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巎巎
康里巎[náo](1295年~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蒙古族康里部,元代著名书法家。自小博通群书。历任秘书监丞、礼部尚书、监群书内司、翰林学士承旨、知制兼修国史、知制诰、知经筵事等职。
其书法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人物简介
康里巎巎,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元顺帝至正五年(1295——1345),享年51岁,中国元代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西域康里部色目(元代属钦察汗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人。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自《李白诗卷》(部分)成风格。有墨迹《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谪龙说卷》、《渔父辞册》、《柳宗元梓人传》、《临十七帖》、《李白诗卷》等传世。
康里巎巎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幼年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唐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子山书正书学虞世南、钟繇,行草宗羲献。草书犹得钟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人特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赵孟頫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片纸,人争宝之,不金玉。”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成长背景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如叟,康里人。康里即汉代的秦铜车马国。其祖父燕真服侍孛儿只斤·忽必烈,征战有功,受到重用。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对汉文化领悟颇深。康里巎巎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博通群书。任秘书监丞、礼部尚书、监群书内司、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等职。不但亲览元内府的书画收藏,而且直接参与元朝文化制度的规划。他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蒙古统治者汉化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家庭情况
在元、明代的书法的传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蒙古族人,他的豪放的性格,足以使兹中原“传统”艺术之一端的书法产生新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使之成为中国相关历史上的耀眼明星。乃为孛儿只吉氏朝士子的一员,他同样有着“广泛”的“交游”。而在与之往来的人中,既涵诗家马祖常、杨载,又涵文擘许有壬、黄溍、胡助、贡师泰。《元史》卷一四三〈巎巎传〉:“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祖燕真”。其曾祖父海蓝伯,本是依附克烈部之康里贵族,逮“王汗”脱斡怜勒败亡,其子燕真遂为蒙古孛儿只斤·拖雷位下“臣”。自其祖父燕真以下,相继为大汗所信用,遂为孛儿只吉一朝之色目“世家”。巎巎的父亲不忽木,历仕世祖、成宗二朝。这位由国子监学生进身的官吏,终因以儒为本、匡扶治政而声名卓越。巎巎的母亲王氏,乃为不忽木的第二个妻子;这是一位出自名门、具有“懿德”的大家闺秀。巎巎的外祖父,乃曾任中书左丞、御史中丞、集贤大学士的王寿。王寿的妹妹,也就是巎巎的“外祖姑”,与其母亲一样,也缘“守节”得到同时代士人的好评。
人物生平
