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5年5月10日,蒋介石于昆明市部署大渡河战役,意欲在此覆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5月25日晨,红1师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但安顺场只有3只小渡船,红军几万人马在此渡河则至少需1个月时间。5月26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决定红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夹河而上,飞夺泸定桥以渡河。5月28日红军右纵队翻山越岭赶到泸定得妥,沿途多次击溃当地反动民团的阻击。同日,红军左纵队红四团于凌晨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林彪传达的军委命令限左路军于29日夺取泸定桥,此时离限期已不足24小时,而距泸定县还有240里的路程。同日傍晚,敌军李全山38团一个排,已赶到泸定并动手拆除桥板。当晚,红四团行进到冷碛对面的杵泥坝。29日凌晨,红四团到达离泸定只有10里的上田坝,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爬上海子山,抢占制高点,一路直奔泸定桥,占领了西桥头。同日,红四团在二营二连挑选二十二名英雄(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刘金山),组成夺桥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飞夺泸定桥。当夜,随右队纵队而上的刘伯承和聂荣臻在龙八铺击溃袁国瑞旅后也到达泸定城。1935年6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左路部队全部从泸定桥上渡过了大渡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取得大渡河战役的重大胜利。
飞夺泸定桥,展示了长征中的红军绝处逢生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经此第一次世界大战,蒋介石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彻底破灭,红军击破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南追北堵,成功打开前进通路,为红一、四方面军的成功会师打下坚实基础。
战役背景
历史背景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通过彝族区后,被天险大渡河挡住去路。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统领大军在大渡河边,就是因为对背水作战、渡水作战的特殊性认识不清、准备不足,被清军围歼于安顺场地区。蒋介石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走进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叫嚣着要使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1935年5月10日蒋介石从贵阳飞到昆明市,部署大渡河战役。其大渡河战役部署的关键是固守大渡河北岸,不使中国工农红军北渡大渡河,待尾追红军的薛岳中央军渡过金沙江后,南北夹攻,一举将红军歼灭于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地区。在蒋介石的一再严厉督促之下,刘文辉只好将其所有在雅安地区的兵力调往大渡河布防。由于当时中国国民党军判定红军无法从冕宁县通过彝区,必从越西县到富林走宁雅正道,所以将重兵布防于汉源富林一线,而在安顺场至泸定县一带则兵力较为薄弱。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召开了著名的铁厂会议,就如何突破大渡河防线做了周密部署。毛泽东表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过彝区时恪守民族平等政策,并深入当地老百姓家中进行耐心访查,赢得当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为抢渡大渡河做好了先期准备。
桥梁简介
泸定桥位于中国甘孜县泸定县的大渡河上,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成于次年4月,是四川省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孔道,也是红一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康熙御笔“泸定桥”御碑。桥长103.7米,宽2.8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铁桩里,其中9根做底链,4根分两侧做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此桥曾经创造了古代悬索桥跨度的世界纪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跨度超过100米的桥梁。
各方势力
