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
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位于甘肃农业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国立兽医学院图书室。
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以创建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为目标,遵循“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始终坚持为本科教学、学科建设和科研服务的理念,为学校创办国内先进的研究型农业大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随着学校的建立而诞生,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前进,她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她的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为宗旨,并以积极的态度服务社会,努力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中心、学术活动中心、学生读者的第二课堂和开放型的学术性图书馆。
历史发展
60多年以来,图书馆前进的轨迹,与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史同步,亦和甘肃农业大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紧密关联。学校先后经历国立兽医学院、西北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历史阶段,图书馆的建制与业务也随着学校的合并、改组,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1946年,国立兽医学院成立时,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外文书刊资料只有1366册,工作人员两名,馆舍面积不足90平方米。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形势下,学校图书室迅速发展,图书室(始称图书馆)面积增至300平方米,工作人员增至10名,藏书达12万册。至1985年,图书馆藏书量累积达40万册。1986年图书馆随学校回迁兰州市。1994年新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6912平方米。1995年藏书量达50.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39.6万册,外文图书5.6万册,中外文期刊5.5万册,古籍等其它资料7000余册件。
规模
截止2011年年底,图书馆馆舍总面积19980平方米;在编人员51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16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3人,学士17人。馆内阅览座位1944个,并拥有180个机位的电子阅览室;馆藏纸质文献1041345册,其中图书956567册,过刊84778册;已购进并使用清华同方、万方、超星电子图书、超星读秀,国研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OVID、Proquest、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中外文数据库。
馆藏电子资源总量已超过5T,形成了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现代电子信息资源和虚拟网络 资源相结合的高速畅通、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服务保障系统,使本校师生通过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在学校的任何空间和时间都能方便地查询、阅读和下载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人性化的服务。已建成了图书馆的网络平台、自动化管理平台、海量信息存储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和特色文献信息一站式文献检索平台,并采取藏、借、阅、咨、传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利用通借通还、书刊阅览、文献复印、馆际互借、定题检索、在线咨询、信息检索、新书通报、学科导航、教师推荐购书、文献原文传递、虚拟参考咨询、课题项目查新、学科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用户培训、电子资源的网络检索和特色文献信息集成创新等一系列服务方式,积极主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为了进一步配合本科教学并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益,图书馆研究和建立“本科教学参考书信息管理系统”,力求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集成化的教参信息平台,帮助师生快速获取与专业及专业课程相关的图书、期刊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我校图书馆“国际牦牛信息中心”所做的牦牛特色文献信息的集成和服务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牦牛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已基本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图书馆功能从文献信息服务单一功能向文献信息保障和素质教育双重功能转变,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中心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二是图书馆的服务从面向校内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向对社会服务转变,成为甘肃省农业文献信息中心与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