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硎先生
瞿硎先生,姓名、籍贯皆不详,东晋隐士。
人物生平
瞿硎先生者,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东晋太和(366年―371年)末年,一直居住在宣城郡边界上的文脊山中,山中有瞿硎,于是就用瞿硎来作为自己的名字。大司马桓温曾经去拜访他。到达以后,看见瞿硎先生披着粗陋的裘衣坐在石室里,脸上没有违逆的神色,桓温和他的数十个僚佐都无法猜透他,于是命令伏滔给他写铭赞。瞿硎先生最终死在山中。
史书记载
《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
传说故事
相传,第一个开发宁国山门洞(别称灵岩洞)的是东晋太和年(366—371)的瞿硎。他生前隐居灵岩紫云洞,在此修炼、读书,牧羊训鹿,死后葬此,后人更名为“瞿硎石室”。至今流传大司马桓温三顾石室,而瞿硎不出山的故事。
传说,东晋大司马桓温有野心,想做皇帝,便四下寻访高士,为其所用。瞿硎为东晋名士,在灵岩洞过着隐士的生活。古时此地山名为梅清。山中产磨刀石,名为硎。因此以瞿硎为名也。大司马得知先生隐于灵岩洞,便带人前来访问。见先生坐于石室,抚琴而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还。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是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汉代古诗)歌毕,大司马拜访先生,请先生出山,为其幕僚,并许以荣华富贵。先生对大司马的“司马昭之心”早已有所耳闻,直接严词拒绝了,并说:“贫者,士之常也,吾已习惯矣。吾不会为贪图富贵而做世人唾弃之事。”
过了一段时间,大司马第二次又来请先生,并说道:“君居此高山寒洞,有何乐哉?”
先生说:“吾乐多也,闲暇之余,吟诗、抚琴,与鹿羊为伴,嬉戏其间,其一乐也。邻里无欺,诚意相处,无奸诘之事,心之坦然,情之愉悦,其二乐也。与逝去的征士相比,吾年八十有六矣,吾今即去,心已足矣,其三乐也。司马无须执意相邀,吾意绝也。”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司马再次来到灵岩紫云洞,见到先生披鹿裘,坐于石室,面无神色,众皆莫测。近观之,先生已卒矣。大司马遣僚属将先生葬于紫云洞旁,并立碑,书:“瞿硎先生墓。”
古时山门洞内右侧建有瞿硎祠,以祭祀瞿硎先生。左侧有一古树,名瞿树,乃瞿硎亲手所植,清汪作霖《建瞿硎祠记》中云: “迄今蔚然,其枝为桃、为柜、为连,花各从其时。霜既降,通树皆实如椒,本如槿。人无识者,群呼:瞿树,又从先生名树也。”顾,名六,西冷人,太学。写有《瞿仙老树歌》:“员丘丹灶易禅,瞿仙已作千年别。只有老树不知名,至今独守寺门碣。……隐仙尚有瞿硎名,此树得仙名亦灭。不听南山与北山,伐木丁丁声不绝。……”
参考资料
宁国古代人物-瞿硎先生在宁国 - 政协宁国市委员会.政协宁国市委员会.2022-02-17
《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国学导航.20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