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于漪,女,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学历,中国首届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退役军人学院名誉院长。
1947年,18岁的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195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之后于1978年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1985年起,她先后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1997年7月,于漪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2010年2月,于漪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9年9月17日,于漪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事业,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于漪的主要著作有《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卓越教师第一课》《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37年,日本侵略者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于漪就读的江苏镇江薛家巷小学即将解散。她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江苏省镇江中学。1947年,18岁的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
执教生涯
1951年7月,22岁的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她先是按照校领导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她于1965年8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当时全国人民守在电视机前,争相观看,之后于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79年,于漪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胆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1984年,她发表《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一文,发出一连串时代追问:“怎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能有效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怎能与时代的要求合上节拍”。
1985年起先后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左右时,于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写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1997年7月,于漪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2010年2月,于漪获评为“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9年9月,于漪为“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并最终成为个人“最美奋斗者”。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主要成果
于漪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此外,她还参与制定《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改革
于漪成功推动“人文性”理念纳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并主导了上海市初级中学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
带教体系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漪构建了一个师徒带教的三级网络体系。该体系包括师傅对徒弟的个性化指导,教研组的集体培养并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及学校培养领导小组的统筹管理,其中校长室担任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确保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强调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听课的目的并非仅限于评分和评价,而是深入研讨,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指出具体的改进路径与方法。
教育思想
于漪在1990年提出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三个制高点”思想,她强调在办教育时必须确立明确的战略方向。首先,教育应当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其次,教育应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最后,教育还需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于漪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她认为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每个人的生命体内部都蕴藏着全面发展的潜能,而教育的核心任务便是将这些潜能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成果。她强调,德性与智性是构成生命之精髓的要素,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当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于漪在广泛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
为实现“教文育人”的核心理念,于漪提出了三个基础要素。首先,她强调“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需对培养对象有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其次,她指出教育者应具备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具备“以天下为己任”和“以教育为己任”的强烈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后,她强调了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主要著作
于漪已出版的著作有《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卓越教师第一课》《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TOP10中第一本,已印刷11次)《走进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6册)《“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12册)《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全集》(8卷21本)等。她还发表过《既教文,又教人》《锐意改革,开拓前进》《改革弊端,弘扬人文》等文章。截至2018年,于漪已发表文章531篇,编著专著37部,还有100余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021年3月,于漪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先后培养了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总计“带教”了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中涌现出了许多具备深厚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教学专家、教学能手。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伟,曾任上海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老干部局局长的卜健,以及上海市特级教师、时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的谭轶斌等,都是于漪的杰出学生代表。
个人生活
于漪生长于风雨如磐的年代。复旦大学里,曹孚、周予等教授严谨治学的品格和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她。于漪曾有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职称,她任校长时好几次将高级教师评定机会让给其他教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于漪刚刚退休,就有民办学校开出60万元年薪聘她作“特别顾问”,她婉言谢绝。
在那个经济条件普遍不宽裕的年代,于漪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对自己的孩子却一再省俭,她的儿子黄肃直到28岁结婚他都没穿过一双皮鞋。到了耄耋之年,于漪开始研究起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亲属关系
人物影响
人物纪录片
2022年10月15日,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教育电视台推出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先生》。该片将全景式再现“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世纪人生,通过影视文艺创作的形式向全社会介绍师者楷模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探索,致敬她的大爱无私、锐意改革。
于漪展示厅
2006年,杨浦区教育局与杨浦高级中学就联合建立了“于漪展示厅”,展示了于漪老师的成长历程、学术造诣、教育思想和教学成果。
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
为进一步弘扬和研究“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更好地凝练和应用于漪教育思想成果,培养和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9月5日上午,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杨浦高级中学隆重举行。
人民教育家于漪图书角
2024年6月28日,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图书馆共同策划、设立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图书角”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展期六个月。通过展示于漪相关的手稿、照片、著作、视频等,立体展现、传播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追求、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从教68年,从受业于师到授业于人,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新民周刊》评)
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于漪坚持了一生的习惯。她的心中装着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中国教育报》评)
从培育学生到培养老师,从改变课堂教学到凝练教育理论,于漪躬耕教坛、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光明日报》评)
深受大家喜爱的于漪老师,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她是我们杨浦区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榜样。(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评)
于漪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这决定了她不单单是一位语文教育家,还是一位从语文教育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于漪老师是中国最早的语文特级教师,是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但她从不以权威自居,时时不忘培养扶持青年教师,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作为“导师”,她用最博大的爱和最朴实的教诲,言传身教,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带出了一批中国知名的教学能手、德育名师。于漪老师不愧“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评)
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徘徊,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人民教育评)
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教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中国教师报评)
参考资料
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2024-06-30
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于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4-06-27
先生丨于漪: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光明网.2024-06-30
“人民教育家”于漪:一切为中华民族!.北京邮电大学新闻网.2024-06-30
于漪:一个心眼为学生,这是生命的价值.文明网联盟.2024-06-27
“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及事迹简介(1).百家号.2024-02-21
人民教育家——于漪.响水日报.2024-06-30
一家三代六人结缘教育,人民教育家于漪的家风故事.今日头条.2022-12-02
学院介绍.上海退役军人学院.2024-02-21
一位师者60年的坚守与追求.教育部网站.2024-06-30
【光明日报】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教育部网站.2024-06-30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简介.www.ypgz.edu.sh.cn.2024-07-11
“人民教育家”于漪——教文育人 德智融合.共产党员网.2024-02-21
“人民教育家”于漪: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新民周刊.2024-06-27
红色上海 延续百年荣光.人民网.2024-06-30
探寻百位教育名家12 | 人民教育家——于漪.福建师范大学.2024-07-15
教课就是生命在歌唱.教育部网站.2024-06-30
于漪:为孩子们点亮心中明灯.百家号.2024-06-30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 点亮精神明灯,照亮前进方向.教育部网站.2024-06-30
于漪: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教育家.2024-06-30
于漪.绥化学院.2024-06-30
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百家号.2024-06-30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教育部网站.2024-06-30
于漪:一个心眼为学生,这是生命的价值.文汇报.2024-06-30
纪录片《大先生》10月15日开播,再现“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世纪人生.今日头条.2022-12-02
代表建议修建“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两年后又有了新进展 .上观新闻.2024-06-30
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2024-06-30
以书为伴,上图特设“人民教育家于漪图书角”.百家号.2024-06-30
《2023中国品牌女性500强》榜单郑州发布 文艺类品牌女性占比近四成.新浪网.2023-04-11
于漪老师在第八届校长奖上的发言稿.杨浦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24-06-30
全名单|改革先锋称号、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齐鲁网新闻.2024-06-30
于漪:柔水长流,润物无声.百家号.2024-06-30
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于漪.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6-30
于漪:一个鲜活的教育家形象.澎湃新闻.2024-06-30
于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用六十年耕耘教育,用一辈子学做老师.微信公众平台.2024-06-30
课改20年特刊 | 于漪、李吉林、魏书生……他们,引领教育创新的方向!.微信公众平台.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