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维正

李维正

李维正,1929年5月生,江西萍乡上栗人,,中共党员,长平乡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创始人之一。

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宣传员、政治文化教员。1953年7月复员后在萍乡镇、张家坊、湘东区、麻山等地担任中心校校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回故里长平乡,先后任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教育组长。1991年,他发起创办了长平人民教育奖励促进会,20多年来(截止2013年),促进会发放52万元奖励资助金,资助2335人次,现拥有会员2000余人。

他个人多次让掉了调资的机会,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捐献到教育奖励促进会或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当人们问及他自己生活节俭,帮助他人却一掷千金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节俭自己,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成就事业,改变人生,我自己再苦点值得。”李维正先后获评萍乡市第一届十件新人新事、萍乡市“最美乡村共产党员”、“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坚守信念

李维正,出生于1929年5月,长期以来,李维正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宗旨,自始至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长平只要人们提起李维正的名字,大家都会用很简朴的语言称他是一个“少有的好人”,他对党忠诚不渝,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和蔼热情,对社会乐善助人。

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曾多次采访他都被他拒绝,他说,我没有什么贡献和建树,只是按照党员标准和做人的良知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张扬。2010年江西电视台记者采访遭到他谢绝后只得选在他吃晚饭乘其不备时有过简单的采访,并先后两次拍摄照片在江西省电视台红旗飘飘栏目播放。李维正在日常生活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想他人所想,帮他人所难。人们不会忘记他在领导岗位时,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把教师按比例调资机会谦让给那些单职工教师。他说,我们夫妇都有个工作,虽然有三个子女,但比起你们来,我还过得去。

由于一次又一次谦让,他在五十年代是教师工资的高薪族,后来却落伍成低薪族,以致在2008年他这个1985年省政府颁发的离休证书载明的行政十九级都只有1300余元工资。直到2011年,有的同志对他的工资有疑惑,要他去有关组织部门查对,但他说“我的生活过得下去,又是80岁的人了,还去查什么,”后来在一些同志向组织部反映之后,组织部门落实了离休证上载明的工资待遇。1985年,他年方56岁,组织上号召老同志退下来,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没有提出半点要求,服从组织安排提前离休,过早的离休使他丧失了多次的调资机会,直到现在,他仍是无怨无悔。

李维正勤奋的工作,高尚的道德,赢得了组织认同和群众的赞誉,他珍藏着自1984年以来尚不完整的30余本奖状和荣誉证书,这是他一生工作和思想道德的见证,1985年首评为萍乡市先进个人,1998年评为萍乡市第一届十件新人新事之一。

守望下代

李维正在教育战线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常见到农村贫困孩子因缺钱读不起书,偷偷辍学就心痛。1967年,在文化革命的浩劫中,他这个“小走资派”难逃厄运,摘去了领导帽子,被遣到了山区最边远的狮岭小学任教。贫穷的山区,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他自己掏钱给全班三分之一学生代交学费,一年下来,自己的工资所剩无几。后被遣在千方小学教书,有个孩子三年没有缴一分钱学费,他了解情况以后自己掏腰包给他补上;在长平中学任校长的时候,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他为学生买鞋子防寒避冷,有些边远山区的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因家庭距校远一时经济接济不上,他买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

1984年,李维正得知他的学生考上大学,当读到大三的时候经济发生困难,生活维艰,他立即寄去1000余元,并鼓励他坚持下去,这位学子学业有成后参加了工作当上了领导干部,后辞官下海,创办企业成为了企业家,他效仿李维正的品行和作为,先后拿出了五万余元资助十余名贫困学子,并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几十万元。五岁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明星村瞿刚寄居姑父家,生活虽有着落,但读书费用紧张,他邀集同仁,自小学起开始对他资助,当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省上栗中学后,他又为他寻求到时任副市长黄焕萍的援助,黄市长一次性拿出2400元资助金交给李维正分学年付给该生生活费用,李维正亲自到学校了解该生学习情况,支付生活费,瞿刚不负众望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李维正和李怡章同志又四处奔波,邀集爱心人士为他筹集了14000余元上学费用。黄焕萍副市长全家为他购置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四年后瞿刚学成在南昌电厂工作,他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托人给基金会捐款500元,成为爱心乐园的接力者。

