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山大学天文台

中山大学天文台

中山大学天文台(简称中大天文台)成立于1927年2月,位于现广州越秀中路,是中国第二座正式命名的天文台,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该天文台是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广东科技报在此设立办公地点。

天文台简介

中山大学天文台原址位于越秀中路广东省电影公司院内,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层建筑,包括一层地下室和地上两层。东侧设有折式楼梯通往顶层的八角形天文观测室。最初设计的圆屋顶后来改建为平顶并增加了楼层。该天文台是由留法天文学博士张云教授倡议建立的,他自1926年夏季开始筹备,并计划在观音山(即今日的越秀山)建设,但由于未获得批准,最终于1927年2月在校园内动工,1929年3月竣工。张云教授亲自担任首任台长。

科学价值

中山大学天文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纬20多度,能够提供与其他世界天文台不同的观测视角。国际天文联合会变星委员会曾邀请中大天文学家参与联合观测活动。在20世纪30至50年代,中大天文台不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承担了多项民用和军事项目,如广州市经纬度的首次测定、广东空军所需日月出没时刻的计算算以及航空学校的天文学教学等。此外,中大天文台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也曾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性的天文观测活动,如1933年的万国经纬测量和1936年至苏联、日本的日食观测。尽管如此,中大天文台在1957年因仪器设备损坏而停止使用。然而,作为中国天文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科研场所,1985年8月27日,它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修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大学天文台一度出现墙体脱落、阳台锈蚀、窗台濒临坍塌等问题,正门台阶也严重破损,内部堆积废弃物品,周边环境杂乱无章。当地居民呼吁对其进行维护,经多方努力,选定具备资质的文物维修单位进行了整修工程,并于近期完成剪彩仪式。如今,中大天文台的外观得到了显著改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更加醒目,天文台简介也被放置在显眼的位置,周围的杂草已被花卉取代,树木得到精心修剪,整个天文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考资料

【#中山大学建造了中....新浪微博.2024-11-20

名人录二:广州东山,群贤毕至.搜狐网.2024-11-20

中山大学天文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政府门户网站.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