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寺
善卷寺始建于南齐时期,其确切建立年代有两种不同的历史记载。
历史沿革
善卷寺最初名为善权寺,为了避讳南齐萧宝卷萧宝卷的名字,后来更名为善卷寺。唐朝李炎会昌年间(841-846年),寺庙遭到破坏,土地被扬州海陵(今泰州市)的钟离简占用。到了咸通八年(867年),御史大夫李蠙因为曾在寺内读书,看到善权寺被侵占感到愤怒,于是向皇帝请求用个人俸禄赎回寺产,得到批准后,他出资修复并重建了善卷寺,并在寺内的石壁上留下了诗歌。北宋崇宁时期,善权寺被称为广教禅院。明朝时期,又恢复了善权寺的名称。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宰相李纲捐资重铸佛像,并创作了《留题善权》。宝祐四年(1256年),大学士李曾伯提议扩建寺院,并请求皇帝赐予新的名字。赵昀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赐予“觉海寺”的匾额。咸淳年间,李曾伯撰写了一篇《善卷禅堂碑记》。明清两代,善权寺经过多次修缮,建筑逐渐完善,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景象,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碑刻。明朝僧侣济川收集了历代名人对善卷禅寺的作品,汇集成《善卷寺古今文录》,其中包含了王鳌和文徵明的序言。清朝初期,康熙帝授予善卷寺“东南第一祖庭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道场”的称号。然而,由于战乱的影响,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日军焚毁,如今只剩下“华藏门”。
参考资料
无锡“善卷洞”——云雾缭绕的万古灵迹.百家号.2024-11-11
话说张渚(之一).美篇.2024-11-11
善卷犹忆当年名士——宋代宰相李纲的宜兴缘.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