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贝利亚事件

贝利亚事件

贝利亚事件是1953年发生在苏联的有争议的历史政治事件。

拉夫连季·贝利亚是苏联政治家、秘密警察首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实际上的二号人物。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政治上形成了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三驾马车的局面。表面上是集体领导,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觊觎最高领导权。贝利亚表现得尤为活跃,推出了一系列内外政策的修正建议和提案。但贝利亚这些活动以及其安全部门的背景让赫鲁晓夫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其他成员感到了对自己政治生命和生存的现实威胁,于是旨在清除贝利亚的带有“宫廷政变”性质的密谋开始了。

根据苏联官方说法,1953年6月26日,赫鲁晓夫等人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逮捕了拉夫连季·贝利亚。7月2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批判贝利亚。7月10日,《真理报》公开报道了贝利亚事件。1953年12月24日,贝利亚等6人被秘密枪决,其罪名是反党、反国家罪行。

贝利亚事件是一场由赫鲁晓夫策动的有预谋的政变。为除去贝利亚,赫鲁晓夫在领导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动用了军队力量,甚至出动了坦克,搞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后来实施的改革,与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并无原则区别,说明这一事件不是由于政策路线的分歧,而是一场争权斗争,它为赫鲁晓夫飞黄腾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拉夫连季·贝利亚事件后,各出版机关和图书馆奉命销毁了介绍贝利亚的所有资料。从此,贝利亚便被人为地塑造成一个欺骗了党和国家的历史罪人。不过,“贝利亚事件”很难给予平反,因为确切地说,它不是司法问题,而是政治问题。1999年10月和2000年5月,俄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曾两次驳回贝利亚亲属要求给贝利亚平反的上诉。

事件背景

国际形势

1946年,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次年,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世界进入冷战时期。苏联面临外部军事威胁和间谍渗透的压力,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拉夫连季·贝利亚领导的国家安全部门在情报收集、反间谍等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

1953年夏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局势恶化,东德的居民大批逃往西德。德国统一社会党采取了提高劳动定额的措施,柏林和其他城市发生群众性的抗议示威,发生动乱。

苏联国内形势

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逝世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也没有明确指明由谁来接管国家管理权。因此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政治上形成了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三驾马车的局面。表面上是集体领导,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觊觎最高领导权,只是着手的途径各有不同。由于争夺改革主导者地位的权力冲突占据突出地位,因此改革内容的思想分歧让位于权力斗争,主要政治人物之间的激烈角逐是1953至1957年复杂的党内斗争的根源。

改革需求越来越迫切

苏联社会现状表明,民众对战后生活条件改善的缓慢越来越不满。约瑟夫·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已经认识到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治国模式已经不适合当时的苏联社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成为苏联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为了维护苏联政权,苏联高层必须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紧张关系,走上改革尝试之路。

事件过程

起因

拉夫连季·贝利亚是苏联政治家,秘密警察首脑,是约瑟夫·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斯大林晋升为军事元帅。二战之后到斯大林逝世之前,贝利亚是苏联实际上的二号人物。

斯大林逝世后,各位政治精英都竞相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追求手中的权力最大化,其中贝利亚被认为立即表现出了对权力的野心和对领袖地位的觊觎。原因是在1953年3月至6月这短短的一百多天里,贝利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向苏共中央委员会提出并被采纳的建议和提案最多,史称“百日维新”。在这段时间里,拉夫连季·贝利亚对内外政策所作的修正:(1)率先提出反对个人崇拜,停止节日期间在建筑物上悬挂和在游行队伍中高举领袖像;(2)着手平反冤假错案,终止了“医生谋杀案”,大赦一百多万人;(3)限制内务部特别会议的权限,禁止刑讯逼供;(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规定在外地找到工作的农民可以领取临时身份记证,开始结束苏联农民几十年没有身份证的历史;(5)从具体情况出发,主张在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白俄罗斯不再集体化;(6)在民族关系上,主张扩大加盟共和国的权限,多用地方民族干部,并为格鲁吉亚的“明格列尔案”平反;(7)提出苏联的防御性炸弹已够多,主张削减军费,多发展经济;(8)主张缓和国际局势,认为两德统一不可避免,不要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和平的德国才符合苏联的利益;(9)主张恢复和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等。

