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背木莲
苍背木莲(学名:Manglietia glaucifolia)是木兰科木莲属下的一个种,为乔木,高约8米,芽和嫩枝无毛,小枝黄褐色,无毛。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雷山县、凯里市、榕江县)地区,生长于海拔1 580米的林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形态特征
苍背木莲的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9-1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被白粉,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侧脉和网脉不明显,侧脉每边10-15条;叶柄长1.5-2厘米;托叶与叶柄连生,托叶痕长约为叶柄的1/3-1/2。花梗长约4厘米,花白色;花被片9枚,外轮3片,长圆状倒卵形,长4-5厘米,内轮6片,肉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雄蕊多数,长1-1.5厘米,花药长8-10毫米,药隔厚,伸出成尖三角形。雌蕊群狭椭圆体形,长1.6-2厘米,心皮多数,每心皮有胚珠10枚。聚合果卵圆形,下垂,长4.5-5厘米;成熟心皮椭圆体形,长1.5-2厘米,背面具乳头状突起,顶端具短喙;果柄长4-6厘米;种子心形,长约7毫米,宽约5毫米。去种皮的种子具凸起纵沟纹。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长环境
苍背木莲生长于海拔1 580米的林中。
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苍背木莲一年生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呈现“慢—快—慢”的 “S”型生长节律,苗高与地径生长不同步,苗高的速生期比地径的速生期晚18天开始,晚5天结束。苍背木莲实生苗第2年生长量缓慢,第3年后生长量明显提高。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苍背木莲进入约60天的速生期,苗高、地径快速生长,期间苗高生长占全年生长量的70%,地径生长占全年生长量的35-43%,生长后期地径还有1个生长小高峰。
种植
种子采用湿沙贮藏法储藏。去除假种皮后,将河沙与种子按3:1的比例分层摊放,储藏过程中注意保湿、通风。需要播种时,将储藏的种子取出,筛去河沙,去除霉变种子,用浓度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后捞出,冲洗干净,播种到苗床上,播种幅度为15厘米,深度1.0厘米,播种完成后用粉碎的腐熟树皮覆盖,厚度1.0厘米。待苍背木莲的种子出苗整齐后,将全部出土幼苗从大棚苗床移植到室外容器网袋内,容器基质为腐殖土。苍背木莲一年生幼苗生命力脆弱,不适于移植到苗圃,需继续留在苗床培育2年,才能移植到苗圃。
近种区别
苍背木莲与桂南木莲(学名:Manglietia conifera Dandy)近缘,但苍背木莲的芽、嫩枝无毛,叶下面无毛,苍白色,被白粉,可以区别。
主要价值
苍背木莲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植株终年常绿,花朵洁白,造型可爱,果实红润,可作引鸟植物,具有较高的园林绿化开发前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极危(CR)。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极危(CR)。
濒危原因
苍背木莲天然分布区域狭窄。野外生长植株处于乔木层下层,受到一定压制,影响开花结果;分布零散,多为自花授粉,结果较少,果实较小,种子败育率较高,发芽率较低,导致其野外很难出现幼苗,实现自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