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通沟组
阿勒通沟组是由E. Norin于1937年命名的地层,命名剖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门托洛盖塔拉西北的铁门托洛盖,而参考表剖面则位于中库鲁克塔格、和硕县乌什塔拉以南的照壁山。该组地层主要由灰色、灰绿色及少量红褐色的中-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和纹层状板岩组成。
形成与演变
阿勒通沟组最初被E. Norin命名为喀拉帖肯乌拉尔山脉外侧的山前和铁门托洛盖塔拉发育的一套喷发岩地层,包括霏细角斑岩、石英斑岩和与砾岩、长石砂岩、石英及绿泥石板岩互层的火山碎屑岩。然而,1957年邓自华通过实地调查后,认为E. Norin的阿勒通沟组实际上是贝义西组的相变产物,因此放弃了这个名称,统一称为贝义西组。随后,朱诚顺等人在1957年至1959年间将E. Norin划分的阿勒通沟组与特瑞爱肯组合并,统称为奥吞布拉克岩系,并将其分为上下两个次级地层单位。1977至1979年,高振家等人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复查,发现E. Norin命名的“阿勒通沟组”实际上并不等于贝义西组,而是产于特瑞爱肯冰碛岩(杂砾岩)之下并呈假整合或不整合覆盖在照壁山组之上的另一套火山岩及碎屑岩沉积。他们建议恢复使用阿勒通沟组的名称,并测制了多个参考剖面。通过对完整剖面的研究,高振家等人重新定义了阿勒通沟组的含义,即整合于特瑞爱肯组杂砾岩(冰碛岩)之下,假整合(或不整合)于照壁山组砂岩之上。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火山岩,中、下部常夹有海相杂砾岩(冰碛岩)及薄层碳酸盐岩或少量火山岩。
地质地貌特征
阿勒通沟组的地层主要由灰色、灰绿色及少量红褐色的中-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和纹层状板岩构成。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细碎屑岩中有时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砾石(坠石),砂岩中含有数量不定的块状冰碛泥砾岩(杂砾岩)的不稳定夹石(单层厚度可达数十到百余米)及大理石薄夹层或透镜体。砂岩中还发育有波痕及斜层理。此外,在一些区域,本组上部常见较多的中酸性、酸性(少量基性)火山熔岩及凝灰岩。在细碎屑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如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T. Hyalinum, 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 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ensis, A. Umishanensis等。阿勒通沟组的分布范围广泛,西起西库鲁克塔格的喀拉帖肯乌拉、西山口,向东延伸至和硕县以南、尉犁县以东的中库鲁克塔格地区的照壁山、幸格尔塔格,以及兴地以北的柯斯坦布拉克,直至东库鲁克塔格、玉勒衮布拉克一带;在南部的牙尔当山也有出露。在西部,火山岩夹层逐渐增多,尤其是上部较为发达,中部地区火山岩较少,碎屑岩中落石普遍且夹有较厚的块状冰成砾岩(杂砾岩,厚度从20-130米以上)。而在东部,火山岩也不多见,但常有凝灰砂岩等夹层。阿勒通沟组底部与照壁山组为假整合或局部不整合接触,两者之间通常有一层块状冰成岩(杂砾岩)作为分层的主要标志之一。顶部与特瑞爱肯组为不整合接触。该组地层的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580-1500米左右,中部较厚,向东、向西变薄,中部局部地区(柯斯坦布拉克)厚度可达2017米。
参考资料
- 编撰者:高振家
- 作者1: E.Norin
- 年份1:1937
- 作者2:陈哲夫
- 年份2:1981
- 作者3:高振家
- 年份3:1984
- 系名:新元古界
参考资料
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南华系阿勒通沟组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分析.地质科学.2024-10-21
塔里木板块上元古界阿勒通沟组和黄羊沟组 新识别的冰期和间冰期?.pdf.原创力文档.2024-10-21
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华纪_寒武纪构造背景及构造_沉积事件探讨.豆丁网.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