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霍比甘杰县

霍比甘杰县

霍比甘杰县(孟加拉语:হবিগঞ্জ,罗马化:Hobigonj),位于孟加拉国东北部的锡尔赫特区,南界印度,北界加尔尼河和比比亚纳河。该县成立于1984年,前身为自1867年起的分区地位。面积为2,636.58平方公里,根据2011年的数据,人口为2,089,001人。霍比甘杰县下分为4个市镇、8个乡镇和36个区,农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

历史

霍比甘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说在Chaklapunji茶园附近的Chandirmazar的Chunarughat发现了史前定居点。在Balu溪的河床上发现了大量史前工具,这是一条短暂的溪流。从类型学、技术学和形态测量学上看,这些工具与在Lalmai, Comilla发现的工具大致相同。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提到了卡鲁拉瓦斯的杜里奥多那与一家人的婚姻,这家人被认为是现今霍比甘杰的居民。

中世纪时期,霍比甘杰地区有许多小王国,如Azmardan、Baniachang和Tungachal。1254年,孟加拉总督Malik Ikhtiyaruddin Iuzbak入侵了Azmardan Raj。11世纪,一个名为Tungachal的封建王国由Brahmachal的拉贾Upananda赐予Epivishnu。在1303年的苏尔赫特征服战役之后,Syed Nasiruddin带领1000名士兵和12位圣人的帮助下,在1304年攻占了Tungachal。Taraf被改造成了次大陆上一个受人尊敬的学习中心。

在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初,霍比甘杰的部分地区是Nasirabad国的一部分,该国位于孟明赛。16世纪,Syed Musa成为了Taraf的地主。到了15世纪中叶,当Laur的所有分区都在Baniachang House的领导下统一时,看起来穆斯林地区的Taraf受到了Baniachung的控制。

人口统计

霍比甘杰县的人口主要由孟加拉族组成,占总人口的97%。穆斯林占人口的82.87%,而印度教占人口的16.87%。少数民族人口为65,802人(占3.15%),包括卡西人、曼尼普尔人和特里普拉人,以及茶园部落如蒙达人和奥拉昂人。特里普拉人是现在特里普拉邦的特里普拉山的原住民。在Maharaj Gharib Nawaz(1709-1748)统治期间,曼尼普尔人从他们的家乡曼尼普尔来到这里。卡西人从梅加拉亚邦迁移到霍比甘杰,他们在大约500年前到达那里。

辖区

霍比甘杰县由9个辖区、6个市镇、54个区、78个联合教区、124个社区、1241个村委会和2076个村庄组成。辖区包括Ajmiriganj、Baniachang、Bahubal、Chunarughat、Habiganj Sadar、Lakhai、Madhabpur、Nabiganj和Shaistaganj。

地理

霍比甘杰县位于北纬24.3750°,东经91.4167°。其地形以冲积平原为特征,被各种相连的河流、溪流、湖泊切割,既容易发生洪水也容易发生干旱。由于其肥沃的冲积土壤,这片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耕地面积为1,54,953公顷(占总农业用地的60.22%)。森林面积11,644公顷(占总土地的4.53%)。作物种植情况:51.6%单作,38.7%双作,9.7%三作;休耕地521公顷。其河流包括Barak、Bheramahana、Gopala、Kalni、Kalishiri、Khowai、Korangi、Kushiara、Meghna River(下游)、Ratna、Shwasanali、shutki、sonai、Korangi、Shutang、Tentulia、Jhingri、Bizna和Yojnal。

经济

霍比甘杰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稻米、茶叶、橡胶等。茶园共有24个,总面积15,703.24公顷。橡胶园有3个,分别位于Rupaichhara-Bahubal、Shahjibazar-Chunarughat和Shatgaon。此外,霍比甘杰县还拥有Rashidpur气田(1960年)、Bibiana气田(1998年)和霍比甘杰气田(1963年)。这些气田的大致储量为5.5万亿立方英尺。霍比甘杰气田位于Madhabpur辖区,是由巴基斯坦壳牌石油公司在1963年发现的。该气田的总可回收天然气储量为3,852.30亿立方英尺。

