前有石狮子一对,分列两侧,是大安寺方丈童灵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所立,每只重达一吨,造型逼真。

中会寺

中会寺位于千山中部五老峰南山坡上,因该寺庙的位置位于千山五大禅林中间,以前五大禅林僧众开会时,又经常在此聚会,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始建于唐,后经水火灾害,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易址重建,清代时又多次重修,现在中会寺的北山和西山,寺前沟壑边都有多处古庙遗址,并遗存大量古代遗物。中会寺的景点众多,包括净瓶峰、滴水蜃楼、西湖井等,被统称中会十二景。

中会寺建筑集明代重檐歇山式和清代单檐硬山式风格于一身,寺庙分为山门、禅堂、大殿三个建筑群,南北一字排列,中会寺分上下两层殿,后殿依山,前殿濒涧,布局精巧,整个寺院的建筑群都在砖石砌成的大墙之内。主要由牌坊、念佛堂、后阁、钟鼓楼、毗卢殿等建筑组成。中会寺山门修建于1934年,芜殿顶式建筑中为空门,两边为无相门、无作门,配以楹联匾额,不仅结构坚固,而且建筑工艺精美。山门上的楹联为“为涤尘襟寻宝刹,愿新庙貌焕灵光”,左右小门上额横书“部林”。山门背面也有横额,正门横书“妙证悟门”,左右小门上横额书“垣”“觉场”,这些都是佛教用语,是指中会寺是僧人们参禅觉悟、日常休息的精室美舍。

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内丁香峪沟中的五龙谷,周围有五岭,恰似“五龙围绕”,因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五龙宫”。五龙宫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包括玉皇阁、老君殿、护法殿、九天玄女殿等共12大建筑群。其正殿名为“北极玄天”,总共三间,面积为64.8平方米,建筑风格为硬山式。其门上悬有一匾额,匾额上写着“北极玄天”四个描金大字,故又名“北极玄天”殿。大殿正门两侧刻有一副楹联:“五峰叠翠五岳同尊五云生彩,龙潭澄澈龙门嫡宗龙宫朝阳。”

五龙宫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道人彭复光所创,其建筑也因此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除钟楼为单檐四柱式建筑外,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后经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丰元年(1851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相继重修、扩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重修,方具今日规模。

五佛顶景区

五佛顶

五佛顶位于千山主峰北麓,西海北山之巅,是千山的第二高峰,海拔为554.1米,顶峻而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5米,两端稍窄,呈枣核状,总面积为300平方米。明代时它被称为佛头山,后清代在山顶平面上立了五尊石佛像,高不过一米,面南背北,后改称为五佛顶。

五佛顶的峰顶虽然很平,但极为险峻,四面均为悬崖峭壁。五佛顶西面和西北面峭壁百余米;东面和东北面的峭壁上长满偃松、小灌木、青苔,高数十米;南面地势险峻且奇特;西侧峭壁高百余米,顶端东角竖刻有“五佛顶”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是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原主任石轩老先生于1981年所题;东侧上端较缓,斜坡而下,中间一巨石嘉立,西面壁上刻有“敬设香炉五个”字样,是哈尔滨市居士张清阑、张念彩于1939年为五佛顶石佛像敬香炉所铭题。

普安观

普安观,是千山道教八观之一,位于千山主峰北麓五佛顶南侧的悬崖下,据峰顶仅百余米,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有“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之说。普安观整体建筑坐落在一块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米的平台上,建筑的东面、北面以及西面均以石壁为屏。

普安观原为佛家寺庙,名“西明庵”,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院内分为东西两殿,东殿为关帝庙,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义财神关羽(关羽);西殿为老君楼,建于民国年间,是千山为数不多的三间两层硬山式建筑,楼上供奉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等塑像,楼下中间则是过道门房,两旁为客室。老君楼后有一个天然形成,后又经人工修凿扩大的石洞,称“玉皇洞”,洞深4.5米,宽3.26米,高约2.26米。此外,普安观还建有斋堂、静室等建筑,共计4幢11间,建筑面积约为150平方米。

