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蒙吉
陆蒙吉,江苏无锡人,德国华裔病毒学家,现任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兼任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中国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客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客座教授等。他是德国病毒学界的资深学者,其专业特长为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
陆蒙吉,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782校友),1980年起公派留学,就学于德国不来梅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在德国图宾根马普研究所获博士。与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有合作交流。长期从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及治疗性疫苗等研究,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动物模型和病毒感染致病机制。
陆蒙吉教授从2020年2月起在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包括新冠病毒对肝脏损伤的研究,《Overlapping and discrete aspects of the 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emerging human pathogenic coronaviruses SARS‐CoV, MERS‐CoV, and 2019‐nCoV》已有67次引用。还在2020年3月发表了《全面评说德国的防疫措施和风险》和《研究分析评论德国防疫二阶段的策略》等学术论文。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陆蒙吉,江苏无锡市人,德国华裔病毒学家,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782校友),1980年起公派留学,就学于德国不来梅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在德国图宾根马普研究所获博士。
职业经历
陆蒙吉,现任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病毒所教授,兼任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中国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客座教授等。与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有合作交流。2020年4月,在健闻公开课上,陆蒙吉教授分享德国抗疫经验。
研究方向
他是德国病毒学界的资深学者,其专业特长为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一直密切关注国内疫情。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陆蒙吉长期从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及治疗性疫苗等研究,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动物模型和病毒感染致病机制。
主要论文
相关课题
疫情研究
德国
2022年12月13日,结合德国的经验,陆蒙吉对疫情的思考与建议:德国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得到了免疫,一个是免疫接种,用的主要是mRNA疫苗。目前老人都是打过三针,年轻人愿意打的话也可以打三针,部分打到第四针,而且用的是已经改良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对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这个免疫屏障是很高的。
以德国为例,一年来经过几次优势株转换,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不断进化,延伸出许多亚分支,毒株占比也随之动态变化。“根据历史数据,BQ.1在德国的占比一直在扩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以预测下一段时间也会继续扩展传播范围。XBB在德国的占比也可能扩大,但目前肯定还没有成为强势毒株的迹象。”
陆蒙吉认为,病毒的血清学中和滴度研究,提供了对病毒传播力的认知标准,“但这是一个前提,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实验室的场景和自然传播环境千差万别。”他举例称,过去也有很多毒株,在实验室中验证出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染力,但后来并没有造成全球流行,比如在南美秘鲁出现的拉姆达变异毒株(Lambda)毒株,“一个在地方有竞争力的毒株,是否在全球同样具有竞争力,是我们需要去追踪的。”
2023年1月,陆蒙吉针对美国纽约州近期新冠病例和死亡数据未见明显抬升谈到:“XBB.1.5毒株在美国东部爆发性出现,还是在一个地区范围,是否会产生全面影响还有待观察。这和当地防疫管理放松有关,可能恰好毒株在一个相对较大的人群中流传。”在另一个稳定的条件下,XBB.1.5能否取代其他毒株,还需要继续抽样观察。陆蒙吉认为,对于所有毒株成为优势株的过程,都是历史性的研究,出现后再追踪,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很难提前预测,“没有充足的数据,现在要预测某个病毒会成为优势株,还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所以要尽量通过科学的方法,把重要的变化捕捉到,但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到,而对于比较重要的突变株可以提前研究。”
