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
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后赐名良,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海国公吴祯之兄,明初名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其卓越贡献,吴良被任命为都督同知,并被册封为江阴侯,享受相应的荣誉与待遇。洪武五年(1372年),他作为征南将军邓愈的重要辅佐,参与了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征讨行动,成功平定了粤西一带的叛乱。
洪武十四年(1381年),吴良在青州市病逝。明朝廷追赠他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并赐“襄烈”的谥号;次年二月,特赐其葬于钟山之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良以其雄伟刚直的个性及与弟吴祯共同展现的勇略著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投奔朱元璋麾下,担任帐前先锋,并具备潜水侦察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吴良积极参与了朱元璋的军事扩张行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他随军夺取滁州市;次年春,又攻占和县(今安徽和县)。同年六月,他随朱元璋渡江,连续攻克采石(位于马鞍山市西南)、当涂县、太平(今安徽当涂)、溧水区、溧阳市等地。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吴良随朱元璋攻占集庆之战(今江苏南京),屡建战功,并随徐达攻克镇江市、常州,负责守卫丹阳市。
镇守江阴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吴良成功夺取秦望山并攻克江阴,随后被朱元璋任命为指挥使,负责镇守该地。江阴地理位置重要,背靠长江,是南北交通的要冲。面对吴王张士诚的多次进攻企图,吴良严格遵循朱元璋的指示,加强防御,确保境内安定,并因此获得枢密院判官的晋升。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东吴军大举进犯江阴,吴良巧妙布局,与弟吴祯及元帅王子明配合,成功击退敌军。此后,他又在无锡歼灭孙吴援军,有效保障了朱元璋后方的安全。
累功封侯
随着军事行动的深入,吴良的功勋日益显著。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至二十六年(1366年),他在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的协同下,参与了对张士诚势力的打击,并在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时,配合夹击敌军,俘敌二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后,对吴良进行了加封,授予昭勇大将军、苏州市卫指挥使等职,后改镇苏州。在苏州期间,他致力于修缮武器装备,加强军民关系,进一步获得都督佥事的职位,并改镇全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吴良升任都督同知,并被封为江阴侯,享有二千五百石的食禄及铁券的荣誉。
征讨蛮族
洪武四年(1371年)起,吴良奉命参与对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今湖南省境内)、绥宁县(今湖南境内)等地蛮族的征讨行动。洪武五年(1372年),他又作为征南将军邓愈的副将,与平章李伯升共同出兵靖州,成功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的蛮族叛乱。吴良的征战不仅稳定了边疆局势,还促进了当地民族的归附与融合。
病逝青州
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吴良与朱榑朱榑的姻亲关系,他被派往青州督建王府。然而,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吴良在青州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朱元璋对此深表哀悼,辍朝三日以示纪念,并追赠其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赐谥襄烈。次年二月,吴良被安葬于钟山之阴。
家族成员
父亲:吴似龙,赠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国,追封渤海侯。
母亲:叶氏,追封渤海侯夫人。
弟:吴桢,封靖海侯,追封海国公。
妻子:氏,封江阴侯夫人。
长子:吴高,曾任神策卫试指挥使,袭爵江阴侯,后被废为庶人。
次子:吴寿安。
女儿:吴氏,嫁齐王朱榑,封齐王妃。
人物轶事
吴良以节俭为美德,对名利、女色、财富及权势均持淡泊态度。在镇守江阴长达十年的期间,他以身作则,常于城楼之上就寝,以刀戈为枕,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并以此为标准严格训练军队。在政务之余,吴良积极促进文化教育,频繁邀请儒士学者设宴讲经论史,同时倡导并资助学校建设,致力于提升地方文化水平。此外,他还推行屯田政策,有效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使得当地民众生活得以安定。
朱元璋对吴良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稳固了东线防御,使自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专注于其他战事,其贡献之大,非物质奖赏所能衡量,故言“车马珠玉皆不足以酬其勋”。为表彰吴良的卓越贡献,朱元璋特命学士宋濂作诗以颂其德。
陵寝墓地
明功臣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北麓及城南。其中,吴良墓在钟山北麓板仓街南京电影机械厂内,存有墓碑及墓前石像生石虎、石马、石翁仲等。
人物评价
“吴良,今之吴起也!”(朱元璋 评)
“古今豪杰之士,际风云之会,攀龙附凤,竭忠勤、树勋烈以名世者多矣。未有如公兄弟,同遇圣朝,同立大勋,同髙爵,辉映赫奕若斯之盛者也。”(吴伯宗 评)
“吴良守江阴,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张廷玉 评)
参考资料
江阴侯吴良神道碑(吴伯宗).虚阁网.2024-08-13
明史:吴良传.国学导航.2014-05-09
小区里的 “违章建筑”:明代吴良吴桢墓造像.搜狐网.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