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亦杨
邵亦杨,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悉尼大学艺术史论系博士。
人物经历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本科学位。
1994年7月至1996年7月西悉尼大学美术史论系硕士学位。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术史论系博士学位。
1999年5月,在悉尼大学动力视觉文化研究所(Power Institute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举办的学术当代视觉艺术文化研讨会做《艺术教学体系的关系》的英文学术报告。
2000年7月,在澳大利亚亚洲艺术研究协会(ASAA)在墨尔本大学举办的第13届研讨会“是谁的世纪 (Whose Millenium)”上做《在中国艺术中有没有另一种现代性》的英文学术演讲。
2001年10月,于墨尔本大学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艺术协会(AAANZ)的年度研讨会“21世纪的视觉艺术:从博物馆到网络 (Visual Art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Museum to Cyberspace)”上做《80-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英文学术报告。
2002年7月,在悉尼大学动力视觉文化研究所(Power Institute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举办的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研究研讨会上做《中国现代艺术与学院》的英文学术报告。
2007年3月,参加德国美术史学会主办的国际美术史大会,做《西方美术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英文学术演讲。
2007年5月,参加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高等艺术学院美术史年会,做 《视觉文化中的形式问题》的学术演讲。
2008年1月,参加在墨尔本举行的第32届世界美术史大会,做《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位置》的英文学术演讲。
2023年2月,参加《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担任评审团成员。
图书著作
1、Chinese Modern Art and Academy, 1980-1990,UMI.il.Proquest,USA,2005
2、《后现代之后》,2008,上海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修订版
3、《穿越后现代》,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
4、《西方美术史—从17世纪到当代》,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论文
中文:
邵亦杨,“全球化,本土化”-关于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邵亦杨,“更大的水花?更大的信息?---从大卫·霍克尼看当代绘画的问题”,《世界美术》,2015年第3期
邵亦杨,“这就是我的方式——我看吕佩尔兹的艺术创作”,本文载于《世界美术》第2期
邵亦杨,“背后的故事—如何制造当代艺术的神话”,《美术观察》,2014年第10期
邵亦杨,“历史、传说与当代叙事”,《美术向导》,2014年第1期(改版后第一期)
邵亦杨,“我看,我被看,我看着我被看----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当代艺术三例”,《文艺研究》,2013年第7期
“身体策略与社会政治---西方当代身体艺术谱系”,《美术研究》,2012年第1期
“超越后现代-看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新趋势”,《美术》,2012年第8期
“穿越后现代”,中国美协编,《建构美术的国际视野》,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12月
“具象绘画如何进入前卫经典”?《荣宝斋》,2011年10月
“看与被看:从女性自我画像看中国的女性艺术”,《美术观察》,2011年第4期
“土地·身体·艺术---写在瓦布鲁特艺术中国展2011”之前,《美术观察》2011年第1期
从后殖民到跨文化——当代艺术中的游牧者,《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视觉文化与美术史”,《美术研究》,2009年第4期(12月)
“裸露的真实:性·性别与身体政治”,《美术观察》,2009年第10期
“从绘画到影像:数码时代的三个片段”,《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跨文化-世界美术史的新座标”,《美术观察》,2008年第4期
“艺术批评死亡了?”《美术研究》,2008年第4期
“形式与反形式”,《美术研究》, 2007年第4期
“他们不再年轻,他们不再震撼”,《美术观察》,2007年第4期
“后现代主义之后”,《美术研究》,2006年第4期
“绘画又回来了吗?”,《世界美术》,2006年第3期
“接触的地带还是冲突的地带?——悉尼双年展的当代性”,《美术观察》,2006年第9期
“为了震惊而震惊?——从英国青年艺术看当代前卫艺术问题”,《文艺研究》,2006年第6期
“关系的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美术观察》2006年第1期
“Tate vs Moma:现代博物馆面临新挑战”,《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3期
“yba与后前卫”,《美术研究》,2005年第1期
“从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
英文:
Shao Yiyang, Chinese Art and Education in 1980-1990s, (translated in German), in Peter J. Schneemann und Wolf Gang Brückle (Hg.) KUNSTAUSBILDUNG, Aneignung und Vermittlung künstlerischer Kompetenz , Vereinigung der Kunsthistorikerinnen und Kunsthistoriker in der Schweiz, Bern, München 2008
Shao Yiyang, Why Realism? CIHA, University of 墨尔本, 2009.
Shao Yiyang, Art Exhibitions since 1949,in Pong, David,ed.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vol 4, Charles Scribner''''s Sons, an imprint of Gale / Cengage Learning, 底特律, MI. 2009.
参考资料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20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