同一时间,赫鲁晓夫等人却在幕后积极活动,把矛头对准了拉夫连季·贝利亚。首先,贝利亚控制的安全部门是让人闻风丧胆的机构,早在约瑟夫·斯大林时期,安全部门就是斯大林消灭竞争对手、潜在敌人、异己分子的强有力工具,且对推荐、调转党务、国务和经济干部拥有决定权;其次,最令人不安的是贝利亚手中拥有关于每一位领导人的个人资料。斯大林喜欢用有问题的干部,因为这是控制他们的把柄。斯大林逝世后,新领导人的首要工作就是接收斯大林掌握的档案;再次,贝利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他领导人没有思想准备,跟不上,而这些都是非常得民心的举措,会使贝利亚因此更加得势。因此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其他成员即当时的权势人物们感到了对自己政治生命和生存的现实威胁,这正是赫鲁晓夫策划、发起逮捕拉夫连季·贝利亚的行动得到其他同僚们响应的原因之所在。于是,旨在清除贝利亚的带有“宫廷政变”性质的密谋开始酝酿产生了。

被捕

根据苏联官方的说法,1953年6月26日,赫鲁晓夫等人经过秘密的充分准备,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出奇不备地逮捕了贝利亚。同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关于贝利亚反国家罪行”的命令,解除贝利亚所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取消他获得的一切荣誉称号和勋章,把贝利亚的罪行案件交苏联最高法院审理。

调查

1953年6月27日,赫鲁晓夫签署决议,以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名义,通知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以及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们出席7月2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6月2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作出了关于组织侦讯工作不能由内务部进行,决定交给检察院。赫鲁晓夫对现任检察长萨福诺夫不信任,便任命他的亲信乌克兰检察长鲁坚科为新的苏联检察长。6月30日,鲁坚科奉命赶到莫斯科,主席团责成他在一昼夜内向苏共中央主席团递交专案组成员名单,并要求按照主席团的决定收集贝利亚集团成员的反党反国家敌对活动的事实。

批判

1953年7月2日至7日,苏共中央召开全会着重谈论和批判了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反党和反国家罪行。会上马林科夫的报告、赫鲁晓夫的讲话以及其他人的发言,极力把约瑟夫·斯大林死后拉夫连季·贝利亚通过中央主席团采取的改革尝试说成他企图把内务部置于党和政府之上的罪行,把纠正民族政策上的错误说成挑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把贝利亚在处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问题的意见说成“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中央全会最后通过了《关于贝利亚反党反国家罪行活动的决议》。这就是苏联上有名的“苏共中央七月全会”。7月10日,《真理报》发表社论《党、政府、苏联人民的不可摧毁的团结》指出,拉夫连季·贝利亚的主要罪名是“企图把内务部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并罗列了数条罪行。

审判

1953年7月26日,内务部副部长柯布洛夫被逮捕。7月2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了剥夺贝利亚全权代表的决议。贝利亚的亲属包括年迈的母亲、岳母、妻子、妹妹和儿子在内的20余人被逮捕。9月12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了把贝利亚的亲属迁出格鲁吉亚的决议。9月17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关于审判贝利亚案件法庭的组成、起诉书和情况通报的决议,责成鲁坚科根据主席团会上通过的修正在两周内最后完成贝利亚案件起诉书和检察院通告,提出审判贝利亚及其参加者案件专门法庭组成人员,审判不许外人参加,秘密进行。12月10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经主席团修改的检察院关于拉夫连季·贝利亚案件的通告,12月17日在报上公布。案件从1953年12月18日开始审判,12月23日结束。

事件结果

1953年12月24日,鲁坚科和克鲁格洛夫向苏共中央报告了审判及执行结果,贝利亚及其他6人被秘密枪决。其罪名是企图破坏苏维埃国家,为外国资本家服务,提拔对他个人忠诚的人来做内务部工作人员,并企图把他掌控的内务部凌驾于政府和苏联共产党之上。

