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含光

李含光

李含光(公元682年—公元769年),广陵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原姓弘,后改姓以避李治讳,号玄谷,又号玄静先生,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师。

李含光幼年开始学习篆隶,其隶书尤为值得称赞,人们皆称李含光“贤于其父”。后李含光念本草与人命关,遂专心于本草研究,著成《本草音义》二卷。神龙初(公元705年-公元707年),李含光少年立志修道,定居于龙兴观遍读《道德经》《庄子》《周易》等书。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李含光到王屋山拜师司马承祯,居住在蒿阳20余年一心学道,尽得司马承祯的真传。司马承祯逝世后,李隆基召李含光入朝,令其居于阳台观。一年多以后,李含光以疾病为由请辞,后居于茅山。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李含光逝世,李豫赠“正议大夫”。

李含光创作有《本草音义》2卷、《老子庄子周易学记》3卷、《义略》3卷、《道学传》20卷、《修真指微诀》1卷以及《内学记》2卷等著作,但这些作品如今已经失传。

个人生平

李含光(682-769年)出生在中国扬州市,18岁时决心献身于道教,705年成为道士,住在洛阳市的龙兴观,后又移居到嵩山修道达20年。

后来,唐朝(618-907年)皇帝召他到首都洛阳,向他请教有关修道的问题,并让他主持著名的道观--阳台观。李含光在阳台观潜心修行,广泛传播道教。晚年他看到南方的茅山道教逐渐衰落,就回到他的出生地江苏省,重新振兴了茅山道教。而唐朝历代皇帝都很尊崇他,全力支持他的道教活动。公元769年他在茅山紫阳别院无疾而终,享年87岁。

李含光在道教理论方面贡献很大,主要的传世著作有:《仙学传记》《论三玄异同》《真经晋义》《本草音义》《老庄学记》《周易学记》《周易义略》等。

李含光 (682—769)唐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师。本姓弘,因避李弘李弘庙讳而改姓李,号“玄静先生”。广陵江都(今扬州市)人。一说晋陵县(今江苏常州)人。家世业佛。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之道,州里人称“贞隐先生”。陈含光幼工篆隶,或称过父,一闻此议,终身不书。年十八,志求道妙。神龙初(705)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妙旨。

开元十年(722),师事司马承祯王屋山得授大法灵文金记,复居嵩阳二十余年。及承祯羽化,李隆基召至朝,问及修丹事,对曰:“道德,公也;轻举,公中之私耳,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询欲则似系风”玄宗感而异之,召居阳台观。岁余,以疾辞居茅山

天宝四年(745),又玺书徽至,以足疾不能任科仪。又以茅山真经秘灵多散落,再求还山居紫阳观。赐绢、法衣、香炉等用品,并御制诗以饯行。

天宝七年(748),玄宗在大同殿受,遥礼含光为度师,并赐衣一袭以申师资之礼。后又两徵诣阙,皆以老辞还。乾元二年(759),颜真卿浙江省西节度,闻含光至德,洁慕玄微,专使致书。含光亦令弟子韦景昭复书,互励超然之志。

大历四年(769)羽化。李豫赠“正议大夫”。

个人著作

著有《周易义略》三篇、《老庄学记》三篇、《本草音义》二卷、《三玄异同论》《道学》二十卷等,皆佚。事见《茅山志》卷十一、《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等。

参考资料

江苏茅山乾元观与台湾高雄道德院结成兄弟道观-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