大佛景区

弥勒大佛像

千山弥勒大佛位于千山风景区正门内2560米处,海拔高度为300米,主体高度约60米,与千山正门同在一中轴线上。

千山弥勒佛大佛为完全自然形成,据地质专家鉴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万年前的古冰川时期,五官、四肢、体态则是经岩石风化而成。整个大佛由一座山峰构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坐东面西,体态端庄,五官清晰四肢比例匀称:两棵松树之间是头部,头顶光滑:深色天然青苔形成的对号便是眉眼,下面突出的石块便是鼻子和嘴;右手握拳压在右膝上,左手五指清晰自然放在左膝上,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其凹凸部分形成了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这座自然形成的大佛像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尊天然巨型坐佛。

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大佛景区的西部,其原名为南泉庵。大佛寺正门为三洞式山门,修建于2002年,正门上方匾额道劲的“大佛禅院”三个大字,是由香港西方寺主持永惺法师亲笔题写的。

大佛寺的正面为一道高10余米的高墙,牌楼状庙门前有宽阔的40级台阶。庙院的三面是山,一面则是高墙,一共有七幢建筑,20间,面积为523.6平方米。大雄宝殿为正殿,中间供奉的式现代佛祖释迦牟尼佛,两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佛祖接引佛,阶下并立两株300余年树龄的柏树,东西为配殿、客堂。清代时南泉庵被重修过多次,清天命二年(1617年)重修时建造了三间殿宇,一龛佛像。1966年,千山大佛寺遭受严重破坏,神像被推倒,数千斤重的重楼宝鼎也被砸碎,六甬明清古碑被砸坏,清代百余块经版散落。1979年,南泉庵进行了大修,五甬明清古碑被粘合扶起,并完善了道路。2001年经重建,南泉庵易名为大佛寺。大佛寺现在是千山佛教寺庙中香火最旺盛的一座。

千佛阁

千佛阁,也叫“千佛弥勒阁”,布局为立体三层交叉,容纳了1446尊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魏晋至明朝)不同地域的弥勒塑像。进入千佛阁,迎面伫立的是庄严而高大的佛装弥勒,两侧是法华林菩萨无浊和大妙相菩萨天清,左右胁侍是金轮王和铁轮王。千佛阁誉檐重重,阁内的千尊弥勒可谓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融汇了古印度、北齐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展现了弥勒的法身、报身、化身之法相。

百鸟园

千山北京百鸟园与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毗邻,东南是千山大佛,西面是唐代古城古道关,三面环山。百鸟园占地5.6万多平方米,由外园和内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与西海广场连接,由水坝、蓄水池、草坪和刻有园名的工艺雕塑组成;内园由西海湖、欧式建筑风格的服务设施和古典园林风格的桃花岛组成了天网式观赏鸟园,形成了一座“园中园”。千山百鸟园园内有适应在沼泽和水边生活的涉禽、较大的鸣禽,还有良好视力的猛禽、体型大小不等的飞禽等,共七大类100多种,近5000只鸟。此外,还有古松、梨树、叠水、群鸟百花、筒车、小桥、流水等景致。

千山温泉度假区

千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坐落于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区千山北麓,明朝正德年间就开发温泉理疗和洗浴,为新中国最早工人疗养院之一,是集疗养、度假、休闲、培训、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目前,共有瑶池温泉酒店及娱乐设施31家,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温泉旅游度假区”。

其他看点

许公塔

许公塔位于无量观建筑群内,也被称为藏真塔,是1996年为纪念无量观老道长许信友大师修建的一座羽化墓塔。该塔为六角九级飞檐斗拱,高13.32米,雪花石雕刻而成,宽阔的白塔平台四周是汉白玉塔廊。许信友大师是山东省蓬莱县大皂许家村人,自幼出家于无量观,是一位模范道长。解放后,许信友为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为千山道教无量观的发展,以及千山佛道两教的团结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化缘三百余万元,修建了无量观的东阁。

