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
刘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树,号海,早年自号刘五先生,男,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书法家。
刘炳森1937年8月生于上海,幼年回祖籍天津武清县海自洼村生活,少时便名扬乡里。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山水画专业,是“中国书法研究社”最年轻的社员。刘炳森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一级藏品的临摹复制、修复和研究工作,历任文物修复厂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职。刘炳森曾复制马王堆汉墓西汉帛画、山东金雀山帛画、宋人册页《巴山下峡图》《山腰楼观图》等。后刘炳森拜京城隶书大家何二水为师,起于楷、主攻隶。20世纪70年代之后,正值盛年的刘炳森在书坛声名鹊起,成为国内中青年书家的领军人物。1988年起,刘炳森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后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2005年2月15日,刘炳森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刘炳森著有《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等,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
刘炳森自然将行草书的灵动融入隶书,熔《乙瑛》《礼器》《石门颂》等汉碑于一炉,最终形成“刘炳森隶书的形式语言”体系。他的作品,在追求碑帖融合与汉碑语言方面多方探索,能够体现汉碑传承的经典性和审美表现的时代性,既能衔接历史,又充分贴近社会的普遍期待。他的楷书主要宗法颜真卿,曾在其业师何二水先生门下,精研《始平公》《魏灵藏》《郑羲下》诸碑,故其楷书作品亦有魏碑书法风格。概而言之,其楷书创作,善于融会,风格多样。他书写的“户口簿”三字印在了北京居民居民户口簿的封面上。刘炳森十分重视书法的基础教育,编写的《现行汉字隶书字汇》对于书法的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在艺术创作中,他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倡导正确书风。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刘炳森先后出访多个国家,举办展览和讲学,为书法艺术的提高与繁荣,为国内外书法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炳森出生于上海市,因父早逝,4岁多便随母回到故乡武清县海自洼村。母亲对少年刘炳森要求极严,刘也不负母命,自小严格临帖学书,11岁时就小有名气。每逢春节,乡亲们就纷纷登门向其请“福”求春联,一时门庭若市,十分热闹。除书画外,他爱好广泛,吹拉弹唱样样拿得出手,故被十里八乡誉为“小才子”。1957年,刘炳森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山水画专业,师从张治安、白雪石、董寿平诸先生,并被“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是当时最年轻的社员。
1962年,毕业后的刘炳森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最初从事古代法书绘画一级藏品的临摹复制、修复和研究工作,曾复制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山东金雀山帛画、宋人册页《巴山下峡图》《山腰楼观图》等,同时创作山水画《双潭烟霭图》(与故宫博物院金仲鱼先生合作)《建明秋色图》《龙潭秋瀑图》等优秀作品。由于古画的临摹与修复不能掺入个人风格与习惯,他将主要精力转向书法,并拜京城隶书大家何二水为师,起于楷、主攻隶。20世纪70年代之后,正值盛年的他在书坛声名鹊起,成为国内中青年书家的领军人物。在故宫博物院,刘炳森历任文物修复厂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职。
中年之后
中年以后的刘炳森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书法的创作与研究方面。在隶书的表现方面,自然将行草书的灵动融入隶书,熔《乙瑛》《礼器》《石门颂》等汉碑于一炉,最终形成“刘炳森隶书的形式语言”体系;楷书主要宗法颜真卿,刘炳森不选颜书“痴肥呆拙”一路,而取其挺秀俊美,为书坛颜体楷书的创作注入了新意。
1981年,刘炳森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常务理事,从1988年起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后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刘炳森荣获日本创价学会颁发的富士美术奖,199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并担任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刘炳森工作室导师。1994年8月,刘炳森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同年任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9月,刘炳森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他积极参加佛教界各项活动,热心佛教慈善事业,以他擅长的书法,为庄严佛教道场尽心奉献。