飞夺泸定桥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仅剩2万余人。而蒋介石部署在大渡河会战的总兵力达20万人左右。
北上中国工农红军在大渡河、泸定桥遇到的敌人,是当时驻守川康边区的中国国民党军第24军。该军司令部驻雅安,军长刘文辉,参谋长张巽中(即张伯言),第四旅驻雅安,旅长袁国瑞,下辖第10团、第11团、第38团(团长李全山)。第五旅驻荥经县、天全县、芦山、雅安,旅长杨学端,参谋长张怀猷,下辖3个团,第7团、第21团、第28团。
在泸定桥驻防的是川军第4旅,刚从雅安开来。 以38团(缺一个营,驻守芦山未来)由团长李全山率领,为一线右翼,兵力重点摆在泸定桥。以第11团3个营由团长杨开诚率领,为一线左派,位于海子山、冷碛。以第10团(缺一个营)由团长谢洪康率领,位于飞越岭,作为总预备队。袁国瑞率旅部在龙八步,位于飞越岭山下。川军第4旅部队到达龙八步时,得知安顺场已经被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他们的任务是阻击夹河而上的两路红军,以李全山部抢占泸定桥,阻止对岸红军主力过河,以杨开诚团阻击从安顺场过来的红军。
红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夹河而上,左纵队包括红1、3、5、9军团及中央纵队,以1军团2师4团为先头,从安顺场沿左岸上行,夺取泸定桥;右纵队由1军团1师和干部团组成,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强渡大渡河,沿右岸上行,目标同样是夺取泸定桥。
战役经过
战前准备
1935年5月22日,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彝民聚居区。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刘伯承与彝族头人小叶丹(小叶丹)举行了“彝海结盟”,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当时被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歼灭守敌两个连,赖执中逃走。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5月25日早晨7时,红军17勇士开始强渡,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特别行动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命中对岸碉堡。17勇士渡河成功后,将余味儒团整个阵线击溃。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强渡大渡河。但由于中国工农红军在安顺场只得到3只小渡船(缴获的1只、在渡口下游找到2只,渡河一趟最多只能坐40人,)水流湍急,船往返对岸一次,至少要用一个多钟头,红军几万人马在此渡河则至少需1个月时间。而此时中国国民党军离红军仅有几天的路程,即将形成在大渡河南北夹击红军的局面。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夺取大渡河上唯一的渡桥——泸定桥,就成为粉碎蒋介石大渡河战役计划,使红军转危为安的一个关键。
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分左、右两个纵队夹河而上,奔袭泸定桥,以使全军强渡大渡河。左纵队包括红1、3、5、9军团及中央纵队,以1军团2师4团为先头,从安顺场沿左岸上行,夺取泸定桥;右纵队由1军团1师和干部团组成,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渡过大渡河,沿右岸上行,目标同样是夺取泸定桥。由于当时对泸定桥敌人防守情况尚不清楚,能否夺得泸定桥尚在未定之中,右纵队单独渡河确是一步险棋。毛泽东的意思是,如果主力部队不能夺桥,两岸红军万一会合不了,则由刘伯承和聂荣臻带1师和干部团到川西创造一个局面,干部团有干部,只要有群众,搞革命根据地就好办。
奔袭泸定桥
1935年5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左、右两个纵队从安顺场两岸出发,逆流而上,奔袭泸定桥。同日,蒋介石与宋美龄、顾问端纳,参谋团主任贺国光等一道,由重庆市飞成都市,督导“剿匪”军事。当日凌晨时分,因得悉“安顺场方面有赤匪便衣队扰乱肖(绍成)团防线”,刘文辉即电令其第四旅旅长袁国瑞派队前往挖角坝增援肖团。当日傍晚,因担心川康要道上的飞越关有失,又改变部署,令袁部主力前往飞越岭、化林坪、海子山一线布防。
1935年5月27日晨,刘文辉“由雅安市出发,亲赶前方督剿,同行有参谋长张巽中,交通处长姚仲岚”,拟“第一步驻汉源县,第二步驻越西县”。同日下午,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红军一师和干部团到达大渡河边的挖角坝,与三天前驻防于此的川军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二十团发生交火,该团团长肖绍成,部队全部溃散,残部在王岗坪山上集结后向荥经县方向撤退。红二十六军红二团随后占领挖角坝,并在当晚宿营。同日,由团长黄开湘(本名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和总支书记罗华生指挥的红军左纵队的前卫红二师四团,沿河北行40里,抵达海尔洼(今石棉县的新民乡)。由于对岸敌人不断开火,河边的小道无法通行,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绕道前往叶坪。刘文辉部第五旅二十一团的肖绍成部正在此地搜寻民间粮食,并派遣一个连押送百姓以运输粮食过河。红军在此遇到敌军,敌人丢下粮食逃跑。