八仙塔

八仙塔也是无量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是千山为数不多的风景塔,塔高13米,六角11级,为密檐砖结构。塔的四周是八仙浮雕,正面有龛门,可容一人,门帽上雕有寿星像,门东西两面有砖雕八仙像,后面书“万古长春”四字。八仙塔建于清年间,是千山道教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塔,由开山祖师的师弟洪将军为其修道打坐而建,因四周有八仙浮雕,刘太琳祖师觉得自己不能跃居八仙之上,因此未用。

弥勒宝塔

千山弥勒宝塔坐落于大佛景区天成弥勒大佛南侧的莲花峰顶上,与天成弥勒大佛遥相辉映。该塔塔身高54.58米,外部为花岗石雕刻镶挂,共用石材3500余块,重量约6000余吨,内部则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形成近20米高塔内圆形穹顶空间,五层塔院近千平方米。宝塔由八角形圆形主塔和四个六角形塔有机结合而成,轮廓优美形同花束组合,在中华传统造塔艺术形式中,谓之“花塔”。

弥勒宝塔内部是直径12米,层高近20米的圆形穹顶塔宫。主体共分四层,每层装饰内容各异的精美石雕,展现佛教中灿烂而庄严的四大天界:一层展现佛教四大天王,二层展现佛界切利天,三层展现佛界夜摩天,四层展现兜率天。弥勒宝塔的中央供奉乘坐迦楼罗、头戴天冠的金身弥勒佛,其圣像立于代表千朵莲花山的基座之上,左手持莲花宝塔,右手行施无畏印,眉间毫光千重,法相庄严慈祥。

文化活动

千山大佛节

千山大佛节,又称千山弥勒大佛节,于每年六月举办,是由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鞍山市民族宗教委员会主办,鞍山市佛教协会、鞍山市手工制品商会承办的集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自1994年起,大佛节于每年6月举办。节日期间有来自全国的高僧法师在此举办大型宗教法会活动以及千山寺庙音乐会。

千山梨花节

2023年4月,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鞍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春暖花开畅游辽宁”2023辽宁春季文化和旅游活动,与鞍山梨花节启动仪式一同在千山风景区正门举行,启动仪式上,来自广东省等省份的百余位重点旅行商、旅游和媒体达人共同登台,发起“畅游辽宁”的倡议。千山梨花节活动为期一个月,从4月22日至5月21日。在此期间,景区内有全国大学生篮球比赛、千山区乡村美食音乐节、岫岩满族自治县“千亩映山红旅游节”、海城市第五届梨花艺术节等20多项文旅体系列活动。

千山登山露营节

2023年7月,“2023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鞍山市站)暨‘攀登辽宁’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鞍山·千山登山露营节”系列活动在千山风景区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登山协会、辽宁省体育局指导;鞍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体育局)主办,千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包括百量房车迅游、千山露营节和全国群众登山大会三大部分。特色活动则包括热气球光雕音乐节、篝火舞会、啤酒烧烤音乐节、亲自露营等,将近1万名户外爱好者参与了此活动。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79年之后,千山风景区旅游业开发被纳入鞍山市旅游发展事业。

1982年,千山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的风景名胜区。

1997年,千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该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属于自收自支的县处级管理事业单位,参公管理,代表市政府对千山风景名胜区的行政、经济和社会事业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区级行政管理权限,负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管理。

1999年,千山风景区被确定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的示范点。

2005年11月20日鞍山市人民政府颁布《鞍山千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管理办法》,指出千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为北部景区与仙人台景区,并结合景区实际制定了加强风景区管理与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管理办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保护

1998年10月30日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申请通过了《鞍山千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此条例规定千山风景区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均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统一保护与管理,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2016年4月,鞍山市千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表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千山风景区古建筑群修缮工程已经启动,这也是国家首次拨款对鞍山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此次维修,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修旧如旧”,并且尽可能多地保存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干预文物建筑,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破坏,为后人保护、研究文物提供方便。

2022年11月,千山风景区管委会在风景区正门举办了“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活动,旨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古树名木意识,全面推进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相关文化

