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岐
张鸣岐(1875-1945年9月15日), 字坚白,作健伯,号韩斋,山东无棣县段家村人,清末时期官员。
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鸣岐中举人,1898年, 张鸣岐为岑春煊幕僚。1903年4月被岑春煊任命为总文案,兼管两广学务处,继而又兼管练兵处。1906年12月,张鸣岐任广西布政使,署理广西巡抚,1907年授予实职。1910年,张鸣岐署理两广总督,1911年镇压广州黄花岗起义,下令杀害的革命党人有林觉民、喻云纪等43人,同年决定宣布广东共和独立,并被推举为临时都督,但其避而不就,当晚潜逃至沙面岛租界,次日逃往香港,不久又逃往日本。袁世凯执政,张鸣岐挂名高级顾问。1913年10月,张鸣岐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长,会办广西军务。1915年7月改任广东巡按使。护国战争爆发,张鸣岐脱离政界,隐居上海法租界,后移居天津租界,皈依佛门。1937年12月,张鸣岐参加了汉奸王揖唐等发起的中华佛教会,1942年3月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议委员。1945年3 月,又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之必胜”,9月15日病死于天津。
张鸣岐执政时的广西,曾经是新人物荟萃之地,其致力于广西各项事业的建设,客观上推动了广西近代化。
人物生平
充当幕僚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张鸣岐被荐人广东省布政使岑春煊家就馆,后充当其幕僚。一次,岑春煊应诏上书言事,由张鸣岐代拟的折受到光绪帝的嘉奖,所以张鸣岐受到岑春煊的器重。随着岑春煊的升迁,张鸣岐也步步高升。光绪二十九年(1903) 四月,岑春煊署理两广总督,张鸣岐被任命为总文案,兼管两广学务处,继而又兼管练兵处。
主政广西
光绪三十年(1904) 五月, 广西人民到处发动起义,岑春煊进入广西督师镇压,张鸣岐随行,总理两广营务处,兼充广西巡抚李经羲的幕僚,并得到李经羲的保举,任广西太平思顺道道员。次年,岑春煊又荐张鸣岐署理广西布政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 十二月,张鸣岐任广西布政使,署理广西巡抚,1907年授予实职。张鸣岐主政广西,一面指挥提督龙济光、总兵陆荣廷等镇压民变,一面大举推行“新政”,引起清廷上下注目。
镇压黄花岗起义
宣统二年(1910),张鸣岐署理两广总督。宣统三年(1911) 四月,原广州将军孚琦被刺身亡,清廷命令张鸣岐兼署广州将军,接着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获得同盟会即将在广州市举行起义的情报,立即与水师提督李准等会商,派出大批侦探,抽调防营入城,实行戒严。四月十二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队攻破督署,张鸣岐丢下老父妻妾,翻墙越屋逃至水师公所,指挥清军反扑。广州起义失败后,经张鸣岐下令杀害的革命党人有林觉民、喻云纪等43人。
广东自治
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张鸣岐命令龙济光回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募军队,企图负隅顽抗。八月二十二日(10月13日),江苏巡抚程德全邀约张鸣岐一起上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以挽回局面,张鸣岐借词推却。八月二十九日(10月20日),孙中山在纽约致电张鸣岐,督促其走正道。九月初四日(10月 25日)上午, 广州市将军凤山抵达广州就任,被革命党人炸死,下午,经张鸣岐授意,以广州清乡督办江孔股为主的广州绅士在文澜书院集会,议决广东自治,不再服从清廷调拨军队、饷械的命令,并与“旅港各团体”(实指革命党人)联络,以维持公安。当晚,张鸣岐回信表示赞同。他又接纳了江孔殷的提议,奏请罢免亲贵,改组内阁,特赦革命党人汪精卫、陈景华,并给二人安排相应的工作,意图向革命党示好。
同意广东共和
宣统三年(1911)九月初八日(10月 29日)上午,广州绅商又在爱育善堂集会,决议广东省独立,承认共和政府,下午,各界代表又与旗满代表在文澜书院开会,达成协议,组织广东满汉民国独立会,公举代表面请张鸣岐即竖独立旗。文澜书院前首先竖起独立旗帜,全城鸣放鞭炮高挂独立旗灯,游行庆祝。张始则态度暖昧,晚上得悉汉口战斗中清军获胜,张鸣岐立即转变态度,下令扯去独立旗灯,并布告声称要“将为首主谋之人严饬军警切实查拿,尽法惩办,以昭炯戒”。但新安(今深圳市)、惠州、香山(今中山市与珠海市)等地民军、新建陆军,随即纷纷起义。李准则暗中与革命党人联络,准备反正,龙济光也表示不愿再与革命党为敌。张鸣岐知道大势已去,遂于九月十八日(11 月8日)派代表参加在香港总商会召开的绅商大会,会议决定宣布广东共和独立,经绅士提议,推举张鸣岐为临时都督,但其避而不就,当晚潜逃至沙面租界,次日逃往香港,不久又逃往日本。
沦为汉奸