智取菩萨刚
1935年5月27中午,红军左纵队抵达菩萨岗脚下。菩萨岗是一座险峻的高山,位于今石棉县田湾场东北,海拔1200米,形如石壁,阻挡了通往泸定县的道路。山的右侧紧靠田湾河,无路可绕,左侧连接另一座高山,正面只有一条陡峭的小道通向隘口。红军到达之前,刘文辉部川康屯垦司令部第二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肖毓率领两个连的新兵在此驻守。敌人在隘口修建了碉堡,中国工农红军到达山脚后即遭阻击。由于敌人居高临下,路口被封锁,正面攻击困难,双方形成对峙。为争取时间,红军决定分兵两路进攻:一路由青年农民苏光先带路,从正面到半山腰的麦地坡桑树下隐蔽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另一路由农民杨篾匠带路,从左侧张家凼水井坎攀爬翻越高山,包抄敌后。敌人在正面遭到佯攻时,山顶传来枪声和喊杀声,红军从敌人背后袭来。正面红军指挥员命令吹起冲锋号,前后夹击,敌军乱作一团,四散奔逃。敌营长骑马逃跑,被中国工农红军打死马匹并活捉。两个敌军连长试图阻止撤退的士兵,其中一个被打死,另一个成为俘虏。红军占领了隘口,并继续追击敌人,傍晚时分到达什月坪宿营,当天行程80里。菩萨岗战斗消灭敌人三个连,俘虏一百余名,缴获步枪一百余支,手提机关枪十多挺,其他军用品甚多。经菩萨岗到什月坪,当时红军在那里统计了一下,有三十八具川军的尸体,而红军只牺牲一人,受伤两人。
1935年5月27日晚,正在赶往汉源县途中的刘文辉得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正沿大渡河两岸溯河上行的消息,担心西岸中国工农红军进取康定市、泸定县,急令袁国瑞派第四旅一部赶往泸定桥增防。袁国瑞遂令第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火速开往泸定桥,阻击红军左纵队从桥上过河。同时令第十一团(团长杨开诚)沿大渡河东岸海子山、冷一带堵击沿江而上的红一师,令第十团(团长谢洪康)驻守于飞越岭东麓的天龙桥到飞越岭山顶为总预备队,旅部驻龙八铺。
抵达泸定桥
1935年5月28日凌晨1时,中革军委从左右两路纵队侦悉川军在大渡河两岸部署的情况,遂电令两岸部队首长林彪、刘伯承、聂荣臻,要求左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先头部队加速前进,万一途程过远,当日不及赶到泸定桥,应明二十九日赶到,而右纵队“刘、聂率第二团亦应迅速追击北岸之敌一营,以便配合四团夹江行动”。林彪接到该电后,又向红四团指挥员发出了时限更为苛刻的命令函。当日,红二十六军红二团冒雨翻越中南山,经过雨洒坪和洪口,沿途击退了民团的袭击,黄昏时分到达得妥。天黑后降雨加剧,路面变得滑腻,敌人在前方隘口部署重兵,红二团当晚只能就地宿营。红二团的先头分队当晚到达加郡河口。
而红四团接到“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的命令时,离限期已不足一个昼夜,距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两天的路必须一天走完,还要突破敌人的堵截。红四团指挥员边行军边召集营、连干部和司令部、政治处于部,共同研究怎样完成这一紧急任务。会后,大家便分头深入连队进行动员。杨成武快速赶到队伍的最前头,站在一个小土墩上传达军委命令及敌人动态。经动员后,部队士气高昂,加速前进,不久就到了猛虎岗的山脚下。
猛虎岗垭口海拔两千一百米,山顶上有川康屯垦司令部第二旅第一团第二营营长陈月江部两个连,北麓下的弯东有第二旅特务营李国俊连驻守。中国工农红军到此正值大雾弥漫,敌人看不清红军的动向,只是在工事里无目的地乱放枪。红军利用大雾为掩护,悄悄地摸上隘口工事边,一排手榴弹和机关枪扫射,敌军即弃阵而走,溃敌与弯东的李国俊连会合则继续向桂花坪撤逃。红军乘胜追入泸定县境,在桂花坪再度击破溃敌后继续经共和、咱地、磨西面,翻越磨杠岭,于黄昏时分赶到了奎武村。从奎武到泸定桥还有九十五里,这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战士们还是拂晓前吃过饭了,但为了抢时间,决定不等做饭,大家吃生米,喝冷水。干部立即分头在连队里进行动员,战士们忍住饥渴、疲劳,急速前进。
1935年5月28日傍晚,敌李全山38团一个排,赶到泸定并动手拆除桥板。但天下大雨,不少士兵罂粟烟瘾大发作,拆除桥板的工作只进行到一半就停了下来,准备第二天天亮再拆。半夜周桂三营全部赶到泸定县,开始在桥东头构筑工事。之后团长李全山也率一个营到泸定,并布防于柏秧林。当晚,红四团进到冷碛对面的杵泥坝,见对岸的敌军(李全山团)正打着火把向泸定桥疾进,情况非常紧急。在这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团领导决定也打起火把前进,立即传令各部全都点火,加速赶路。对岸川军看见河对面也有火把,就问是哪个队,中国工农红军的司号员就按敌人的联络信号,吹起了军号,由四川省籍的红盔军和刚捉来的川军俘虏大声回答。就这样,骗过了敌人。两路火,两路人,两支敌川对的军队,朝着泸定桥这同一个目标前进。
