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
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原名象时,男,生于湖南常德桃源县,维吾尔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翦伯赞1916年入读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参加过“五四运动”,1919年毕业后回到湖南省任教,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就读,次年退学回国。1926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了北伐军的政治工作。随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的研究,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参与创建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创办《中苏》半月刊并任主编,随后在迁至湖南的北平民国大学任教授。1940年2月,他奉命到达重庆市,任《中苏文化》月刊副主编和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开展对爱国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1949年9月,翦伯赞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翦伯赞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他于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1年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次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66年任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政治和学术活动。翦伯赞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期间,翦伯赞遭受冲击,于1968年12月18日服药自杀,1978年平反。
翦伯赞主张“史”“论”结合、“文”“史”融合等,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专著,并且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他的代表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等。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称翦伯赞是“令人敬仰的新史学大师”,著名史学家侯外庐称翦伯赞是“我们这个时代德才学识兼备的良史”。
人物生平
年少求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4月14日,翦伯赞出生于桃源县翦旗营(今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回维新村翦家岗),属维吾尔族。翦伯赞有兄弟姐妹共6人,他是家中老大、长子。翦伯赞的父亲翦奎午是个秀才,曾在湖南省立第三中学当老师,因而家风严谨,翦伯赞从童年时的生活和学习就受到父亲的严格要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5岁的翦伯赞进入私塾学习,次年转入本村清真初等小学就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9月,他考入桃源县立高等小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年) 9月,翦伯赞转入常德官立中学堂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学习。在父亲的教育引导下,翦伯赞自小广泛阅读了《诗经》《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 等一系列中国古典文学,从而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及文言文基础。民国五年(1916年) ,18岁的翦伯赞从常德市中学毕业,与常德女子李守箴结婚。同年9月,他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入学一个月后退学,于10月进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读书。民国八年(1919年) , “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了武昌的示威游行和集会活动,同年7月毕业,回到老家。
工作经历
民国时期
工读深造
民国九年(1920年)2月,翦伯赞到长沙市的湖南甲种商业学校任教员,在父亲的建议下,于同年9月回到母校常德中学任英语教员。民国十一年(1922年) 2月,妻子李姓病故。民国十三年(1924年) 春,26岁的翦伯赞与常德市女子戴淑婉结婚。同年秋,翦伯赞远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研读经济学,并且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研究《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次年冬,他因不满所学课程和种族歧视,从美国退学,回到上海市。民国十五年(1926年) 1月,他从上海到北京,3月参加了北京市民和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随后回到老家。
供职民国政府
民国十五年(1926年) 9月,翦伯赞到长沙,经亲友介绍,投奔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并且加入国民党,参加了北伐战争。次年1月,翦伯赞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身份,去动员山西督军阎锡山和绥远都统商震起义,以响应北伐。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阎锡山电令商震逮捕翦伯赞,翦伯赞逃至上海避难。民国十七年(1928年) 5月,他应第三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商震之邀到保定,在商部的政治部工作,6月随军进入北平(今北京)。8月,他不满于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清党”事件,从商部离职。同年,翦伯赞在北平结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和北京师范大学进步教授谭丕谟,从而开始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民国十九年(1930年) 8月,应父亲的同学、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覃振之邀,翦伯赞在北平参加了国民党反蒋势力联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随后参加了“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随之,翦伯赞连续在北平《三民半月刊》上发表文章,批判包括“托派”在内的反动知识分子的反动观点。民国二十年(1931年) 5月,应覃振之邀,翦伯赞到广州参加了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该会议以“共赴国难”名义与蒋妥协而告终,翦伯赞洞悉国民党内反蒋派的多数人不过是以反蒋为幌子企图向蒋讨官做,并无救国救民大志,于是他在散会之后回到上海。这一时期,翦伯赞开始从事古代史的研究,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是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并于1930年11月和12月分别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抗日反蒋怒潮,翦伯赞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1月,他迁居天津市,住在意大利租界,主编《丰台》杂志,连续发表《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与现在》《世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暴行》《走到反帝国主义的最前列》等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年8月,他和吕振羽合著《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出版,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指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次年春,他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被捕,不久被“驱逐出境”,转居上海市,随后应时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覃振之邀,陪同赴欧美考察司法。
