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中国
《寻古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首期节目于2023年5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22:30档开播,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该纪录片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为主旨,首批推出《古滇记》《古蜀记》《玉石记》《寻夏记》《云梦记》《稻谷记》《河洛记》7部系列节目。每个系列5集,每集30分钟,以“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运用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XR+等新技术,创新设计视觉形象,把视角从博物馆带到考古现场,通过对古籍、古物、古迹的讲述,全景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和发展历程。
2023年9月,《寻古中国》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并于同年12月6日,获评“2023年度中国影响力十大纪录片”。2024年9月21日,《寻古中国》获得第28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
剧情简介
《寻古中国·古滇记》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曾经有一个名为“滇”的古代王国。在总共一千五百多字的《西南夷列传》当中,司马迁用了六百字来记录。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大湖,数十万年前,滇池附近就有了穴居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更多的人口会聚于此,逐渐形成古滇人的早期部落。为了寻找滇国真实存在的证据,上世纪五十年代,云南考古人在清理一座古墓葬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枚小小的金印。这枚金印,重量九十克,四边完整无损,印身被一条小蛇盘踞,蛇眼熠发光。它的出土,打开了已沉睡千年的古滇文化宝库之门,也揭开了古滇国的探寻之路。
《寻古中国·古蜀记》
在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是一件5000年前的陶塑艺术珍品,考古学家通过造型考证、碳同位素分析、颅骨测量等方法,溯源古蜀先民的容貌、食物和迁徙轨迹。 从1995年开始,成都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陆续确认了8座新石器时代史前古城遗址,它们分别是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温江鱼凫村古城、芒城遗址、双河遗址和紫竹古城遗址,以及大邑县的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遗址。 自从1929年第一件玉器的出土,伴随着大量青铜面具和奇异塑像的问世,四川广汉也引发了人们对古蜀文明的热议。
《寻古中国·玉石记》
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玉都留下了它神秘瑰丽的身姿。玉本藏于天地之间,最终被先民以慧眼和爱美之心从石头中发现和分离出来,此后,制作成工具,雕琢成饰物,再赋予特殊的情感,玉成为了东方所独有的文化表征。从近万年前开始,作为山岳精英的玉就带着远古的温度,承载着先民的记忆,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帷幕,更成为中国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见证。上世界七十年代,在内蒙古高原上,一件龙形玉器意外被发现,经考证属于红山文化,并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5300多年前起,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处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中华先民在此将玉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伴随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小小的一块玉,凝结着精神品格,逐步在中华大地不同区域、不同族群间,构建起广泛的文化认同。
《寻古中国·稻谷记》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宁波余姚市一座海拔不到100米的小山丘,距离最近的海岸线有三四十公里。一柄在此出土的木船桨讲述着远古时代沧海桑田的故事。8000年前,井头山紧邻一片古海湾,生活在这里的先民背靠江南大地,面朝浩瀚东海,在这里留下了尝试耕作种植的蛛丝马迹。 2021年,在湖南阳平原一片稻田的土层下,考古人员发现了4000多年前人类耕作留下的犁痕和脚印。这一发现,引发了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的追问与探究。从一万年前的上山到5000年前的良渚,一代代种稻的人逝者如斯,一茬茬种下的稻青了又黄,在变与不变间,生发于稻谷上的文明迎来“古国时代”。随着更多考古发现的揭晓,在全国多处彼此相距遥远的大型遗址中,都有稻谷的发现,原来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作物,在交通并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四处传播。
《寻古中国·云梦记》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的长江与众多河流一道在这里左右摆荡,数千年前这里曾经属于一个绵延千里的大湖群——云梦泽。 2000多年前,云梦县叫安陆,是江汉平原上的一座小城。它先是属于楚,后来归了秦,它见证了秦国的统一大业,之后又隐没于历史的雾霭之中。直到4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一次平常的水利工程,让云梦再次成为世人的焦点。从1975年睡虎地考古发掘以来,这里的出土文物之丰富,让我们见识了2000多年前的社会图景。云梦描绘出了一幅秦的社会生活长卷,从1975年睡虎地秦简出土以来,云梦县的考古发掘工作就一直没有停过。
《寻古中国·河洛记》
黄河洛水交汇之地,在几千多年前被称为中原大地“中州”,同时也是古九州之一“河南省”的别称。从那时起,“中”字便与这片丰饶的土地紧密相连。 河洛地区自古以来被视作“天下至中的原野”,数千年前,正是在这片沃土之上,中华先民用汗水和智慧回应自然的馈赠, 农业兴,则百业旺。在史前河洛地区,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催生手工业逐渐兴起,匠人自天地间取材,用匠心和妙手制作出功能多样的陶器,建造起舒适温暖的房屋,学会养蚕缫丝,纺织丝绸。五千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一个具有都邑性质的聚落——双槐树,在这处遗址,考古人勘探发掘出117万平方米的超大聚落,大小接近三个天安门广场,排布整齐的大型宫殿式建筑群以及专门规划的四处墓葬区,彰显着作为这一地区中心聚落的气魄。双槐树遗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寻古中国·寻夏记》
山西省夏县古称安邑县,因有史料记载,大禹曾在此建都,北魏时代的拓跋宏便将其改称为“夏”。1926年初春,中国考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李济,在途经夏县西阴村时,意外发现一个叫灰土岭的土坡断崖上夹杂着很多年代久远的陶片,他决定在这里进行深入发掘,灰土岭就这样成为中国人首次独立开展科学考古的发掘地。从2020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围绕颍河流域展开新一轮考古调查。在历史文献中,多有晋南地区为“夏墟”的记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南部陆续发现了东下冯遗址大型聚落、西吴壁遗址等遗存,因此有专家认为,山西南部是河南之外最重要的夏文化分布区。位于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公里的偃师商城遗址与夏都二里头的城市布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方正的宫城外廓、排列有序的夯土基址群、明确的功能分区,这一切都展示了商人对夏文明的继承。