1935年5月29日的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红四团经过一昼夜急行军终于到达了离泸定桥十里远的上田坝。部队不顾饥饿和疲劳,兵分两路,一路爬上海子山,抢占制高点,一路直奔泸定桥,占领了西桥头。同日早晨,红二十六军红二团的先头分队从加郡河口出发,在五里外的风杠与敌人杨开诚团的一个排哨接触,红二团击溃了该敌并一路追击,最终到达了海子山下的石门坎险隘。石门坎地势险恶,左侧临近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右侧为悬岩峭壁,敌杨开诚团在此固守。红二团分成两路,一路由萧华率领的二团主力向海子山正面的石门坎守敌吴岗陵营发起猛攻,另一路由邓华率领的第二营向敌人背侧进攻,夺取海子山的最高点。同时,对岸的中国工农红军也进行了火力支援。敌人在三面夹击下伤亡惨重。红军从晨间打到午间,与杨团的曾子佩营在石门坎的一小寨子前沿阵地激战,曾营伤亡严重,不得不经海子山下面的小道绕过吴营阵地溃退。吴岗陵急派人到龙八铺向旅长袁国瑞求援,袁国瑞随即派遣手枪连前往增援。这时红三团的部分部队赶到,战士们士气高涨,从正面和侧面夹攻敌人,敌军无法抵挡,全部撤退到龙八铺。此次战斗中,红军缴获了百余支步枪,俘获了五六十名敌人,并获得了大量子弹和手榴弹,为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下午16时左右,红一师击破了海子山的守敌后,在沈村附近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聚奎师长率领,向龙八铺的敌第四旅旅部发起攻击。敌旅长袁国瑞见无法抵挡,率杨团残部向盐水溪和化林坪方向撤退。
勇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在沙坝的天主教堂召开了干部会,决定在二营二连挑选二十二名英雄(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刘金山),组成夺桥突击队。突击队都配备短枪、手榴弹、马刀,由连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负责。二营三连由连长王友才率领担任第二梯队,紧跟在突击队之后铺桥板,以便后续部队冲过去。红四团还在桥头配备了强大火力,堆放好实木板,一切准备停当。下午16时左右,黄开湘、杨成武在桥头指挥,全团的司号员集中在桥头附近吹起了冲锋号,顿时,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呐喊声震天动地,打响了夺桥激战。廖大珠、王海云带领李友林、刘梓华、刘金山等,一手扶泸定桥栏,一手持枪,踏着铁索在前冲。二十二名英雄刚到对岸桥头,敌人放火把桥头的亭子点燃,顿时火光冲天。中国工农红军奋不顾身地冲去,不顾衣服、帽子着火,一直冲进城和敌人展开了巷战。敌人集中力量反扑过来,红军极力抵抗,子弹打完了,形势万分紧急。正在这严重关头,王有才带着第二梯队三连冲进来了,接着杨成武和黄开湘带着后援部队也迅速过桥进了城,经过一场激战,终于将守城敌军彻底打垮。
夺桥战斗开始时,敌团长李全山曾向驻龙八铺的旅长袁国瑞求援,而此刻的第四旅旅部正遭受东岸红一师的攻击,李求援无果,守桥决心动摇。为免遭全歼,李全山决定由周桂三营的饶杰连为后卫,自己率残部经四湾、五里沟翻马鞍山市向天全逃窜。这时中国工农红军以一小部继续追击敌人,其余都在泸定县城内宿营。在这次飞夺强渡大渡河中,红军伤亡三人。而敌人饶杰一个连,却只剩下十多人活着逃命。与此同时,红军右纵队占领了龙八铺以后,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向泸定桥开来。右纵队到泸定桥时已是深夜时分。刘、聂由杨成武陪同,持马灯观看了这座从此闻名于世的铁索桥。1935年5月30日凌晨,红军占领盐水溪,另一路沿大渡河东岸继续向泸定桥前进,并于当晚22时抵达泸定桥。
战役结果
1935年6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左路部队全部从泸定桥上渡过了大渡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取得大渡河战役的重大胜利,蒋介石要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太平军的阴谋破产了。毛泽东对此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战役损失
飞夺泸定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互有伤亡,李全山团伤亡约50人。1935年5月24日,红军先遣队袭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时,歼敌2个连,1935年5月29日,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红军伤亡三人。而敌人饶杰一个连,却只剩下十多人活着逃命,中国工农红军后续部队在渡河攻克泸定城,歼灭守敌一个团。5月31日,“红四团”二营六连140名战士,奉命攻占飞越岭,伤亡30人;当天下午,“红四团”六连战士乘胜追击,夺取雅康大道上重镇坭头,牺牲12人。
原因分析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之所以飞夺泸定县桥并获得胜利,是因为党的民族政策伟大胜利的结果,同时也是红军准确判断出蒋介石的战略企图,并以超强的行军速度、战斗力,调动和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大渡河沿岸的兵力部署,致使红军抵达泸定时国民党军守军力量空虚。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工农红军没有退路,夺占泸定桥是唯一选项。面对困难,红军战士勇往直前,22位勇士组织成突击梯队,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其他部队跟在后面,边冲锋边铺木板。突击队员刚冲到东桥头,敌人就放起火来,东桥头顿时被熊熊大火包围。红军勇士奋不顾身冲进大火,穿过滚滚浓烟,展开生死搏斗,敌人最终丢桥溃逃。