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5月,翦伯赞在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以著名史学家和中共地下党员的双重身份,克服重重困难,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秘密开展对爱国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翦伯赞于9月回到长沙市,与吕振羽、谭丕模等人创建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任常务理事,创办《中苏》半月刊并任主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3月,翦伯赞在《中苏》半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抗战的过去及其前途》的长文,深刻分析了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并论证了打持久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年,他在迁至长沙的北平民国大学任教授;11月,随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迁至沅陵县,任中共湘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3月,翦伯赞奉命转移到溆浦县,在迁至浦的北平民国大学任教授,并与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谭丕模、张天翼等团结进步学生,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及“托洛茨基主义”分子进行斗争。
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始,翦伯赞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重庆、上海市等地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2月,翦伯赞按照党的指示,到达重庆市,以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兼《中苏文化》杂志副主编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和历史研究工作。同年,他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聘为名誉委员,被冯玉祥将军聘为历史教师。“七七事变”三周年之际,翦伯赞在《中苏文化》发表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原理及其发展逻辑》一文,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形势紧密结合。民国三十年(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后,翦伯赞被解除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职务,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撤销名誉委员;同年秋,他应重庆育才学校校长陶行知之邀,到该校教书。在此期间,翦伯赞一方面针对重庆市文化学术界上层人士做统战工作,发起重庆大学教授联谊会,向社会各界进行演讲,用历史史实颂扬抗击侵略的人民,谴责投降与分裂等;另一方面,他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潜心研究古代史,着手编写《中国史纲》等,并发表了多篇历史论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翦伯赞编写的《中国史纲》第一卷出版;12月,他编写的《中国史论集》第一集出版。次年11月,翦伯赞的家乡桃源及常德相继沦陷,翦伯赞悲愤写下《常德桃源沦陷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旬,抗日战争胜利,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毛泽东于8月28日飞抵重庆市进行和平谈判,翦伯赞协助对冯玉祥、覃振等高级民主人士做统战工作,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1月,应中国民主同盟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之聘,翦伯赞任该代表团顾问。随后,翦伯赞还与中共上海工委书记华岗保持联系,参加中共地下的各种秘密活动。4月,他编写的《史料与史学》一书出版,他编写的《中国史纲》第二卷于7月出版。5月4日,他乘中共代表团的专用飞机由重庆飞抵南京,不久赴上海市,继续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10月,周恩来在上海召见翦伯赞等人,决定改组大孚(原名大呼)出版公司,指定翦伯赞任总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夏,翦伯赞与张志让、周谷城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市大学教授联谊会”,任常务理事,主编《大学月刊》;还到各高等院校、工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演讲,积极推进民主运动。10月,他奉命转移到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继续从事民主运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9月,《文汇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复刊,翦伯赞与茅盾、侯外庐等主编了《文汇报》的副刊;11月,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他与郭沫若、马叙伦、侯外庐等人北上。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2月,他以文化接管委员身份,随军进入北平市。3月,他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随后参加中国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出席“拥护世界和平大会”。7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新的历史学学术组织--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翦伯赞等11人为筹备常务委员会委员。9月,翦伯赞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翦伯赞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并且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1年7月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郭沫若任主席,翦伯赞等七人为常务理事。9月,翦伯赞被任命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次年,他被推举为燕京大学节约委员会教师组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院系调整时,他出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还兼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西南研究室主任。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致力于历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共11个专题,约2000多万字,他亲自主编其中《戊戌政变》和《义和团》两个专题。1954年9月23日,翦伯赞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同年,他担任新成立的“重编改绘杨守敬历史地图委员会”编委。1955年9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翦伯赞被聘为学部委员。8月,第八次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在荷兰莱顿召开,翦伯赞和周一良受命出席,这是美苏冷战开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工作者第一次与西方学者直接接触。11月,他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1956年2月,他与人合编的《中国历史概要》出版;5月,他撰写的《历史问题论丛》出版。5月,他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身份参加到湖南省的视察工作,专门考察了长沙市的文化教育工作;同时,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家乡桃源维吾尔族回族乡的建制被保留下来。