2003年,刘炳森荣获日本创价学会颁发的世界和平文化奖,同年9月,当选为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2005年2月15日,刘炳森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刘炳森著有《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等,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其作品总发行量达二百余万册,20世纪70年代所书隶书字样6700余字输入电脑,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刘炳森在隶书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体势,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被称为“刘体隶书”。他的隶书运笔坚实,顿挫有致,行书笔意的运用使得其笔画朴拙中见灵动。他的作品章法严明,疏密间透情韵。刘炳森的隶书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应大众观赏的新形式,尤其是所题匾额,遍布京城,为社会所认可。
在众多汉隶中,刘炳森主要取法风格工整秀美且相对成熟的东汉隶书如《华山庙碑》《乙瑛碑》等。同时,他还深入研习邓石如、伊秉授、何绍基等名家技法,颜师古而不泥古。在汲取传统隶书技法精髓基础上,他将现代审美情趣大胆注入这一古书体之中,进而创变出凝厚稳健、潇洒俊逸的“刘隶”。其隶书作品,在用笔上讲究匀称工稳,笔笔中锋,横画较粗,竖画较细,凝练扎实,很少见到飞白;线条滋润光洁,飞动自然;章法端庄大气,壁垒森严,仿佛森然林立的仪仗队,蕴含着一股雍容华贵之气。尤其是在隶书创作中,他突破了“一波三折”的传统体式,将行草书笔意参入隶书,使原本相对“静态”和“呆板”的隶书变得极富动感,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
但“刘体隶书”也有其不足,就是守“法”而缺乏变化,只要把他作品中的相同笔画、相同汉字综合起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其形态的单一。且其笔法习惯用圆笔,少了隶书的方侧之笔,整体圆浑而乏变化。综合起来看,刘炳森隶书的局部语言是有“法”的,但整体形式被“法”所囿,略显单调一些。
创作主张
刘炳森主张从事艺术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既要吸收传统中的精华,作品在精神和形式上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且艺术创作要追求新气象和新面貌。他坚持以“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事业”为宏伟志向。
刘炳森认为书法创作,既要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要能贴近时代和大众的需要。既体现了艺术创作本有的艺术价值,同时又承载了作为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他非常重视书法的基础教育,曾以多种形式从事中国书法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继承传统、鼓励创新的艺术观,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倡导正确书风。
刘炳森认为在百花齐放的当今时代,如同音乐的流行歌曲,服装中的流行服装,都是可以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对当今时代出现的“丑书”,刘炳森直言不讳地说,这是走偏了方向,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也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荣誉奖项
人物影响
刘炳森十分重视书法的基础教育,所撰写的“隶书初步一书,总结了自己的书艺心得和教学经验,编写的《现行汉字隶书字汇》是繁简字对照的工具书,对于书法的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刘炳森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倡导正确书风,在培养和推出书法新秀方面功不可没。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他先后出访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出访日本,受到世界各国书界的尊敬。刘炳森为书法艺术的提高与繁荣,为国内外书法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任职
刘炳森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人物评价
刘炳森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艺术大师,艺术造诣和品德修养都令人敬仰。其隶书作品精湛而独特,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功底,因而,他的隶书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赞誉,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代表作品限制出境,体现了其珍贵程度和重要性。(书法家颉林评)
刘炳森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和国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刘炳森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宝山评)
炳森先生重视书法的基础教育,曾以多种形式从事中国书法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先后创作并印行数十部书法字帖,总发行量达数百万册。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继承传统、鼓励创新的艺术观,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倡导正确书风。在培养和推出书法新秀方面功不可没。( 故宫博物院 评)