大塘村曾思瑶和弟弟曾金禄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烧成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端贫困。李维正得知时已正在资助5个孩子,想到这一家庭,如果得不到社会关爱,这一对孩子就很难读好书,这个家庭将是社会的包袱,于是他找到孩子的爷爷说:“孩子们读书费用困难,我就给两名孩子每人每年200元读书生活费吧。”自此以后,李维正每年给他家送去400—800元,连续八年从未间断。这对姐弟都以优异的成绩就读于江西省上栗中学

同村李文渊同学,父亲患有严重精神病,母亲尿毒症(已故),李维正已连续三年每年资助他200—400元。2011年5月,省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李维正助学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记者,来访的两位记者当即表示为李维正资助的曾氏姐弟捐资四年约80000的读书费用。2011年平基村在上栗县读高三的彭华奇家庭经济困难,其父亲在墟场上碰到了李维正夫妇,说他的孩子成绩蛮好,在班上排在前几名,家里经济困难,实在难以读下去,打算辍学。李维正握着老彭的手说:“不能辍学,读书可改变人生,要想法子读下去。”当即与在场的老伴商量,每一年拿1000元支持他读下去。一周以后,李维正和他的妻子给老彭送去1000元。李维正资助学生确实不少(据他自己不准确的说法是60—80名),这也是他的隐私,个人从不外露。

在闲聊中,当人们问及他到底资助了多少学生时,他总是很谦虚地说:“资助过我不会去惦记,没有必要记有多少人,”此是他的真话,他常说我资助别人,帮助别人,从来都不计较,更不图对个人的回报,只希望他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如今,他资助的少年有的还在书海里奋力拼搏,就是为了不辜负他的辛勤付出和殷殷教导。有的已经学业有成并受他的影响走上了这条爱心奉献之路。

创办基金会

1985年李维正离休后,农村农民经济和生活水平是有提高,但还很不宽裕,当看到一些缺钱读书而辍学的学生时,他痛心疾首,他就想,要是有个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读书的部门该多好啊,1991年3月,李维正、李怡章等几位老教师组织发起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以捐款作为基金,用基金利息或衍生收入奖教奖学助学,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从此,李维正与同仁走上一条只讲奉献、没有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奖教奖学助学的爱心奉献之路,白天,他邀集同仁们徒步走村串户,征询宗旨,广纳良言,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至今基金会的档案中还保存着100余封他写给海内外爱心人士信件的底稿。

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这一义举,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海内外爱心人士的赞扬,远在深圳的离休干部,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的地级干部李日余,写来了11封信,并邮寄捐款六万余元。台胞龙宜群先生率先捐款2万元,并积极联络台胞捐款。长平籍在外人士纷纷来信赞誉并捐款,这便成就了星星之火,可燃燎原之势的当今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

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共举行了22次奖励资助大会,发放113800元奖励资助金,奖励资助2997人次(2013年)。基金会发展到资产总值400余万元,建有办公楼房、店铺。年固定收入30万余元,现拥有会员2600余人。

李维正个人为基金会捐款11000余元,他的爱人、儿女都为基金会捐款,全家累计捐款一万五千元,2012年他的爱人王培芬捐款1000元并说:“只要我在,我每年都要捐款500元。”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促进会)2013年8月经江西省民政厅批准升格为“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

”创办之初,没有工作人员,李维正一个又一个邀集;没有办公地点,他带上旧提包方便袋借助教育组一张办公桌;没有钱,自己掏钱买车票并向同仁们提出了三不,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馆发票和烟酒发票,不图个人回报。他与同仁率先到农村登门上户募集捐款,5元、10元集腋成裘。在顶烈日冒寒风下乡捐款路上他有过欣喜,有一次他到狮岭村一个农户家宣传捐款,久病卧床的龙中含老人在房中的病床上听到了宣传,当即把他们叫入房中说:“你们办的这个事很好,我没有钱,也要捐5块表示心意”,这使他感到欣慰,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他也有过屈辱,个别不了解的,只要一开口就说你们又打歪主意吧。有一户女主人捐款5元,男主人回来后还逼着女主人把钱讨回去。他没有气馁,还自责对同仁说这是我们宣传不够。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他们就募集捐款5万元,当年就敲锣打鼓为44名优秀学生教师发放奖助金。

