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斑黑石鵖

白斑黑石鵖

白斑黑石(学名:Saxicola caprata)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是一种体小的黑白色鵖。分布于亚洲、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中国南疆诸邻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主要栖于开阔沟谷地带,常停息于田边灌木丛、矮树、小树等的梢端部或电线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吕宋。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雄鸟全身除尾上覆羽、尾下覆羽、翅上小覆羽、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为白色外,几全为黑色,翅上小覆羽和内侧覆羽的白色在翅近背部形成了极为醒目的白色翅斑,有的腹和腰亦为白色。秋季换上的新羽背和胸多具棕褐或褐色羽缘。

雌鸟额、头顶、后颈、背、肩等上体暗褐色,羽缘淡棕色,眼先、耳羽、头侧和颈侧浅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黑褐色,飞羽暗褐色,外具窄的浅棕色羽缘。颏、喉浅褐或灰褐色,胸棕褐色或暗锈棕色,腹和两胁沾更多锈色或棕色,有时胸、上腹和两胁不同程度的具有暗色纵纹,腹中部至尾下覆羽棕白色。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各羽多具有较宽的灰色羽缘,因而使整个羽毛显得较灰。

雄性幼鸟和雌性成鸟相似,但上体较暗而沾黑,尾上覆羽红棕色,翅上有白斑,下体浅棕褐色具暗褐色斑纹。

虹膜褐色,嘴、脚雄鸟黑色,雌鸟黑褐色。

分布范围

存在(居住地):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塔吉克斯坦

存在(通道):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游荡(非繁殖地):沙特阿拉伯

游荡(通道):阿曼

游荡:不丹文莱以色列日本

存在和起源不确定(非繁殖地):伊拉克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米易县攀枝花市盐边县云南省西部腾冲市盈江县保山市芒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沦源、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元谋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南部蒙自市,偶见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或许是逃逸的笼养鸟。

栖息环境

白斑黑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旷野等开阔地带,尤其是有稀疏灌木生长的草地、河谷、溪流等水域附近和农田地边灌木丛中较常见。也出入于林缘,果园和村寨附近疏林草坡等各类生境,但很少进入茂密的大森林和高山草甸。常栖停于开阔地区突出的岩石或比较高的灌木上,有时也停栖在矮树和电线上。

生活习性

习性:喜干燥开阔的多草原野。栖于突出地点如矮树丛顶、岩石、柱子或电线,振翅追捕小昆虫等猎物。雄鸟鸣唱或兴奋时尾上翘。一些种群是部分迁徙的,在印度的种群似乎也有季节性的迁徙,但迁徙模式尚不清楚。

叫声:告警声为似责骂的chuh声,鸣声为悦耳的细弱哨音chip-chepee-cheweechu。

白斑黑石鵖是以昆虫为食的,像其他一样,它们从突出的低处捕食。它们被发现以蛾和白蝇为食。已经注意到寄生在Acuaria属线虫寄生昆虫

白斑黑石鵖在石墙的洞穴或路堤的洞内筑巢,用草和动物毛衬垫巢穴。

亚种

文化意义

在尼尔吉利斯的托达人中,白斑黑石鵖是一个不祥的鸟类,其白色翅膀斑块的起源在一个关于挤奶祭司Piu.f的故事中有所描述。科塔斯人有一个起源故事来解释白斑黑石鵖的性别二型性,但他们认为“karyvaky”鸟是一个预示好兆头的鸟。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拉姆人认为这些鸟是信使。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