人物纪念
2017年12月22日,由中国文艺网、全国政协书画室、故宫博物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承办的“紫垣秋草 翰墨人生——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献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
相关争议
“刘隶”一直备受业界争议:赞之者,称其恪守传统,平稳工整,易被大众接受;贬之者,则认为其过于程式化,是“俗书”的代表。
有评论称:“刘炳森的隶书写得方方正正、平平稳稳,把汉字的方块字形发挥到了极致,迎合了人们对汉字字形的通俗一般化认知,赢得了中国普通大众的喜欢和赞扬——与书法艺术关系不大的喜欢和赞扬。”
评论分析,刘炳森先生的隶书在对传统隶书的吸收和创作上“陷入了技法化简单化的泥潭,脱不尽一身的俗气,总觉得像现代城市中林立的样式几乎一模一样的摩天大楼,很时尚很好看而了无趣味徒具外表。……刘炳森高度概括吸收了传统隶书技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同时放弃了隶书之所以成为隶书的几个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前者即刘炳森隶书的藏头护尾、一波三折、搭锋转折的交融、避让穿插的自然,后者即传统隶书的质朴深厚、沉雄遒劲和自然茂密”。
但不争的事实是,正由于其书风流美、端庄大方,深受大众喜爱,“刘隶”最早与舒(同)体一道被收入电脑字库,成为流传最广的书体之一。
社会活动
刘炳森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先后出访南北美洲、欧洲、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出访日本,受到世界各国书界的尊敬。
人物轶事
得偿所愿
刘炳森15岁那年,在天津市一家书店偶然发现一张64开的小画片,是董先生画的《天都云汇图》,画的是黄山天都峰云雾回荡缭绕的景象,那娴熟的笔墨,流动的气韵,把他迷住了。他买了之后放在书包里,一有空闲便取出欣赏,就在他对董先生的书画作品十分追慕的几年之后,董先生果真来给他们班上课了,这使刘炳森得以亲聆董先生的教导,在日后的书画追求中,刘炳森常常从董先生那里得到教益,这对于他的书艺的成熟起了重要作用。
京城无处不刘隶
随着刘炳森名气提升,前来求字者愈来愈多,第一家请他题写招牌的单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写就后,店方为表谢意,奉上了200元润笔费,这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但他却坚辞不受。就这样,他虽未收取润笔费,但却在无形中做了“广告”。由于刘炳森题写的招牌匾额美观大气,当时在北京城极受商家店铺及百姓钟爱,大街小巷难以计数,故有“京城无处不刘隶”之说。京银行亦不例外。作为重组较早的城商行,为摆脱“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出身”,加快从北京走向全国,该行领导经研究决定邀请京城书法大家来题写行名。其时北京名家云集,不仅启功健在,还有欧阳中石、沈鹏、范曾等大家。但几经考量,该行最终选择了刘炳森。就这样,他于1998年初用最拿手的隶书题写了“北京市商业银行”七个大字。到2004年更名时,该行领导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决定保留原招牌并去掉“市商业”三字,这便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既具古典美又富现代感的“北京银行”四字。此后,“天津银行”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亦请他题名,正因此,其字还被民众誉为“招财字”。
成名不忘本
成名后的刘炳森从不忘本,时常慷慨解囊,回馈家乡和社会。20世纪90年代,见家乡年久失修的小桥变成危桥,他出资18万元重新修且拒绝署名;为奖励家乡品学兼优的学子和有突出成就的文艺人才,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多年积蓄设立奖励基金,并执意以恩师何二水的名字命名。他对别人十分慷慨大方,对自己却非常“吝啬”。无论名气多响、收入多高,他都保持着极简的生活状态,如常年吃着天桥下的炸酱面,在离家不远的流动摊理发。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参考资料
“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献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故宫博物院.2024-03-03
刘炳森书画院大名分院成立并揭牌.澎湃新闻.2024-11-09
刘炳森等多位艺术家作品在昆明展出.百家号.2024-11-09
“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献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11-09
谈艺录|刘炳森:笔意涵泳 自然妙生.百家号.2024-11-09
书法家刘炳森今晨病逝 享年67岁.北方网.2024-11-09
纪念刘炳森诞辰80周年作品展在京举行.中工网.2023-11-15
刘学惟.中国美术馆.2024-11-24
刘学思: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中国侨网.2024-11-24
书法家刘炳森昨病逝.新浪娱乐.2024-11-21
有“招财字”之誉的大众书法家 记刘炳森的书法艺术.中国金融新闻网.2024-11-09
纪念刘炳森诞辰80周年作品展在京举行.新浪收藏.2024-04-10
“纪念刘炳森诞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献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24-04-10
我的老师刘炳森先生.山西新闻网.2024-11-09
刘炳森等多位艺术家作品在昆明展出.中国新闻网·云南.2024-11-09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