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姚黄芩

大姚黄芩

大姚黄芩(学名:Scutellaria teniana)是唇形科黄芩属下的一个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昆明市大姚县),生长在海拔1950-2050米的林中砂砾地上。

形态特征

大姚黄芩的根茎细长,茎高14-24厘米,直立或上升,钝四棱形,基部粗1-2.2毫米,具槽。极密被平展常具腺体的白色疏柔毛,不分枝,通常有远离的3-4对叶。叶坚纸质,最下一对极小,近圆形,长不到1厘米,其余的较大但中部最大,呈近圆形、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长1.1-4.3厘米,宽1.4-3.5厘米,先端圆形至近锐尖,基部圆形、截形、楔形至浅心形,有时略有偏斜,边缘有规则的细圆齿,两面密被常具腺的疏柔毛,下面密杂有无柄腺点,侧约脉5对,斜出,与中脉两面微突出。

花对生,排列成长3.5-9厘米的顶生总状花序花梗长2-3毫米,与序轴极密被具腺的微柔毛;苞片卵圆形至披针形,最下一对常较大,长0.7-2厘米,具短柄,具齿,其余的细小,长1.5-3毫米,全缘,毛被同茎叶。花萼长约2.5毫米,被具腺疏柔毛,盾片平展,半圆形,常带紫色,高约2毫米。花冠蓝紫色,长1.2-1.5厘米,外被具腺微柔毛,内面在冠筒近基部被斜向顶端间断的短柔毛环;冠筒短粗,长度与冠檐约相等,前方近基部膝曲状,向上渐增大且呈之字形弯曲,喉部宽达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内凹,先端圆形,下唇中裂片宽倒心脏形,有深紫色斑点,边缘具微啮蚀状牙齿,两侧裂片倒披针形雄蕊4,二强;花丝扁平,在中部被小纤毛。花盘肥厚,前方微斜向隆起;子房柄短。花柱细长。子房光滑。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约6月。

近种区别

大姚黄芩与毛茎黄芩黄芩属 mairei Levl.)相近,两者茎高相似,大姚黄芩苞片比毛茎黄芩的小。两者的花冠的颜色不同,大姚黄芩的花冠为蓝紫色,而毛茎黄芩的花冠在檐部玫瑰红色但在筒部白色。

繁殖方法

1.取大姚黄芩的茎尖为外植体,经清洗消毒后,切取茎尖顶部0.2-0.3厘米;或者取茎段为外植体,经清洗消毒后,切成0.5-1.5厘米的小茎段,每段带1-2片真叶;对茎尖或茎段进行清洗消毒,是用洗淀剂溶液浸泡5分钟,自来水冲5分钟后,用70%乙醇浸泡10-30秒,5-10%次氯酸钠浸泡7-1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8-10次。

2.将茎尖或小茎段接种到MS+BA0.05-0.5毫克/升+NAA0.05-0.5毫克/升培养基上,暗培养一周后形成愈伤组织。

3.将大姚黄芩的愈伤组织或小茎段接种到MS+BA0.5-3.0毫克/升+NAA0.05-0.5毫克/升培养基上,光照培养15-30天,形成不定芽。

4.将大姚黄芩的不定芽形成的无根苗接种到1/2MS+NAA0.5-1.0毫克/升培养基中培养8-12天,至试管苗生根。

以上步骤中,所有的培养基均经121℃灭菌15-20分钟,培养时光照强度2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14小时/天,培养温度18±2℃。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