社会事业

教育

霍比甘杰县拥有20所学院(其中3所为政府运营)、3所技术学校和学院、1所理工学院、95所高中(其中6所为政府运营)以及数百所小学。

文学和文化

霍比甘杰县以民间文学著称,如《Mahuya Sundari》和《Dhupar Path》。当地报纸包括《每日霍比甘杰快报》《每日Pravakar》《Pratidener Bani》、周刊《Swadhikar》《Swadeshbarta》《Drishtikon》《每日Khowai》《霍比甘杰消息》《Janatar Dalil》《Parikrama》、半月刊《Prayas》《每日霍比甘杰人之镜》和《Mritika》。已停刊的当地报纸包括月刊《Moitri》(1909年)、周刊《Projapati》(1909年)、《Sree Sree Sonar Gauranga》(1329 BS)、《Palli Bani》(1940年)、周刊《Shahid》(1948年)、周刊《Jagaran》(1955年)、月刊《Avijatrik》(1966年)。

体育

霍比甘杰现代体育场是霍比甘杰最大的体育场,可容纳25,000人,主要用于板球和足球比赛。

旅游景点

霍比甘杰县拥有多个旅游景点,包括Puranbagh的古代Rajbari(1737-38年)、Bagala Matar Mandir、亚洲最大的村庄Baniachong村、Bibir Dargah清真寺、Bithangal Akhra、Dorga-tila、Mira-tila和Tangee-tila、Foltoli-tila和水喷泉、Jami清真寺、Kalibari、霍比甘杰市政大楼、霍比甘杰Bazar–Shaistaganj–Balla线、霍比甘杰Bazar火车站、霍比甘杰法院火车站、Balla陆路口岸、Kuri-tila、黑石和Dinarpur的古代Rajbari、Mashulia Akhra、Shankarpasha Shahi清真寺、Murarband Dargah Sharif、Syed Nasir Uddin的Hujra Khana、Putijuri Jami清真寺、Ramakrishna Ashram、Rashidpur茶园、Shagor Dighi、Shajeerbazar、Sham-baoul Akhra和Doulotpur Akhra、解放战争大规模坟墓、解放战争纪念碑、Kalarduba旅游中心以及霍比甘杰政府高中。

交通

霍比甘杰县拥有霍比甘杰Bazar–Shaistaganj–Balla线,这是一条连接Akhaura和Chhatak的铁路线,途经孟加拉国的Kulaura。Shaistaganj交汇点火车站是位于孟加拉国霍比甘杰地区Shayestaganj辖区的一个交汇点车站。它于1903年在Akhaura–Kulaura–Chhatak线上开通。然后,当霍比甘杰Bazar–Shaistaganj–Balla线铁路在1928-29年开通时,它成为了一个交汇点车站。但后来在2003年,该线路被废弃并关闭,2005年,霍比甘杰Bazar–Shaistaganj线被拆除。为了响应阿萨姆邦茶园主对连接吉大港港口的铁路线的需求,阿萨姆孟加拉铁路公司于1891年开始在孟加拉东部建设铁路轨道。1895年,吉大港和Comilla之间的150公里(93英里)轨道开放通车。Comilla–Akhaura–Kulaura–Badarpur段于1896-98年开通,并于1903年延伸至Lumding。Kulaura-Sylhet段于1912-15年开通,Shaistaganj-Habiganj支线于1928年开通,Shaistaganj–Balla支线于1929年开通,Sylhet–Chhatak Bazar线于1954年开通。孟加拉国印度之间的Shahbajpur和Mahisasan之间存在一条米轨链接。

著名人物

霍比甘杰县出产了多位著名人物,包括伊斯兰教学者Nurul Islam Olipuri、中世纪波斯语作家Syed Pir Badshah和Syed Rayhan ad-Din、前Hefazat-e-Islam和Jamiat Ulema-e-Islam副主席Tafazzul Haque Habiganji、前部长Sirajul Hossain Khan、解放军总参谋长少校 General Mohammad Abdur Rab(Bir Uttam)、前孟加拉国财政部长Shah Kibria、资深政治家Dewan Farid Gazi、分区指挥官Dewan Mahbubur Rob Sadi Chaudhuri(Bir Protik)、Major General Chitta Ranjan Dutta- Bir Uttam、Jagat Joity Das - Bir Bikrom、资深政治家Enamul Haque Mostafa Shahid、前孟加拉国总统顾问和部长Mukhlesur Rahman Chowdhury、民族主义领袖、诗人和歌手Hemango Biswas、孟加拉国银行第四任行长Shegufta Bakht Chaudhuri、孟加拉国首席大法官Syed A. B. Mahmud Hossain、首席大法官Justice Syed Husain、斯瓦德西运动的主要建筑师之一Bipin Chandra Pal、剧作家和编剧Niranjan Pal以及印度教僧侣Swami Ashokananda。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