袁世凯执政,张鸣岐回北京闲居,挂名高级顾问。1913年10月,张鸣岐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长,会办广西军务。1915年7月改任广东省巡按使,同年底,他窥知袁世凯有称帝野心,遂与广东督军龙济光上劝进表,被封一等伯。护国战争爆发后,张鸣岐从此脱离政界,隐居上海法租界。南京国民党政权建立后,他移居天津租界,皈依佛门。1937年12月,张鸣岐参加了汉奸王揖唐等发起的中华佛教会。1942年3月担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议委员。1945年3 月,又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之必胜”,9月15日病死于天津市。
施政举措
强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南疆,处于边防前线,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光绪三十三年(1907) 陆军部要求广西应练新建陆军一镇,限五年编练足额。张鸣岐对陆军部的计划积极支持,年底就设立了督练公所,专意训练新军,行军事改革。广西是一个穷省,编练新军经费难筹,张鸣岐想方设法,最后从粤海关洋税中得到白银15万两,作为编练新军费用。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张鸣岐要求从龙济光、陆荣廷等旧军中挑选精锐,编练成新军。由于经费不足,到宣统二年(1910),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龙州县编成新军一标,在桂林市编成一个混成协。
发展农业
1909年,张鸣岐颁布《广西新订开垦章程》,对领垦卓有成效者实行奖励。在政府的鼓励下,民间出现了一股兴办公司、领垦荒地的热潮,全省共建立垦殖公司几十家。
发展采矿业
在开矿方面,张鸣岐的具体举措一是勘测矿产。他委任留美矿师王宠佑为矿师,负责全省矿产的勘测、开采事宜。聘请巴黎国立矿业学堂毕业的张金生到贺县(今贺州市)西湾一带实地勘测煤矿。二是开办矿厂。张鸣岐奏请清政府开设富贺官局,开办富贺煤矿和西湾锡矿。煤矿虽然亏折,但锡矿有盈利。三是招徕华侨投资矿业。张鸣岐派人到海外招徕华侨回国兴办矿厂,先后有朱博文、叶恩等人回国投资开采贵县(今贵港市)、南丹、贺县等地矿产。此外,张鸣岐还鼓励私人集资开采锡矿,“任由官绅商民自来、自炼、自运出口售卖”,使锑砂出口大增,生锑及纯锑由1910年的40008磅增加到1911年的772600磅,将近增加20倍。
兴办企业
张鸣岐鼓励发展近代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有:设立“劝业道”,奖励工商业发展。在桂林市开办“省立公费纺织习艺厂”,招收300名学徒,采用新式技术织布。在梧州市设立炼锑炉厂,购置设备,招募技师主管炼锑、验锑。在梧州设立丝业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张鸣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争取商办铁路利权,他曾以“芦汉干路关系财政、主权”为由,上奏清政府,要求“试办公债清偿借款”,并将芦汉铁路“收回自办”,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
兴办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在各地兴办新式学校。张鸣岐在广西陆续兴办了各类学校和简易师范传习所。并省城桂林市成立一所女子师范学堂。先后在梧州市创办了蚕业学堂,在龙州县创办了边防中等实业学堂,在临桂区开办了广西农业试验场附属讲习所。宣统元年(1909), 三所实业学堂分别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中等农业学堂。这些学校聘请国内外教师来广西讲授科学知识,并购买新式仪器、种畜、种子,发展农牧生产。此外,他创办了陆军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陆军测绘学学堂、法政学堂、警察学校、典狱学堂等军事、政法学校,培养军事、政法人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 他在桂林市设立土司学堂,训练土属人才,各地土州县也设立了小学。
引进人才
张鸣岐在广西主政吸纳了一批人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 陆军小学堂成立时,他聘请蔡锷为学堂总办,次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兵备处成立时,他邀请日本陆军士官学堂毕业的王孝缜、李书城、孙孟戟等来广西,一起筹办新建陆军。随后又从各地招聘人才,先后前往广西的军事人才近八十人。张鸣岐还延揽了一批金融、矿业、法政方面的人才。
改革土官承袭办法
1907年,广西巡抚张鸣岐上书,决定整顿土属办法,在土官子侄中按年选送四至六人,到省府参加学习,以毕业最优者分别承袭。
思想主张
在广西主政期间,张鸣岐以统筹“边防全局”“振兴实业” “培养人才” 为指导思想。民生方面,因为遭受连年战争,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少地方田园荒芜,老百姓贫困潦荒倒,张鸣岐认为首先必须从开矿、垦荒着手才能恢复生产。教育方面,张鸣岐认为发展实业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实业教育。