战役影响
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红4团急行军240里,创下了一昼夜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纪录;强渡大渡河的17名勇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地77名船工“人歇船不歇”连续摆渡7天7夜,为夺取泸定桥赢得宝贵的时间;飞夺泸定桥的22名突击队员面对弹雨,勇往直前夺取了大桥,打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的通道,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神炮手”赵章成在17名勇士前进受阻的情况下,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4发4中,压制了敌人火力。经此一战,蒋介石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中国工农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彻底破灭,红军击破国民党军队的南追北堵,成功打开前进通路,为红一、四方面军的成功会师打下坚实基础。
泸定桥是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突破了人类生理、心理、体力、精神的极限,属于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红军胜利通过泸定桥后,借用当地群众的门板归还并上好。损坏、遗失的,用银元赔偿。有群众不在家的,就把银元放在水瓢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情怀和不贪占群众财物的作风,让中国工农红军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和宝贵的民心。
重要争议
“飞夺泸定桥”是否虚构
关于“飞夺泸定桥”战役的真实性存在争议。英籍作家张戎曾宣称,泸定桥并没有实际战斗,红军到达时桥上没有国民党军队,她还引用了当地一位93岁老人的说法,说红军过桥时“没有打”。另外,两位英国人李爱德、马普安在重走长征路后写的《两个人的长征》一书中(2005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引用他们采访当地一位86岁的目击者李国秀的话,表示红军强迫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几个老百姓被国民党击中掉进河里。针对李爱德等所谓“中国工农红军逼老百姓带路”的说法,后来有人向李国秀老人查证此事,她断然否认曾讲过这样的话。此外,台湾“国史馆”藏有西康军阀刘文辉发给蒋介石的电报,提到“泸定桥李团与沿河之匪奋战”,与红军战斗时间一致,反驳了张戎的论点。邓小平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会面时间误差也影响了张戎引用的准确性。综合史料来看,“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历史真实性被认为是清晰的,红军在敌军围堵下,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夺桥靠的是与川军的“默契”
关于“飞夺泸定桥”战役的争议主要涉及中国工农红军是否与川军达成了“默契”以避免桥被炸毁。历史资料显示,红军行至四川时与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部队作战。根据《中国军事科学》编辑于兴卫的考证,刘文辉虽然接到蒋介石炸桥的命令,但未执行炸桥命令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炸桥会引起民愤且难以修复。他选择了替代方案:如无法守住就用煤油焚毁桥梁。参与战役的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描述了战斗情景,提到红军战士在冲过桥时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铁索因燃烧变得炙热。这些记录表明,泸定桥战役的真实情况与达成“默契”并未相关。
“飞夺泸定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飞夺泸定桥”战役的争议之一是是否从战术上能够完成这一任务。质疑者认为,红军在极短时间内完成120公里的行军任务难度极大。然而,历史记录显示,红4团在28日清晨到29日清晨间的快速行军是有可能的,红军曾在长征中创造过类似的战绩。此外,红军战士在铁索桥上用驳壳枪射击和投掷手榴弹的能力也是基于其长期的山地作战经验。夺取泸定桥战斗并不仅依靠桥上的22名勇士,还包括岸边红4团的火力掩护,这种战法在其他战役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王茂全将军的回忆也证明了在桥上进行火力掩护的实际情况。西岸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动加剧了敌军的压力,促使敌人抵抗瓦解,表明红军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运用战术的能力。因此,虽然部分勇士的具体姓名未能确认,但“飞夺泸定桥”战役的军事行动仍被认为是符合战术现实的。