动漫与影视作品

千山风景区的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影视投资方的目光。千山风景区以及其周边地区是电影《保安日记》的拍摄地。2020年10月该电影于千山结束全部拍摄任务。该电影能扩大千山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能够借助影视宣传千山风景区特色文化。除此之外,电影《古刹钟声》是在千山风景区的龙泉寺拍摄,电视剧《刘老祖3》也将千山作为取景地之一。

2021年年初,千山风景区公众号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推广的系列推文,结合众多千山故事推广千山文化,由两种风格的插画形式进行表现,该系列推文名称为《散装千山历史》。

诗词

千山蕴藏着明清“文人文化”和“流人文化”,这是明清之际辽东地域文化的精华,“流人文化”尤其是千山文化中的奇葩。千山作为辽东南部的名山,则以诸多流人对它的情有独钟,并留下诗文典故而著称。寄诵千山的流人诗文,可谓繁若星斗。据统计,历代咏千山的诗词多达3000余首,其中,有政论散文、游记散文等,多达百余部著作,其中游记就达数百篇。金朝王寂,明代程启充徐文华清代函可以及康熙帝爱新觉罗·弘历,还有陈梦雷、马瑶林、刘文麟、缪润绒、葛月潭等,皆有佳作名篇。其中以咏千山诗作闻名于世的,明清两代当首推程启充和“剩人函可”禅师。程以《千山游记》和《由祖越过龙泉》等千山诗37首传世:而函可《千山诗集》和《千山剩人禅师语录》传世。而且,更有王尔烈、刘文麟、缪润绒等辽东文坛绝笔,彰显千山文化的翰墨瑰宝。

音乐

千山佛乐

经过历代僧人的代代相传,千山佛乐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在与外地各寺院的联系交流活动中,千山佛乐汲取了各地寺院的佛乐曲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调,其主要特征是节奉鲜明,音调和谐,唱通高亢明亮,粗扩豪放,情感激昂。如“五方结界”的唱腔优美邀越,就是吸取了辽海地方戏曲和民俗音乐中的“咳咳腔”,并形成了千山佛乐的风格。千山佛乐可分为声乐器乐两部分。其声乐,又可以分为禅韵和应付韵。禅韵就是僧众早晚课诵和佛事中通念经文、咒、偈、赞等,用打击乐器木鱼、钟、鼓、等伴奏;应付韵的伴奏则多用笙、管、笛、箫等乐器,多用于放焰口的佛事和开光圣典等活动。其形式灵活丰富,有独唱、合诵、直唱、韵白等。千山佛乐器乐部分均由曲牌子构成,是固定的形式,多以古典音乐传承和地方民间乐器相结合,而构成了千山佛乐器乐曲调的独特风格。主要的表现是“慢加花”“快减字”。著名的千山佛乐作品包括《炉香》《三千界内珍珠砌》《五方界》《刮地风》《落江怨》《大佛升殿》等

千山道乐

明代时期,千山开始出现道教宫观,道教音乐也应运而生,一度成为兴盛趋势。千山道教音乐受到南武当派和华山派道乐影响,吸收了千山地区传统民俗音乐曲调和千山佛乐,创作了400多首具有千山风格的“东北新”六小韵、十三大韵和走马韵等乐曲,形成了特有的千山道乐风格。千山道乐分诵唱和器乐演奏两部分。其特色是豪放、清悠、和缓、激越、和谐,具有千山道乐北韵风格。主要曲目是《白鹤飞》《秋曲梧》《江河水》《鸾凤鸣》等。千山道教举办庆典和杷事活动时,演奏道乐已是千山道观的一种习惯。

历史名人

函可

函可是千山明末清初的一代高僧,生前对千山情有独钟。他游览千山10次,并与龙泉寺、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等寺院僧人相交往,此间,函可已为海城金塔寺住持,经常往返于金塔寺和千山间,最后移锡千山双峰寺。函可一生吟咏千山的诗有200余首,著作颇多,如《再变记》《剩人和尚语录》《剩诗》《坎困二卦说》《简论格物劝学书》《论南华书》《金塔铃》《千山诗集》等。可惜大多散失、流佚和被禁毁,而不得流传。现仅有《千山诗集》《语录》得以传世。