影响与评价
影响
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政,其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兵制、编练“新建陆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时任广西巡抚的张鸣岐抓住契机,立足广西僻处边陲、民智未启、资源丰富这一历史现实,致力于广西各项事业的建设,客观上推动了广西近代化。张鸣岐执政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曾经是新人物荟萃之地,人才的引进有利于广西的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
1905年,为了推动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将前广西巡抚黄槐森创办的体用学堂改为优级师范学堂,目的是培养初级师范学堂教师和中学教师。这所学校广西最早培养师资的场所,是后来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乃至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对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有所贡献。
评价
张鸣岐和我志同道合,可以做长久的朋友。(清朝官员岑春煊评)
革命来临,十字路口的人面临同样选择,作为总督,张鸣岐比李准更有优先选择权。然而他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丢掉了自己立功的机会,而且几乎是用赶尽杀绝的方式逼迫李准走出正确的一步,又是何其愚钝乃尔。(南方周末网评)
七七事变后,张鸣岐又加入汉奸组织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直到1945年日军濒于战败之际,他还参与发起所谓“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必胜”,不仅可鄙,而且为人耻笑。(作家李昕评)
人物关系
资料来源
轶事典故
宣统三年(1911年)初,在葡萄牙政府的支持下,澳葡当局违反高而谦与马沙度曾达成的澳门浚河须由两国政府会商的协定,并不顾广东省民众的激烈反对,派舰暗浚九洋海道,与英商订立疏浚仔鸡颈山东北海面的委托合同。张鸣岐多次派人与澳葡当局谈判,要其立即停止疏浚工程,并向香山民团发放枪支,还向前山一带要隘增派新建陆军达千余人,战舰四艘、澳葡当局见之非常惊恐,它在从里斯本调遺船舰的同时,慌忙向列强求援。宣统三年七月七日(1911年8 月30日),西方列强驻广州的一些领事官要求会见张鸣岐,名日“调停”,实则逼张撤防。张义正严词,申述说:“新军驻澳门交界,国防所系,属我主权,断难撤退”。与此同时,张鸣岐向澳葡总督提出,要其立即停止浚河。当年8月底,葡萄牙当局停止了疏浚工程。
1926年,屡屡碰壁之后,张鸣岐对官场心灰意冷,开始吃斋念佛,对人生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从上海市返回天津市的火车上,张鸣岐告诫在身边的两个儿子张锐、张镈说:“宦海沉浮,为官不义,不易,改朝换代必受其牵连。”他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终有饭之地。”这是张氏家族的家训,引导张鸣岐的后代走上了科学之路。此后,张家的后人均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不再进入官场。
纪念场馆
张鸣岐旧居(民生路69号楼)位于河北区自由道,现门牌号为21、23号,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建筑原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后改为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呈“L”字形,墙体红砖砌筑,红瓦坡顶,正面三层为联拱外廊,廊柱较细,牛腿承檐,饰花叶形浮雕等,建筑造型优美。2013年4月7日,河北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河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文艺影视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名门望族】以科技世家闻名的无棣车王张氏家族.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0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辛亥年的李准与张鸣岐.南方周末.2024-05-10
张鸣岐旧居 | 清末两广总督定格于天津的记忆.澎湃新闻.2024-05-10
资料:电影《辛亥革命》演员对照表.新浪娱乐.2024-05-10
辛亥革命 (2011).豆瓣电影.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