巎巎之仕履、生卒,《元史》卷一四三〈巎巎传〉:“巎巎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长袭宿卫”。“始授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改同太常礼仪院事,拜监察御史,升河东廉访副使,未上,迁秘书太监,升侍仪使。寻中书右司郎中,迁集贤直学士,转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拜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迁领会同馆事,尚书,监群玉内司如故。寻兼经筵官,复除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行,留为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经筵官,升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复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知经筵事,除浙西访使,复留为大学士,知经筵事。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崇文监”。“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时中书平章阙员,近臣欲有所荐用,以言帝意。帝曰:平章已有其人,今行半途矣。近臣知帝意在巎巎,不复荐人。至京七日,感热,疾卒,实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出任“秘书监丞”、“秘书太监”,分别在延佑七年七月、泰定二年八月。巎巎之授“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应在元统元年十一月。而“奎章阁侍书学士”之莅、“翰林学士承旨”之初莅,则分别在后至元元年十一月、至正二年七月之前。巎巎在官值得称道的“政绩”,见有反对撤消“奎章阁学士院”和建议恢复科举、修三史以及行乡饮酒于国学、褒赠唐、宋贤士等。此外,他还曾在“南坡之变”以后,以在任“监察御史”,与丁哈八失、许有壬等一起上书论列铁失等“逆党”罪恶。在顺帝索观图画时,巎巎进行了“因事制宜”的“讽谏”。
为官经历
延佑七年七月任秘书监丞,泰定二年八月任秘书太监、礼部尚书,元统元年十一月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至元元年十一月任奎章阁侍书学士、监群书内司,至正二年七月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后离京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从江浙大员调回中央后,皇帝是想将其升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回京七天后,因发热引起的疾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因家中贫穷,无钱收殓,皇帝得知后十分震惊,赐给抚恤金白银五锭。他所欠政府的钱,以政府的商业罚款代替偿还,谥号文忠。
康里巎巎身居高位,重视文人学士,使全国各地文人,都能与他友善往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爱惜儒士,他说圣祖先帝都重视文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怎么能轻视呢。他直接参与元朝文化制度的规划,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蒙古统治者汉化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直言进谏
巎巎常说:“宰相应该对国家政事发表意见。宰相不敢讲,御史谏官应该讲;谏官们不讲,则经筵官应当讲。我身为经筵官,能够在皇帝面前讲出别人不敢讲的话,也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凡有利于治国安民意见,他都从不讳言地进谏。
在“南坡之变”以后,以在任监察御史的身份,与丁哈八失、许有壬等一起上书论列铁失等逆党罪恶。
元顺帝即位后,欲铲除朝中权奸,改革政治,巎巎劝顺帝多学治国之道,并为之详细耐心讲解《四书》、《五经》中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直到皇帝心领神会为止。尤其好讲解柳宗元的《梓人传》及张商英的《七臣论》,使皇帝身边臣僚听了惊恐嫉恨,但又不敢露于形色。
顺帝爱画,巎巎进呈郭忠恕的《比干图》,并解释说,帝辛因不听忠臣比干之言,致使国家灭亡。有天顺帝看了宋徽宗的画,连声称好,巎巎进谏说:“徽宗多才多艺,唯独当皇帝无能,宋朝为金所灭,他自己为金所俘,都是他无能做皇帝所致。皇帝最主要的才能就是当好皇帝,其他都是次要的。”
大臣建议撤去先朝所设的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机构及其官员。巎巎认为不妥,进谏说:“平民中有千金户者,还在家设立私塾,请师教育子弟。我堂堂天朝,富有四海,怎么还容不下一间学堂。”皇帝非常赞同,于是只把奎章阁改为宣文阁,把艺文监改为崇文监,并命巎巎监督管理,又请设检讨官十六人为皇帝进讲。
当时,科举停考,在巎巎建议下恢复了。他还建议及时修辽、金、宋三史,行乡饮酒于国学,以及表彰邵雍等唐宋贤士,都得到了采纳。
艺术特色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劲健清新、纯净洒脱的神韵。从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张旭的狂放,孙过庭《书谱》的俊秀,形成个人风格:行笔迅捷,线条极为流畅,字形较长,风姿疏展挺拔。自谓一日可写一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流畅是一种特殊的美,流畅而不浮滑,更显出康字的深厚功底。