事件后续

拉夫连季·贝利亚事件后,各出版机关和图书馆奉命销毁了介绍贝利亚的所有资料,苏联大百科全书用新印成的文字粘贴了书中的贝利亚条目。从此,拉夫连季·贝利亚便被人为地塑造成一个欺骗了党和国家的历史罪人。不过,“贝利亚事件”很难给予平反,因为确切地说,它不是司法问题,而是政治问题。1999年10月和2000年5月,俄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曾两次驳回贝利亚亲属要求给贝利亚平反的上诉。

重要争议

关于贝利亚死亡情况,有着诸多疑点和说法。

官方的说法存在疑点

苏联官方说法存在诸多疑点:

案卷中没有留下贝利亚的手印,而摁手印是必须的手续;案卷中没有贝利亚的最新照片,按规定,囚犯入狱后必须有正面和侧面照片,而贝利亚的案卷中只有一张较为年轻的、不戴夹鼻眼镜的正面照片,看上去比当时54岁的贝利亚要年轻10岁左右,显然不是入狱时拍的;审讯记录中没有拉夫连季·贝利亚的签字;案卷中没有判决书的原件,无论判决书还是审讯记录都没有法官的签字,只有伊万·科涅夫元帅一人的签字;案卷中没有枪决后确认贝利亚死亡的医生签名,而同案其他六名被枪决者均有医生的签名;其他六名被枪决者的遗体均留有火化的相关文件,而贝利亚的则没有。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贝利亚是否真的在12月23日被枪毙了,因为这些手续按常规是应该有的,经办者是决不会疏忽的。

此外,贝利亚于1953年6月26日被捕,直到7月8日才公布逮捕贝利亚的决定,这种做法在苏联上也是前所未见的。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审讯记录”所标的日期为7月23日至8月26日,这就是说,贝利亚很有可能在审讯结束后立即就被执行枪决了,所以在所谓正式审判和执行枪决时,已经不存在活着的贝利亚了,也就无法形成所需要的文件了。贝利亚被捕后,7月2日至7日苏共中央召开中央全会,揭发批判贝利亚的罪行。这时候贝利亚还没有被开除出苏共中央主席团、苏共中央和苏共,按理他有权出席全会,为自己辩护,但实际上他没有在全会露面,被剥夺了这一权利。

谢尔戈的说法

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儿子谢尔戈·贝利亚的说法:贝利亚是在他住所的办公室里被枪杀的。根据谢尔戈在《我的父亲贝利亚》一书中写到,1953年6月26日,贝利亚官邸遭到赫鲁晓夫派遣的军队的围攻。他亲眼看到“父亲房间的那面墙被大口径机枪的子弹打出好多弹坑,窗子被打碎,门被打掉。”一位警卫告诉他,“从房子里用担架抬出一个人,上面盖着粗帆布。”谢尔戈的说法得到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布尔加索夫少将、科学技术博士A·韦杰宁等人的见证。贝利亚事件的研究者穆欣(《钢铁的人民委员》一书的作者)和圣彼得堡女记者普鲁德尼科娃(《贝利亚,他没有罪》一书的作者)认为,1953年6月26日,巴格里茨基将军和莫斯科军区司令莫斯卡连柯在贝利亚的住所逮捕他时将其击毙,完成任务后他们去克里姆林宫出席主席团会议,一方面汇报解决贝利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会上持不同意见的主席团委员施加压力。

替身的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苏联官方说法中被关押和枪毙的不是贝利亚本人,而是他的替身。根据贝利亚儿子的反馈,审判庭成员中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什维尔尼克和苏共中央书记米哈伊尔都坦言,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贝利亚。但两人与贝利亚很熟悉,不会辨认不清。其他主席团委员都没有亲临审判现场,而是在办公室听现场转播。拉夫连季·贝利亚案的其他案犯都关押在内务部的监狱,唯独贝利亚关押在莫斯科军区司令部的地下室,这种做法违背常理。贝利亚被关进莫斯科军区的地下室后,经常戴一顶一直压到耳朵的帽子。他进出的两旁楼上的窗户都被涂上红颜色,为的是不让楼上的人看到。6月27日上午,贝利亚的两位副手克鲁格洛夫和伊万·谢罗夫曾来到禁闭室,要求见自己的领导,但莫斯卡连柯不放他们进去。负责看管贝利亚的希日尼亚克·古尔维奇少校曾写有回忆文章,记叙关押中的贝利亚的表现以及被枪决的过程。但此人原先并不认识拉夫连季·贝利亚,他的见证并不能证实关押的就是贝利亚本人。逮捕贝利亚后的第一个措施是更换总检察长,把萨弗诺夫换成了听话的鲁坚科,这显然是为了便于此后的各种安排。因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被关押在司令部地下室的并不是贝利亚本人,而是其替身。因为是替身,所以就不能让内务部以及其他部门那些熟悉贝利亚的人看到。