主创团队
纪录片制作
创作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包含着“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等古老议题,也蕴含着“知来处、明去处”的东方智慧。《寻古中国》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为主旨,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充分运用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XR+等新技术,创新设计视觉形象,把视角从博物馆直接带到考古现场,以一眼万年的古今穿越,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断流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生动反映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拍摄过程
2022年7月19日《寻古中国》在北京开机启拍,该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博工作者亲历亲述,结合XR+、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等新技术的使用,带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在拍摄《古蜀记》时,摄制组采访了26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探访了13座博物馆、12座考古遗址,跨越10000多公里。《寻古中国·古玉记》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寻古中国·河洛记》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多角度解读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宣传发行
2022年7月19日,《寻古中国》启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活动并致辞,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视频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等出席仪式。
主题与亮点
制作理念
《寻古中国》以悬念性、趣味性、文学性的表述方式,讲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故事续写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史新篇章。该节目由陈星灿、王巍、赵辉、张弛四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期项目的首席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节目中的出镜专家都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由考古发掘直接负责人或权威专家来讲述文物和遗址的发掘故事、解读其重要内涵。
表述方式
《寻古中国》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体现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而是让观众能够自然而然感悟到。该片将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横跨考古探索和历史研究两大领域,节目中大量运用的科技考古成果涉及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新技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呈现,激扬起观众跨越时空的想象力与情感共鸣。
拍摄手法
《寻古中国》有大量实景现场主持段落,采用电影级分镜拍摄。主持人在节目中发挥着寻古悬念提出与推进者、叙事承上启下者、现实与历史联结者的作用。其次,节目对文物进行沉浸式、极致化表达。经过三维扫描后,数以百计的重要文物以360度无死角、全景全细节、富有沉浸感的方式,被极致化地呈现出来,充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此外,节目对历史内容进行超现实场景的情景还原,借鉴新的电影制作方式,运用XR(扩展现实)制作技术,进行超现实场景的全新呈现。制作团队还对重要遗址进行亿级像素的3D大场景扫描,在节目中呈现了大型宫殿等遗址刹那间拔地而起的视觉奇观。
播出信息
《寻古中国》第一季于2023年5月26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22:30档开播,央视频app同步播出。
所获奖项
作品评价
“《寻古中国》以年轻化的风格讲述文明故事,是新时代大众媒体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系列成果的最新展现,不仅拓宽了学术界与公众对话的渠道,同时还推动着考古成果与历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受众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节目在传播中华文明探源成果的同时,也引领着今天的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华夏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中国艺术报评)
“讲好考古故事,传承中华文明。《寻古中国》坚持“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将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真实生动记录考古探源过程和心路历程,立体化展现中华文明如何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广电时报评)
参考资料
《寻古中国》片尾处.央视网.2023-12-26
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今晚开播,首部系列探寻古滇文明.国家文物局.2023-05-27
《寻古中国》.央视网.2023-12-26
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获评“2023年度中国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国家文物局.2023-12-2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启拍.今日头条·艺绽.2022-07-21
总局季度推优丨《寻古中国》等37部纪录片入选.中国纪录片网.2023-12-26
2024飞天星光颁奖.飞天与星光-新浪微博.2024-09-21
《寻古中国》 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天津日报.2023-12-26
《寻古中国》触摸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微博.2023-12-26
开机!国家文物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启拍.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7
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为“何以中国”写下纪实影像注脚.光明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