康里巎巎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自《李白诗卷》成风格。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字也写得爽利干脆,用笔速度较快,往往在最后一笔用力一挑、或一顿,这样难免显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俯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里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有墨迹《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谪龙说卷》、《柳宗元梓人传》、《临十七帖》等传世。
人物影响
康里巎巎的书学师承,《书史会要》认为“正书师虞世南,行草师钟繇、王羲之。笔画遒媚,转析圆劲”。以墨迹看,他的师承不仅仅是这几家,广泛吸收了晋唐名家及本朝赵孟頫之长,最后形成个人风格。他的书法对元末明初的书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宋濂、宋克、解缙以及后来的文徵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书法的长处。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康里巎巎在文学方面,由于文集已经散佚,巎巎的作品存者百无一二。今所得辑录者,计:文十一篇,诗六首。文涵:《珊瑚网》卷一九录〈跋定武兰亭帖〉、卷二○录〈题化度寺禅石塔铭〉,《石渠宝笈》卷一三录〈题晋王羲之书曹娥碑〉、卷三○录〈书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卷三二录〈题阎立德所画王会图〉、〈周朗画杜秋娘图后识〉,《书画题跋记》卷八录〈题所书柳宗元谪龙说后〉,《书法正传》卷五〈学言〉录〈九生法〉,《水东日记》卷一一〈虞文靖朱宜人墓碣〉录〈题所书虞秘书着吉氏墓碣后〉,《宋元尺牍》录〈与张彦中书〉;诗涵:《元风雅》卷后五〈题钓台〉、〈送中丞南台〉,《石渠宝》卷一四录〈题管道升道升丛玉图〉,《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录〈古诗云:吾生落落果何为?世事纷纷无了期。少算人皆嘲我拙,多求我亦啸人痴。堤花密密疏疏蕊,溪柳长长短短枝。万事欲齐齐不得,天机政在不齐时。独前二句不称,觉其人尚有乖气也,因隐括之〉,《水东日记》卷二四录〈达兼善侍郎迁绍兴总管,诸公分题作诗,饯行得清风岭,乃为赋清风篇〉,《中国历代书法大观上》录〈秋夜〉。以上诗、文,半数以上盖因“附”于“书法”收藏品中而得以转录保留。
书法作品
巎巎的书法作品有:屈原〈渔父辞〉、怀素〈自叙〉、颜真卿〈书论〉、柳宗元〈梓人传〉、〈谪龙说〉、黄溍〈杨载墓志〉、孛术鲁翀〈杨君世庆碑〉、揭傒斯〈竹温台碑〉、〈□公碑〉、〈义公塔铭〉、〈慕容氏先碑〉、王士熙〈晁公神道碑〉、虞集〈大都城隍庙碑〉、〈卞将军新庙碑〉、欧阳玄〈曲阜宣圣庙碑〉、〈张思忠碑〉、〈王氏世德碑〉、〈达摩大师碑〉、〈王节妇碑阴清风篇〉。除外,尚有《吴下冢墓遗文》卷二黄〈陆德原墓志〉。时人多以“非常”的激情欣赏巎巎的“真迹”,从而写下了不少赞美的字句。入明以后,士人们对巎巎“墨宝”的珍惜,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当其与其他名人手迹合璧的时候,书帖的身价更是连城。毫无疑问,巎巎之书法,备受时人和后人赞誉。
传世作品
《草书张旭笔法卷》纸本,35.8×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于至顺四年(1333),其时康里氏年38岁,功力、精力皆可谓正当年华。从行笔意趣和结构习惯看,书卷中分明有张旭、怀素两位唐代草书大家的创作风格。康里巎运笔以喜用中锋和行笔迅疾闻名于时,锋正而无臃滞之态,笔快而不见单薄之势,这恰是他的高明之处。这种风格在此帖中均又所体现,使全卷笔画遒劲挺拔,圆劲清朗,极有神韵。
草书诗书卷之《李白古风诗卷》,纸本,35.0X63.8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草书诗书卷之《自作七言古诗》,纸本,28.9X82.2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草书诗书卷之《唐人绝句六首》,纵30.0厘米,横101.6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柳宗元梓人传》,作于至顺二年(1331),纸本,27.8X281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
《致彦中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奉记帖》,纸本行书,29.8X5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述笔法》,作于至顺四年(1333),纸本,35.8X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谪龙说》,纸本,28.8X137.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艺术延续