病毒传播的动力学很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要成为占据主导的优势株,先决条件是新毒株本身的传播力,能够突破人群已经形成的免疫屏障。传播人群的范围大小和免疫反应特征也是关键因素,因此不能绝对地说哪个病毒的传播力更强,“在特定人群中间,对老毒株逐渐产生免疫力后,老毒株的传播就会放缓,而随着时间发展,人群的免疫抵抗力逐渐削弱乃至消失,另一个新的毒株就会趁虚而入,出现周期性的替代。”
疫情防控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谈到,新加坡在最新一波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型XBB的传播中,总体病死率维持在0.079%,比流感0.1%的病死率还低,这是因为新加坡总体人口、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非常高,中国接种率还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德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很快就超过10万,能不能有效控制住,一是看现在采取的隔离措施到底够不够,二是看大家遵守纪律的程度。德国目前采取的社会隔离等非医药干预措施,已经看到效果了,新增病例的数字有减少的现象,我相信这个数字会降下来的。
德国疾控部门2020年12月曾要求,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同时其他年龄组人群接种率达到80%以上,“这相当于一个群体免疫的门槛,很多老人有各种疾病,包括急性病症,或身体状态极为虚弱等,所以接种率不可能达到100%。”在欧洲各国,很多人经历BA.1/BA.2这一波疫情时通过感染获得自然免疫,因此,BA.5传播时,对医疗系统冲击有限。“这一切有个大前提,就是人群免疫接种率要足够高,尤其是脆弱的老年人群体。“现在德国绝大多数人打了第四针mRNA疫苗,经过三次奥密克戎毒株变异,今年冬天德国新冠感染数字直线下降,新冠感染仅占就医比例的4%。”陆蒙吉说,在群体建立较好的免疫屏障后,保持个体良好的免疫抵抗力,新冠病毒并不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接种目的不在于防止感染,而是尽量减少重症和死亡。新加坡2022年年初,第一轮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数据可以证明这点。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70岁以上接种一针加强针的感染者中,从疫情之初的1月到高峰时的3月,该人群中需要“在ICU中插管吸氧或症状严重”的比例一直相对稳定。相较而言,对70岁以上尚未打完两针的老年人而言,ICU比例波动剧烈,峰谷差可达到17倍以上。“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是整个社会防控措施优化的重要前提。
相关言论
陆蒙吉指出,发生医疗挤兑,在医疗资源不足的二三线城市,后果可能更严重,对老年人造成伤害,医疗系统崩溃也会让非新冠患者无法救治,都会让死亡率在内激增。“以中国的人口基础来看,这种情况是不可承受的。监控疫情的基础数据是有必要的,这样当感染数值达到某个警戒线,有压倒医疗机构的倾向时,才能从不同层次进行控制,避免重症和死亡高峰的出现。同时,他认为有必要对毒株突变进行追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特殊性在于从感染到发生重症、死亡有时间差。”在医院一侧监控重症和死亡数据可能是滞后的,通常当这个数值很大时,重症和死亡波会在两周内直线上升。
陆蒙吉认为,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个体在多短时间内可以重复感染”的问题,只要有一定的免疫力,多次感染新冠疫情的后果并不严重,“重点还是积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打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感染几个月后去打加强针,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新毒株出现。”
陆蒙吉认为,国内医院重症人数增多可能因为多重因素叠加所致。这些因素包括,各地感染进展和波及人群比预料得更多,基数增大;感染者没有第一时间就诊,错失救治最佳时机;进入老年人感染的高峰期后,老年人基础性疾病多,一些老人疫苗接种时间过早或没有完成加强免疫,危重症病患呈现快速增长。
参考资料
每小时60例死亡,印度何以成为新的全球疫情中心?.今日头条.2023-12-05
新冠科研:中国科大校友英雄榜.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2023-12-05
华裔病毒学家解读德国防疫:我们做对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百度百家.2023-12-05
陆蒙吉再评防疫,将有60–70%德国人被感染吗?.今日头条.2023-12-05
直播预告|「新冠专题讲坛」陆蒙吉:德国抗疫经验及对当前中国抗疫的启示.哔哩哔哩.2023-12-05
病毒学家陆蒙吉:有必要监控疫情数据,避免重症和死亡高峰.澎湃新闻.2023-12-05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团队近期发表多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湖北医药学院.2023-12-05
大数据成果检索平台.大数据成果检索平台.2023-12-05
美国下调XBB.1.5全国流行率,病毒学家称不必纠结“重复感染”问题.光明网.2023-12-05
这个防疫关键短板,到了必须要正视的时候了.百家号.2023-12-05
病毒学家陆蒙吉:德国形成群体免疫的速度可能很快.今日头条.2023-12-05
重症高峰来袭,多地ICU告急:床位越少,分类、分流越重要.上观.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