1957年夏,在“反右”运动中,翦伯赞在《北京日报》发表了文章《拥护大鸣大放,反对乱鸣乱放》。9月18日,在由郭沫若主持的社会科学界批判右派的大会上,翦伯赞发表《右派在历史学方面的反社会主义活动》。1958年2月10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翦伯赞等19人担任小组成员。1959年夏,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但是“中国通史陈列”按哪一种历史分期观点来布置尚无定论,在多种学说观点争议时,参与讨论的翦伯赞主动提议按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进行布展,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1961年春,翦伯赞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等。1962年1月,他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66年3月6日,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翦伯赞任副主任委员。
晚年情况
1965年12月,《红旗》杂志发表了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文章公开对翦伯赞的历史观点进行了批判。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翦伯赞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1968年12月18日晚,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同服安眠药在北京离世,享年70岁。
人物成就
思想
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正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这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首次大规模实验,初步塑造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史学,又不同于实证史学的全新的学术范式。翦伯赞为总结这次论战经验教训而于1938年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一书,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专著,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在《历史哲学教程》书中剖析和批评了教条主义“机械论”的研究倾向,认为“机械论”与“观念论”殊途而同归,它们在无视存在与意识的适应性这一点是相同的,强调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翦伯赞于1943年发表的《略论中国史研究》文中,高度重视汉族与其他民族历史的关联互动,提出“真正的中国史,是大汉族及其以外之中国境内其他诸种族的历史活动之总和”;同时,他还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联,从而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准。翦伯赞于1952年发表的《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文中,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历史主义问题,批评了当时评价历史人物中出现的两种非历史主义倾向:一种是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用现代工人阶级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另一种倾向是对历史上正面历史人物特别是劳动阶级的代表无原则拔高,甚至用现代词语来描写,使那些历史人物现代化、理想化。翦伯赞认为这两种倾向都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要严格联系到这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史”“论”结合
翦伯赞对理论与史料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的考察,首先反对将历史学降格为史料学,把考证当作历史学,特别是陷入烦琐考证之中不可自拔,让人们看不见历史全貌、历史骨干和脉络,使人失去掌握历史全局的能力,他在《历史科学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文中具体阐述了这一观点。对于一度出现的“以论带史”口号,翦伯赞表示不认同,提出“史论结合”的主张:“历史是具体性的科学。论证历史,不要从概念出发,必须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从具体史实的科学分析中引出结论。不要先提出结论,把结论强加于具体的史实。”翦伯赞相继撰写《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等文章,并结集出版《史料与史学》一书,率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中国传统历史学、中国实证主义史学的基础上,对史料的范围、史料的分类以及不同史料的相对价值、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而初步建立了中国卡尔·马克思主义史料学。
“文”“史”融合
翦伯赞以坚实的史料为基础,将其对文史关系的认识充分运用于史料学研究、历史撰述和文学研究之中,从而使他的治学具有明显的文史融合的特征。他主编的《中国史纲》第1和第2卷"文史合一"的撰述风格,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叙事方式的现代性转换;他在历史剧研究中对历史真实的强调,以及将历史主义运用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以及学科之间融贯的特点;他以散文、诗歌的方式记录历史,开创了现代中国历史散文体裁,有传世的历史散文、历史论文、政论文、游记散文以及诗歌作品。例如翦伯赞于1961年率团访问内蒙古后,将所见所闻与《汉书》《史记》《战国策》等经典古籍融会贯通,以其史家之笔纵论古今,写下散文《内蒙访古》,于1962年12月13日在《人民日报》刊发,并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教育
1952年,北京大学院系调整时,翦伯赞出任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历史系合并而成的新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执掌这个中国史学重镇达十多年之久,并且赢得两派学人的信任与拥戴。翦伯赞担任《北京大学学报》文科初创时期的主编,使《北京大学学报》不仅成为学校文科教师的重要学术园地,也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示范性学术刊物;他与有关学者创建了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并将这一专业放在中文系,推进了中文学科的发展;他创办并亲自主持了“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论坛,邀请国内外一批历史名家、学者来论坛演讲,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6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6年,为北大尤其是北大人文科学概论的发展建设倾注了毕生心血,在史学理论创新和史学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卓越;在翦伯赞等老一辈历史学家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历史眼光和渊博知识的人才,沉淀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与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成为北大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61年春,翦伯赞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等。其中《中国史纲要》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组织编写,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
