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
陶俑,是用陶土烧制成的人物或者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陶塑作品,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陶俑是古代用作陪葬的冥器,是古代丧葬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类,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同时它也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陶俑种类除兵马俑、侍者俑、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考古发掘所见较早的陶俑是1937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晚期王室墓葬中出土的三个带手枷的陶制人物俑。
简介
所谓俑,《礼记•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小仁。”郑玄解释其中“俑”字说:“俑,劳作俑也,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这说明“俑”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具有人物形象的雕塑,以后“俑”的含义外延不断扩大,逐渐将动物的形象也包括在内,形成了“俑”的概念。
特征与鉴别
商周时期的陶俑给人以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简洁生动,秦朝已经达到了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作。及至五代十国,陶俑之风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在丧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骤减,至清代遂告绝迹。
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制假者已将目光转向陶俑,他们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陶俑,埋于地下,使其生有土锈,或用白芨(中药)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数十次,与真陶俑难以分辨。鉴别真伪,主要观察土锈,古代陶俑必有土锈,且与原物凝结一体,难以刮掉。作伪陶俑则轻易可去除。
发展历史
新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陶俑的产生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泥塑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作装饰,当时的陶塑人像并不是古代文献中所诠释的俑,而是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宗教观念有关。
殷商时期
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俑”,自此,陶制的俑开始成为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主体。截至2009年,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的陶俑,是1937年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晚期王室墓葬中出土的三个带手枷的陶制人物俑,俑的尺寸不大,头发盘起,男俑双手被枷于背后,女俑双手被枷于胸前,面部表情忧郁,据推测其身份应该是奴隶或是战俘。这三件陶俑用于随葬其作用应与人殉是相同的。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的陶俑基本上全部出土于中国北方。考古发掘中时代最早的陶俑,当属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3省春秋战国墓葬所出土者,一般形体较小,仅高4-10厘米。山东省临淄郎家庄1号墓,在墓内主室周围有17座陪葬坑,在陪葬坑的死者随葬有成组的小型陶俑,但该墓主室的填土中还埋有人殉。这种人殉和陶俑同出一墓的现象,说明当时还处于开始用俑的初期。该墓的年代约为春秋战国之际,出土的陶俑制作粗糙,火候很低,所以出土时多已残损。它们的形体很小,高仅10厘米左右,只具有大概的轮廓,缺乏细部刻画。为了模拟真人,曾在俑头上用墨勾画眼眉,衣服上施彩绘,尚能分辨出男性披甲武士和女性婢仆伎乐等形象。
时间稍晚的作品,还有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的陶俑。它们的形体更小些,身高仅5厘米左右。例如在14号墓发现有18件小陶俑,男女具备,造型极其简单,仅有轮廓。身体上制作时留下刀削痕,全身涂朱。它们也可能是奴婢形象,其中一人还背负着一个小孩,是一件特殊的作品。河南省辉县琉璃阁140号墓有战国晚期陶俑两个,系捏制而成,面部丰满,涂朱色,冠涂黑色。这些陶俑虽然制作粗糙,烧制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原地区早期陶俑的珍贵实物,对于雕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汉代
汉代是中国古代陶俑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一方面国家的强大,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为陶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的盛行,则极大地推动了陶俑的制作和使用。从考古资料看,汉代陶俑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男女侍俑外,还有武士俑、骑马俑、文官俑、武官俑、歌舞伎乐俑、百戏俑等,此外陶畜禽俑在汉代大量出现,如马、牛、羊、猪、犬、鸡、鸭、鹅、鸟等,总之,后世所见各种陶俑在这一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出现。
西汉
西汉前期陶俑的制作明显地继承了秦朝注重细节刻画、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陶兵马俑群,1991年咸阳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大量陶俑,是汉代前期陶俑的代表。杨家湾汉墓是刘知远长陵的陪葬墓,是所发现的西汉时期研究价值极高的兵马俑群,出土的彩绘陶俑有骑兵俑、步兵俑等,具有规格整齐划一、工艺精良、塑造精美的特点。汉景帝阳陵陪葬坑出土的陶俑则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生活尚简朴实的浓郁风气。这两批陶俑都明显表现出了官府作坊陶俑制作的特征。
西汉中后期,陶俑的制作完全摆脱了官府手工作坊陶俑风格的束缚,陶俑艺术呈现出一种新风貌。如陶俑的取材更加广泛,反映追求享乐的各种陶塑以及表示地主阶级占有财富的奴婢和家畜形象等在汉墓中普遍发现。人物的塑造注重内在神韵的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总体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注重追求简洁明快的动态美。
东汉