1991年3月创立奖励基金会至1978年,李维正先后担任筹备组组长、筹委会主任、理事长,在这期间,他没有报过除车票以外的任何费用和领取分文报酬,1998年下半年,李维正同志年老体弱,辞去了理事长职务,担任名誉理事长,但他不该初衷,仍是四处奔波,发展良策他魂牵梦绕、朝思暮想,募集捐款他穿梭城乡、率先垂范、全家捐款。一些特殊困难的学生他还利用自己原来校长的身份,除基金会资助外,还寻求结对帮扶。他创办的教育奖励基金会如今已走过了22个年华,李维正从一缕青丝奔波到如今的白发苍苍,从60岁的花甲之年拼搏到如今的84岁高龄。

如今虽然体弱多病,但他奔波的足迹从未停止,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2008年10月,基金会召开理事会,他自告奋勇负责萍乡市城区的理事通知,由于身体劳累过度,他晕倒在萍乡街上,送完通知,人却进了医院。24个春去秋来,他始终如一,眷恋着这一无悔的“义工”职责。

勤俭助人

1953年7月,李维正复员回家一直担任中小学领导,在他工作生活中,他从未有过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他一直廉洁自律,从不顾及个人利益,他的三个孩子都是从教从医的普通员工,两个媳妇都没有工作,要说他从教30余年,桃李遍布,不少曾是他的学生有的担任了县级领导干部,他的一些同事有的还是高级干部,要将儿女儿媳安排一个工作或安置一个好一些的岗位只是举手之劳,可他从未萌发这样的念头。

如今,他的三个孩子都拥有了自己的工作,他俩仍然和年高92岁的哥哥住在大塘村李家屋场一栋旧式砖瓦结构老屋。三个老人年高共259岁,他的哥哥是一个烈士遗孤,终身未婚,早已是耳聋目昏行动不便,2012年患病,李维正夫妇为照顾他的生活,放弃了随儿女们进城生活,留守陋室精心照料,为他忙碌三餐,洗澡擦身,端屎端尿,为不增加国家负担,他没有将他送到敬老院供养。走进他的家,满目是“旧货烂货”,餐桌是祖辈留下的百余年老式方桌,卧室里是五十年代花板床,最具时髦的也就是一张70年代儿子结婚留下来的用红砖垫脚的高低床,一把菜刀用了36年,最值钱的算是一部儿子换下来的21寸彩电和一台在他八十岁大寿避开亲友“外逃生日”,一些学生见他生活寒酸,撬门而入为他装的空调(装后三年,仅用二次)。

不了解他的人走到他家一看,谁都会说,这是一户无可非议的“低保户”。这个85年就是行政19级的离休干部,工资涨了,他却是春冬两季 一天两餐粗茶饭,布衣旧衫常相伴。2012年他因病在儿子家,回家时,儿子陪伴他洗澡,只见他内衣破旧不堪,不禁对他说:“你们真不会过日子,老人内衣要好,贴身才保暖,你们却破衣贴身,老人要少吃多餐,你们却吃两餐”儿子对父亲的怜悯道破了李维正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高尚道德。

2007年他们村里修路资金缺乏,他到处奔波筹得了五万多元。他的牙齿脱落了多年,有领导建议他去配备义齿,可李维正走过了几家牙科医院,说是要花七八千元,李维正头摇得像似拨浪鼓说:“我这个岁数了就是可以报也没有这个必要了。”由于年龄增大,近两年他病情复发,需要住院治疗,可他从来都不住大医院,每次住院都是去价格便宜的县医院和安源区医院,人们劝到,你可以全部报销,住大医院条件好,可他却说:“住县医院花钱少,能为国家节约一分钱也好。”当人们问及他自己这样节俭生活,帮助他人却一掷千金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节俭自己,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成就事业,改变人生,我自己苦点值得。”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获得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奖。

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李维正“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人物评价

儿孙均已长大的他本应安享晚年,但他和老伴坚粗茶淡饭,布衣旧衫,连家人劝他换副义齿都不舍得。对自己“抠门”,帮助别人却一掷千金:他向促进会捐款11000余元,个人资助贫困学生20000余元。某村民家姐弟俩,父亲去世,母亲伤残,他二话不说资助对方每年生活费400元。一位高三学生成绩优异,因家庭困难,眼看辍学。他从牙缝里省下1000元,资助其高中毕业。……李维正资助的学生不胜枚举,无私的爱心正如山歌所唱“一滴露水一草,一片叶子一份荫”,滋润温暖了山区孩子的心!

参考资料

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揭晓-江西新闻网-中国江西网首页.江西新闻网.2021-12-20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_新华网.新华网.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