关于贝利亚替身的出现,又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一个装扮成贝利亚的替身在6月26日13点左右被送到克里姆林宫,又在16点30分被送出克里姆林宫。在把假贝利亚运出去之前,其车上的警卫也被更换,这是为了防止警卫反抗,也为了消除使用替身的见证人。第二种说法是,替身很可能是在从莫斯科军区禁闭室转移到军区地下室过程中被换上的,拉夫连季·贝利亚根本没有被押到专门的审判厅大楼,审判厅就设在了莫斯科军区司令部里,贝利亚的六个同案犯就是在这里接受审判的。

影响与评价

影响

对于赫鲁晓夫

贝利亚事件是一场由赫鲁晓夫策动的有预谋的政变。为除去贝利亚,赫鲁晓夫在领导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动用了军队力量,甚至出动了坦克,搞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后来实施的改革,与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并无原则区别,说明这一事件不是由于政策路线的分歧,而是一场争权斗争,它为赫鲁晓夫飞黄腾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对于贝利亚

贝利亚事件后,各出版机关和图书馆奉命销毁了介绍贝利亚的所有资料,苏联大百科全书用新印成的文字粘贴了书中原有的“贝利亚”条目。赫鲁晓夫下令把保存有约瑟夫·斯大林发给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许多文件以及有11大面袋子之多的贝利亚的私人档案全部不加甄别地投入火堆中烧为灰烬,成为永远的历史秘密。从此以后,贝利亚便被人为地塑造成一个带有血腥镇压、阴谋钻营、道德败坏、帝国主义间谍等恶名的大坏蛋,并被视为造成现有的不守法制状况的主要罪魁,以及欺骗了党和国家的历史罪人。

对于苏联

1953年是苏联历史上开始发生重大转折的起点。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接连出现了趋于摆脱斯大林治国模式的改革尝试,苏联高层激烈的权力斗争与确立国家发展战略方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位高层领导者确立的政策重点和改革深度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谁都没有形成完整连贯的改革理念。比较而言,拉夫连季·贝利亚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当中具有重要革新意义的调整和尝试改良举措的主要倡导者和主持者,尽管其中不免掺杂着其欲巩固和加强个人权力的成分,以及为维持苏联现政权的生存和缓解社会紧张局面的考虑因素。当贝利亚作为强有力的政治竞争对手被清除后,这意味着苏联高层内部两派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尔后,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之间的权力斗争便转入公开的政策较量,1953-1956年他们各自主张的社会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现在看来,当时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马林科夫的改革主张——调整轻重工业发展比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接近当时苏联社会现实需求的,遗憾的是他的主张遭到赫鲁晓夫等人的抨击和批判,使苏联这艘巨轮错过了最佳调整机遇期。

评价

大量事实说明,贝利亚事件是赫鲁晓夫策划的一场不折不扣的政变。他离间马林科夫和拉夫连季·贝利亚,策动其他主席团委员反贝利亚,动用国防军将领搞突然袭击,不经法律程序就除掉了党内二号人物,然后又编造种种谎言,掩盖其无法无天的做法。这是约瑟夫·斯大林镇压手段的继续,极其残酷。——《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评

“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的产物,是苏联集权政治的产物。——《揭开尘封的1953年苏联历史的面纱》评

“贝利亚事件”很难给予平反,因为确切地说,它不是司法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作者罗伊·麦德维杰夫评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揭开尘封的1953年苏联历史的面纱.万方数据.2024-11-16

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万方数据.2024-11-16

解析贝利亚与1953年6月东德危机.euroasia.2024-11-16

“贝利亚事件”真相.凤凰网.2024-03-07

《黑暗案件》.kinopoisk.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