王尔烈

王尔烈是辽东千山风水沟人,曾就读于千山无量观西阁多年,后主要游居在千山龙泉寺。据《千华山志》记载:王尔烈题龙泉寺的楹联有10余幅,扁额2幅,创作诗歌30余首,均为赞美龙泉寺胜景的。如楹联“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泉之不舍混混,烟波柳浪,无难更做西湖。”王尔烈还写了记载相关地点的作品,比如“祖越寺南有厅,旧无题膀寺憎名曰“接官亭’,以游山者皆先至此也。余以其名俗甚,易之曰“来鹤’。盖据《通志》,丁令威系本郡人,而千山五寺并无遗迹,未免阙如,聊以此补之,亦仿放葛之意云尔。”此外,从其诗作中可推断:王尔烈还到过“香岩寺”“祖越寺”“大安寺”“五佛顶”“仙人台”“弥勒峰”等许多地方,他的诗作也遍及千山的山水林泉,至今仍脍炙人口。

重要事件

所获荣誉

2006年,千山寺庙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2月25日,千山风景区晋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9月26日,千山风景区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是东北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山岳型风景区。

2020年4月,千山风景区入选“2020中外避暑名山榜”,排名为第71名。

热点事件

2023年2月,千山风景区北部无量观后山出现火情,千山风景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派出了三支森林消防大队100多名指战员、15太车辆赶赴火场展开扑救。

2023年4月,千山风景区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此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能够提升千山风景名胜区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2023年7月,沈阳—海口高速公路鞍山北出口至千山风景区快速旅游通道项目(鞍山北出口连接线)将在7月底通车。该项目路线起于鞍山市劳动路桥北侧,终点止于鞍山与辽阳市交界处,建成后将打通一条鞍山北部地区通往千山风景区的快速通道。

参考资料

Qianshan.千山风景区官网英文版.2023-07-14

了解千山.千山风景区官网.2023-07-14

千山风景区概况信息.鞍山市千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3-07-11

千山.鞍山市人民政府.2025-04-12

旷世奇观:天然形成的70米大佛.凤凰网 凤凰卫视.2023-07-1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7-17

千山景区通过“中国天然氧吧”复审-今日鞍山-鞍山市人民政府.鞍山市人民政府.2022-11-0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7-18

千山历史.千山风景区官网.2023-07-09

【鞍山旅游】辽东最美祈福修心地——千山仙人台.鞍山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2023-07-09

错过了这六处美景,你就错过了整个千山!.文明鞍山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景区地图.千山风景区官网.2023-07-09

山之【无量】.千山风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寻找山里的夏天.千山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0

【鞍山旅游】辽东最美祈福修心地——千山仙人台.鞍山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0

仙人台下 大安古刹.千山风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美丽鞍山】千山访古之中会寺.鞍山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千山之南 五龙汇聚.千山风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城市印象】道家圣地五龙宫.鞍山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千山又现新奇石,你发现了么?.千山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0

旅游文化.鞍山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7-16

千山的古建筑——塔.千山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0

2023辽宁春季文化和旅游活动暨鞍山梨花节正式启动.东北新闻网.2023-07-09

【鞍山新闻发布厅】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鞍山·千山登山露营节7月1日启幕.澎湃新闻.2023-07-09

千山风景区古建筑群修缮工程启动.中国青年网-新闻.2023-07-09

宣传古树保护、践行生态文明.鞍山市千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3-07-0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6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名单(318家).中国旅游网.2022-11-07

2020年中国避暑名山排行榜(完整榜单).中商情报网.2022-11-04

辽宁一风景区发生山火!.辽沈晚报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9

千山风景名胜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鞍山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7-09

沈海高速鞍山北出口至千山风景区快速旅游通道即将通车.东北新闻网.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