“飞夺泸定桥”勇士名单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的人数和名单存在着不确定性。当时孙继先与杨得志商量后,决定集中在二连挑选队员。开始选了十六个人。参军不久才十六七岁的二连通信员陈万清,哭着争着要去,把刘伯承、聂荣臻等都感动了。孙继先决定加上陈万清,一共十七个人。有的文章曾说是十八勇士,是不对的。但是,十七勇士的名字在各种记载中却多有差错。例如,当时《战士》报上刊载的十七勇士名单中,把二连连长写成熊上林,还有的书中写成熊长林。据杨得志、孙继先等同志说,应该是熊尚林。这说明,就是原始记载也可能有差错。还有几个勇士也有不同的写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总政治部百科编辑室经过核查,最后认定的十七勇士名单是: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有22根花岗石石柱,代表22名夺桥勇士,但只有5根石柱上刻有勇士姓名,包括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其余17名勇士的姓名仍未确定。泸定县委宣传部表示,负责收集勇士资料的王永模因突发脑出血未能完成资料交接,留下的线索主要来源于他的日记。在1975年,王永模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发现刘梓华的档案,证实他为勇士之一。王永模在日记中发现刘梓华的登记表上写有“十八勇士”,并通过向战斗时的将军杨成武求证,得知战斗中有4名战士牺牲,幸存的18名官兵获得“飞夺泸定桥勇士”荣誉。王永模还拜访了罗华生将军,确认了4名勇士的身份,并通过进一步调查收集到其他7名可能参与者的姓名和部分资料,但这些勇士的身份仍需最终确认,因此他们的名字尚未刻在石柱上。
战役评价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不仅在于“能飞”的铁脚板功夫,还在于“敢夺”的不怕死精神。“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种精神,可壮军心,可震敌胆,可吞山河。(解放军报评)
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新华网评)
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还是飞夺泸定桥。(开国上将杨成武评)
飞夺泸定桥充分彰显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粉碎了蒋介石借助大渡河天险消灭红军的美梦,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和取得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长马卫防评)
相关纪念
相关影视
相关动画
相关戏曲
相关诗篇
相关文章
纪念景点
泸定桥景区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泸定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
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中国甘孜县泸定县城北街口,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49平方米。于1980年建成,2004年改建。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为地下一层、地面局部三层结构,主展厅分布在一、二楼。展区共分5个单元,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重点,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馆内共计收藏、展示各类历史文物、图片、资料等400余件。1993年,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被评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5年,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纪念碑
