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禅院
北海禅院座落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海晏县的金银滩大草原上,与建在海晏县西海镇上的海北州人民政府隔路相望,距离不到一公里,距离西宁市100余公里。
简介
北海禅院所处的海晏县不仅拥有金银滩草原,还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有沙漠、草原、湿地、湖泊相依存的冲积岛;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原子城;有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金银滩草原;有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故乡——年钦夏格日山;有俗称西海第一神泉的热水温泉;有卡约文化遗存德州古墓地、西海郡古城、三角城西汉石虎(虎符石匮)等,构成了北海禅院周边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
气候条件
北海禅院所在的海晏县面积4348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寒冷期长,温凉期短,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夜雨和大风。年平均气温-0.3℃~-0.7℃,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39℃。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日照市时数2440~3140小时。年辐射热量每平方厘米131~177千卡。无绝对无霜期。
海晏县以牧为主兼营小块农业,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的发源地。全县辖五乡两镇26个行政村,总人口3.17万,有汉、藏、蒙、回、土、撒拉族等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0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3.18%,全县土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五乡两镇分别是三角城镇、西海镇、金滩乡、青海湖乡、哈勒景蒙古乡、甘子河乡;县城所在地三角城镇,近几年来通过整治建设,已成为一个新型的草原小镇,以西宁—喀什公路为轴线,街道纵横有序,内外相连,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王洛宾音乐广场位居县城东大门,以它的开阔和丰富的内涵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来海晏观光、旅游,来探询西部歌王的足音。
历史事件
北海禅院
北海禅院所处位置,不仅拥有金银滩大草原的美丽,还由于自古处于汉藏交通要塞而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从刘衎元始四年的王莽执政到现在的和谐、繁荣,期间经历了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政权抢夺、人口迁移。
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执政时,设西海郡(郡治龙首城,今海晏县县三角城),辖今海晏、刚察县、共和、兴海县。
东汉时,今海晏县、刚察县为先零羌部落联盟的卑禾羌占领。刘肇永元十四年(102年),金城郡西部都尉移驻于龙首(今海晏县三角城)。
唐开元七年(719年),唐于今海晏县置安人军,入吐蕃后,为吐蕃青海节度使辖区。
在唐朝衰落下去的同时,统治青海省的吐蕃王国于869年崩溃,今天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区在当时,蕃、汉杂处,转为吐蕃世俗地方割据势力和大小宗教首领分散统治,不复统一。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以吐蕃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确厮锣定都青唐(今西宁市)。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宋军收复河涅地区,确厮锣政权解体。今海晏县为吐蕃部落居地。
南宋赵昀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帝国军队攻占西宁州,今海北地区属蒙古宗王镇守地区。
蒙古宪宗蒙哥汗三年(1253年),在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今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区归其所管。
元代,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归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西宁州管辖,今祁连县、海晏、刚察县3县归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路管辖。
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今门源、祁连、海晏3县为西宁卫北川千户所统辖,今刚察为罕东卫地(属西宁卫节制)。
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蒙古陆续进入青海湖地区,并成为蒙古族居住的中心地带之一,今海北地域为东蒙古诸部辖区。海晏县开始为东蒙古诸部辖区。
民国26年(1937年),设海晏设治局,隶属涅源县。民国32年(1943年)海晏设治局升格为县。
民国32年(1943年)海晏建县,隶属青海省政府。
1950年6月6日设立海晏区人民行政委员会,由涅源县领导。1951年6月19日海晏县人民政府成立,直属省人民政府。1952年9月2日改称海晏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3年12月复称海晏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区。
1953年12月31日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区,区府驻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辖门源、海晏县、祁连县、刚察县4县。1955年5月20日改海北藏族自治区为海北藏族自治州。1967年11月20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成立。1981年6月改称海北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