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破山塔

破山塔

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双桂堂,位于梁平金带街道境内,传承了我国佛教主流的禅宗曹溪正脉,由破山海明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创建,素称“蜀中丛林之首”。鼎盛时期,僧众500多人,如今门派弟子遍及川、黔、滇、鄂等近二十个省份及东南亚一带。

破山塔位于该堂中文殊菩萨殿后。清康熙五年(1666年),破山和尚圆寂后,云峤印水和尚继任方丈,并尊破山遗愿,采取土葬,建石塔1座,呈六角形,高2丈,直径1.2丈,共3层。正面刻“曹溪正宗第三十五代破山海明禅师之塔”,上刻“偶留”两个金色大字。乾隆五十年(1785年),自权真印方丈建5间护塔房,塔前建1亭,左右置石狮1对,亭内置香案、铜、香炉等以祀香火。塔后建石坊1座,中刻清代四川总督李国英所书“灯传无尽”的横额,两侧刻有《破山塔铭》和记序碑4块,及破山遗墨七绝2首。石坊背面刻有破山手书“衣钵流芳”、“万峰法派”,石坊刻石精湛,书法出自名家。塔的两旁有桂树2株,系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德玉方丈所植。

景区简介

破山海明以七十年的人生经历,跨越16、17两个世纪,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历程和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卓然独立,在明清之际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以梁平为中心,通过三十余年的弘法活动,使四川省直至整个中国西南地区的佛教“兴盛到历史的顶点”,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后活跃及其终结”的代表性人物。

破山的祖籍在重庆,生于大竹县。19岁出家后,往来于湖北、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地,遍访名师,广交文友,最后皈依于当时佛门最有实力的天童法派,成为密云和尚的得意弟子和临济的正宗传人。但他不屑于错综复杂的佛门争斗,毅然回归巴蜀。但此时的巴山蜀水天灾人福、兵乱不断,处于一种无序的非理性状态。破山传法布道,很快成为动乱年代人们寻求心灵寄托的偶像。

1644年,伴随改朝换代而来的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在全国拉开帷幕。斗争最为激烈,时间最为漫长,伤害最为惨重的又是四川省,而川东三峡地区则是这场民族斗争的终结点和落幕处。破山身逢其乱,以一个佛门高僧的胸怀,情系生民,关注现实,奔走四方。一次他应邀来到张献忠的府上,看见杀戮太甚,于是对张献忠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又何必滥杀无辜呢?”张献忠说:“我杀人就像你吃斋念佛一样,已成习惯。你若开戒吃酒肉,我就放下屠刀。”破山听后,端起酒就喝,拿起肉就吃,并说:“老僧为百万生灵,何惜大日如来一戒乎?”张献忠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好食言,便出令不许再误杀一人。由此,破山更受黎民百姓的拥戴,同时,他又用突破佛门戒律的方式,曲折地体现了佛门普度众生的宗旨。

1653年,破山海明在经过十年的流亡生活后,重新回到梁山。在反清将领姚玉麟的主要资助下,创建双桂禅院,道风大振。各路人马纷至沓来,接受破山的熏陶和锤炼,双桂堂成为禅学研究中心和佛法推广基地,门徒遍及西南诸省。破山成为“宰官拜其座下,将军奉其教律”、“上自朝廷,下及委巷,近而中夏,远而外国,罔不闻知”,被尊为“古佛出世”、“小释迦”等称号的大师。

伫立在破山塔前,凝望着石坊上的碑刻。这些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除此而外,当时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直到现代和当今的陈垣、郭沫若、南怀瑾启功李敖等等都对破山海明作有或多或少的评价和颂扬,以记其不朽的事迹。

参考资料

【梁平风物】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双桂堂.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