1984年,泸定人民开始筹建纪念碑。1985年3月,邓小平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题写碑名,聂荣臻元帅撰写碑文。纪念碑有主题碑、底座铜像、碑基平台及地下室三个部分。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现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远观主碑,如凌空发射的机关枪,象征着“枪杆子里出政权”。近看碑体,凹凸有致,是环环紧扣铁锁链。碑内分八层,每层均装饰了藏汉团结、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大幅壁画。纪念碑构思奇巧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融为一体,荣获了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石石柱,分别代表着22名夺桥勇士。但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他们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其中2根石柱的顶端塑有头像。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2015年5月29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举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80周年暨川藏公路开工建设65周年活动,与此同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截至2015年5月,甘孜州泸定县正在进一步优化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馆藏资源,充实展陈史料,同时布局旅游全域化、城乡一体化、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泸定城市规划展览,与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一体构成既独立又相互依托映衬的三个纪念馆。
参考资料
泸定桥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2022-12-29
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4
【学党史 · 我打卡】“飞夺泸定桥”事件的起因、经过是怎样的?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澎湃新闻.2024-09-02
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略考量及胜利原因.甘孜日报.2024-08-24
百年瞬间丨红军飞夺泸定桥.共产党员网.2024-08-24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吗?.凤凰网.2024-08-24
大渡河战役: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4-09-02
红军夺泸定神威泣鬼神.人民网.2024-09-02
原川军将领回忆飞夺泸定桥之战.人民网.2024-09-02
解读长征(28):毛泽东如何赞扬红军飞夺泸定桥壮举?.解读长征(28):毛泽东如何赞扬红军飞夺泸定桥壮举?.2024-08-24
飞夺泸定桥,22勇士仅伤亡3人,世界军事奇迹!|国民党军.新浪财经.2024-09-02
一家三代守护无名红军墓86年 研究者推测:或有飞夺泸定桥红军.四川频道.2024-09-02
飞夺泸定桥战斗是“真刀真枪”的拼搏.人民网.2024-08-24
李后强:论飞夺泸定桥的意志燃烧及现实光照.百家号.2024-09-02
“飞夺泸定桥”纯属虚构?央媒逐条还原历史、反驳质疑.澎湃新闻.2024-08-25
原川军将领回忆飞夺泸定桥之战.人民政协报.2024-08-25
“飞夺泸定桥”纯属虚构?央媒逐条还原历史反驳质疑.凤凰网.2024-08-24
揭秘红军"飞夺泸定桥":并非全靠爬锁链过河.央视网军事.2024-09-02
夺桥勇士,你们是谁.中国军网.2024-08-24
随时准备“飞夺泸定桥”.凤凰网.2024-08-24
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人民网.2024-08-24
《万水千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4
[长征]第四集 飞夺泸定桥:战史奇观 绝处逢生 .CCTV.2024-09-02
勇士连(2022).豆瓣电影.2024-09-02
[动画大放映]《寻找英雄 小淘气长征记》 第12集 飞夺泸定桥.央视网.2024-08-24
飞夺泸定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4
《飞夺泸定桥》精彩绝伦 一部回忆录让该事件受质疑.凤凰网.2024-08-2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8-25
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 中国在线.2024-08-25
泸定桥畔,红色小城的绿色密码.chinadaily.2024-08-25
70年70记㉘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竣工 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8-25
四川泸定飞夺泸定桥等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凤凰网.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