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鳍结鱼

黄鳍结鱼

黄鳍结鱼(拉丁学名:Tor putitora),别名金吉罗、珠结鱼,是鲤科结鱼属的鱼类。其常见于亚洲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伊罗瓦底江支流的瑞丽江和南亚溪流、池塘、湖泊中。其分布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不丹伊朗斯里兰卡泰国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尼泊尔以及中国。

黄鳍结鱼体延长而侧扁,背缘稍呈弧形,腹缘较平直。头较长,吻稍尖,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浅沟纹。口端位,呈马蹄形。唇稍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须2对,鼻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鳃盖膜在眼后缘稍后的下方连于峡部。鳞较大,胸腹部鳞片稍小。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发达的腋鳞。胸鳍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其末端距臀鳍起点3-4枚鳞片。臀鳍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鳃耙粗短,末端圆钝。下咽齿顶端尖而呈钩状。鳔2室,末端无乳突。腹膜褐色。

黄鳍结鱼是杂食性鱼类,以鱼类、浮游动物双翅目美国白灯蛾和多种植物为食,幼鱼主要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2018年,黄鳍结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外形特征

黄鳍结鱼体延长而侧扁,背缘稍呈弧形,腹缘较平直。头较长,吻稍尖,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浅沟纹。口端位,呈马蹄形。唇稍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不分叶,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下唇有一方形中叶,后端平截;唇后沟连续。须2对,吻须达眼前缘,口角须达眼后缘的垂直线。鼻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中等大,侧上位,近吻端,眼间隔平坦。鳃盖膜在眼后缘稍后的下方连于峡部。鳞较大,胸腹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胸部上方略下弯,后平直伸入尾鳍基中央。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发达的腋鳞。

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强硬刺,后缘光滑;其起点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间。胸鳍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约与背鳍起点相对,其末端距臀鳍起点3-4枚鳞片。臀鳍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

鳃耙粗短,末端圆钝。下咽齿顶端尖而呈钩状。鳔2室,末端无乳突。腹膜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鳍结鱼分布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不丹伊朗斯里兰卡泰国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尼泊尔以及中国云南省,为偶见种。

栖息环境

黄鳍结鱼分布在亚热带20°N~34°N,温度13°C~30°C的淡水中,常见于亚洲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伊罗瓦底江支流的瑞丽江和南亚溪流、池塘、湖泊中。

生活习性

黄鳍结鱼喜栖息在溪流、江河和湖泊中,多见于底部多岩石的湍急溪流中,是杂食性鱼类,以鱼类、浮游动物双翅目美国白灯蛾和多种植物为食,幼鱼主要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

繁殖方式

黄鳍结鱼常从溪流或河流的下游迁移到中游,沿着溪流在砾石和石头上产卵繁殖,产卵时期在洪水的低位阶段,繁殖后黄鳍结鱼会返回溪流中。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最常见的喜马拉雅山脉黄鳍结鱼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运动鱼,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丧失而受到威胁,近来很少捕获超过30厘米和体重超过5公斤的标本。

保护级别

2018年,黄鳍结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参考资料

Tor putitora 黄鳍结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04

黄鳍结鱼.物种2000官网.2025-02-04

黄鳍结鱼.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04

黄鳍结鱼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3-16

Tor putitora .Fishbase.2024-03-16

Tor putitora (Hamilton,1822).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