在书法方面,巎巎有着众多的学生:王余庆、金哈剌、陈达、王桂、詹希元等。在书法艺术的延续上,巎巎的承上启下作用格外显著。巎巎的书法造诣,除了追慕“文雅”外,得自于刻苦的精神和谦虚的态度。尤其可以称道者,还有提拔后进,虚怀若谷。巎巎身为生性豪放的西北族人,一旦进入象书法这样的中原“传统”艺术,便会产生新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成为元、明代相关历史夜空中数一数二的璀璨明星。除了书法外,在“美术”领域里,巎巎还是个不错的画工。可惜巎巎的诗、文亡佚过多,根本无法得窥全豹。即使是“文物”上数量甚伙、但不曾被录的题跋,也将由品件的毁失而无从欣赏。不用说书法作品,作为元朝士人的一员,巎巎的交游堪称“广泛”;这可从与之“酬唱”的人中得知。其中,有诗家马祖常、杨载。也有文擘许有壬、黄溍、胡助和贡师泰。
作品欣赏
《奉记帖》是一封信札,共计30行。迅捷的笔力加上过人的气势,使全篇雄奇连贯,一气直下,没有丝毫窒息,表现作者独特的书法风貌,是其代表作之一。
有关评价
关于康里巎巎的书法,元史记载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书史汇要》甚至说,元朝以书名世的,赵孟俯之后,便无人能比了。从康里巎巎流传至今的墨迹来看,这种评价不为过誉。
发现
2007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发现康里巎巎楷书碑。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张氏墓地现存康里巎巎楷书碑两幢,实属现在国内发现的康里氏真迹,是较能全面地放映其真书风格的珍贵历史文物。
康里巎巎风流儒雅,刻意翰墨,博通群书。历任承直郎、集贤侍制、监查御史、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浙西廉访使等职,并身负修国使之任。康氏书法善真、行、草书,兼容虞世南、钟徭、王羲之等人之成,又独具个人风采,书法界公认其书法不在赵孟俯、鲜于枢之下。其墨迹中草书作品民间或馆藏有一些,楷、行书作品甚少,新发现的碑正面为巎巎书之楷书作品,背面则为回鹘文。
康里巎巎,是西域少数民族人,康里氏以奇崛独出,清峻逸迈的行草名重当时,有“南魏(赵孟俯)北巎”、“南北并雄”之誉,书法出规入矩,结体富于变化,自具风骨,更令人叹佩的是,他颜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这在当时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康里巎巎在书法上的成就,足以说明他对汉文化的研究是达到一定高度的。
张姓祖茔葬张佛千及其两代先人和后代,墓地毁于元末明初的兵战火,唯有张应瑞墓碑完整地保存下来,矗立于山峦之间。碑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碑高563厘米,宽135厘米,厚37厘米。碑额正面篆书:“大元敕赐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国公张氏先茔碑。”碑额阴面为巴思巴字拼写作回鹘文译正面之文言文。碑身正面为汉文楷书,39行,满行100字,字体刚健有力,为元碑珍品。碑阴为回鹘文,碑身右侧刻有“大都西南房山区独树村石经山铭石”字样。旁有一碑倒置地表,残断为二。碑额篆刻:“大元同知微政院事住童先德之碑。”墓道南北方向排列石刻两座,碑座石龟造型生动。有文官石像两尊,武将石像两尊,石兽、石狮、石麒麟各两座。石人衣饰雕刻细腻,惟妙惟肖。文官身着官服,手擎笏板,武将身披甲,手按宝剑,生动地放映了我国古代北方石刻艺术的成就。
张佛千是孛儿只斤·忽必烈时鲁忠王的陪臣。生前曾侍奉鲁王纳陈那演,后又事纳陈那演之子斡罗臣。鲁王为元之世戚,开府全宁,张应瑞世为全宁大家。张应瑞碑文中对其祖、父两辈均有赞语。碑文载,应瑞七岁已有成人之风,“及长,才力精敏,识趣超异,于时务尤练达”。纳陈那演病三年,他亲自护理,医药饮食,衣服更换,便溺痰吐,事必亲躬。纳陈病愈之后,曾对他的儿子语:吾病时,汝虽无天伦至亲,但疾当隐处,亦有不得近者。唯此儿能知我病痛所在,尽力护视,三年如一日,……忠孝若此,汝勿忘之。及斡罗臣嗣位,为世祖皇帝之驸马都尉。思其父遗训,侍应瑞益厚,而应瑞事之愈谨。
只儿瓦叛乱,斡罗臣被杀,应瑞亦遭鞭挞,趁看守不备逃回,报告朝廷,中央亲军在应昌附近平息了这场叛乱,只儿瓦被擒,罪入得,主复仇,张佛千又立了一大功,深受孛儿只斤·忽必烈赏识,令其辅佐嗣主帝瓦八剌,玺书赐命亚中大夫。生前,何应瑞以其劳绩,被封中奉大夫,加赠荣禄大夫,死后追封李楷洛。碑文对张应瑞的一生做了较详尽的追述,誉美之词溢于字里行间。
张应瑞功高荫庇后世,其子辈也受到鲁王府的特殊礼遇。张应瑞死后,皇元敕赐故赠、荣禄大夫辽阳市、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氏先茔之碑。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臣张起岩同奉敕撰。
奎章阁承制学士、臣巎巎奉敕书。
荣禄大夫、翰林承旨、臣许师敬奉敕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