东汉陶俑艺术在继承西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又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寓巧于拙的简朴豪放的艺术风格。东汉陶俑形象的塑造,不刻意追求形体比例的准确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通过大轮廓剪影式的雕塑形式来表现塑造对象的内在神韵。此外,东汉陶俑题材也更加广泛,各种乐舞俑、杂技俑、百戏俑大量出现。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战争频繁的纷乱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和汉族人民的南下,促使了中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表现在陕西省地区陶俑雕塑艺术上就是南北方特色兼有的独特时代风格。
这—时期最为重要变化是新的随葬礼仪制度的确立,陶俑的造型和俑群的构成都有了新的模式,并且逐渐成为制度。这种新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极大,以后历代随葬陶俑的种类和内容大都基本沿袭这种丧葬制度而没有太多的变化,偶有变化也多随朝代更替在随葬陶俑的组合上有一些增减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新的埋葬制度中随葬陶俑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镇墓俑,包括武士俑、天王俑、镇墓兽和十二生肖俑;第二类是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俑,包括文官俑、武官俑、男女骑马俑、乐俑以及随行载物的马、骆驼、驴等;第三类是家内侍仆俑,包括男女侍俑、伎乐歌舞俑;第四类是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有猪、狗、鸡等。
从中国范围来看陕西省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不是很多,较重要的是1953年西安南郊草场坡1号墓的发现,此墓出土陶俑达120余件,随葬陶俑内容与种类与新模式极为吻合,特别是甲骑具装俑的出土更显重要,它是考古发现的同类俑中时代较早的。所谓“甲骑具装”,即人和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兵。此类武士俑的出土,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骑兵装备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的历史大背景。1982年陕西安康市长岭南朝墓出土的一批陶俑,则反映了当时庄园经济生活中普通百姓的风貌,与陕西关中的陶俑在造型风格上迥然不同。
唐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一时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一洗前朝文学的空洞无味,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将诗歌艺术推向顶峰,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等书坛领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体,使楷书成为后世宗仰的模范,吴道子当风衣带,张萱、周昉罗绮仕女,类雪似银的邢窑白瓷,“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以及“唐三彩”的出现,均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陶俑正是借鉴各种艺术成就的结果。
唐朝陶俑的大量出现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终于成就了唐俑的繁荣。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俑,承续隋唐传统而又有变化,对两宋陶俑在制作手法、题材内容有深刻影响,在陶俑发展史上处于承上启下过渡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俑,考古发现有:南京南郊牛首山南唐李璟墓陶俑、金牛区青龙乡后蜀孙汉韶墓陶俑、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陶俑、福州城郊莲花峰刘华墓陶俑、永春县墓陶俑、苏州市七子山吴越墓陶俑。
南唐李璟墓与闽国刘华墓皆为五代十国时期帝王、皇后墓,其出土陶俑,在数量、大小、制作技巧上,都代表了当时陶俑制造者的最高水平。其特征如下:
第一,五代十国时期陶俑,总体风格上基本沿袭唐俑余续。但由于时代变迁,文化氛围相异,二者之间仍有纤细不同。唐俑精神饱满,充满健康向上的青春活力,五代十国时期陶俑,纤小细弱,缺乏内在生命力。
第二,五代十国时期陶俑在具体塑造手法上,有独到之处。俑分捏塑与模制两种,但其五官、服饰都是用刀精细刻划而成,较模塑更加准确生动,特别是对衣服线条的刻划,质感较强。此一时期陶俑面相虽丰润圆满,有唐俑余韵,但神情渐趋严肃、呆板,侍立俑等五官僵直,缺少曲线变化。衣服中胡服日趋减少,但唐代妇女盛行的广袖大衣,抹胸,云肩,仍是时人喜欢的流行服饰。冠帽丰富多彩,远胜前朝,仅上述李璟、刘华之墓,冠帽便有道冠状帽、莲瓣状帽、方形小帽、头、风帽、胄形帽、“王冠”形帽、僧帽、角状帽、筒状帽等多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装扮。女俑发髻高耸,脑后多插簪饰物的小孔。男俑中的众多冠帽,以方形帽最多,它奠定了北宋以后陶俑以方形帽为主流之基础。
第三,陶俑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为李墓墓中的男女优伶舞蹈俑,头戴高冠,身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头部与身体比例虽不科学,但其面部表情生动、传神,反给人新颖独特之感。而这一题材本身,也反映出南唐艺术繁荣,歌舞升平之景象。
应用
古代用来陪葬的陶制塑像。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战国时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价值
主要体现在研究方面应为墓出的器物可以保真,而且陶俑大都是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情况,如陶俑的纹饰,雕刻的衣服样式,发髻样式,甚至体态特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古时没有照片,录像,陶俑就是反应历史的一种方式。艺术价值方面,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制陶水平等;历史研究价值方面,包括中共制陶史的发展情况,陶俑的装束反应但是人们的衣着,社会各阶层的历史面貌,还可以为研究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提供资料等等。
参考资料
《文物说说——认知系列》(十一):陶俑篇.陕历博美丽杏坛.2023-12-31
指尖上的国宝⑪ | 汉乐舞俑.河南省文物局.2024-01-02
古代陶俑概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23-12-31
春满中国·醉西安丨走进文博祭祖的世界,最古韵、最文化、最难忘…….网易.2024-01-02
每日一文物——陶俑.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