社会
翦伯赞在青年时期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翦伯赞以著名史学家和中共地下党员的双重身份,克服重重困难,潜心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秘密开展对爱国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1940年起,翦伯赞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在重庆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的部署,在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平市等地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很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教事业:1956年,他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赴湖南省视察,重回维吾尔族乡;1961年,应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邀请,翦伯赞率领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代表团对内蒙古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并在不少学校和文化单位举行了座谈会和报告会;1963年,他与郭沫若又访问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影响
政治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翦伯赞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日便献身于抗战文化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共直接指导下发行的刊物,翦伯赞主编的《中苏》半月刊以宣传中国抗战和沟通中苏文化为宗旨,为铸造中苏友谊、推进抗战胜利搭起了一座牢固的精神桥梁,在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发挥了思想上的积极引导作用。《中苏》半月刊发表的极富政治理论性的时评和论文、介绍苏联文化的译文和专论,以及围绕抗战主题发表的诗歌、散文、短论,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省的唯一合法的舆论阵地”,在抗战文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翦伯赞以其深刻的论辩、雄厚的笔锋,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育抗战时期的先进文化,促进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力量。
学术影响
1961年,翦老明确指出“以论带史”是错误的,“写任何时期的历史都必须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全局,既要看到经济也要看到政治、文化,还要看到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对当时历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翦伯赞主编、195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概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编撰的一部完整记述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的通史著作,体现了当时中国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提出了革命化的中国历史叙事模式。翦伯赞与郭沫若、范文澜等发起组织编纂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主编了《光明日报》“历史学”专刊,创办并主持了“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论坛,筹建中国历史学会,对改造旧史学、创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历史科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翦伯赞的历史学思想,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论题范围,推进了对许多问题的思考深度。特别是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设过程中,翦伯赞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有关论题的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关系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史论关系”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观点,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宝贵资源,而且至今还具有发人深思的意义。
人物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契丹文字的首席学术权威”刘凤翥曾评价翦伯赞:“翦老的文笔特别好,史书可以当文学作品读。”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锺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被进步的学术界誉为培养教育了一代爱国知青的好书。--《光明日报》2008年4月16日刊文评价
2018年11月举办的翦伯赞诞辰120周年和逝世5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研讨会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评价:“《中国史纲要》是几代人学习、研究中国历史的入门书,在一定意义上,也塑造了我们的历史观。”这样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不断再版重印,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翦伯赞和郭沫若、范文澜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著名的三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9日刊文评价
翦伯赞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名家”之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作出了奠基性贡献。1949年以前,他在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以后,他是新中国史学建设的重要领导者。翦伯赞的一生,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突出建树。他在处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不随波逐流,为坚持真理不懈奋斗,集深厚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史学成就和高尚的史家情操为一体,为学者所景仰,号称“良史”。--《历史评论》2021年第2期刊文评价
翦伯赞是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2日第2263期刊文评价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史学界德高望重的领导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刊文评价
主要论著
发表论文
著作
译著
家庭成员
轶事典故
毛主席与翦伯赞文史交流
五十年代中,毛泽东读了翦伯赞关于曹操的文章后对其产生兴趣。1957年,毛泽东在颐年堂约见翦伯赞,讨论高校中重理轻文的问题,并提出重视文科的建议。此后,翦伯赞在北京大学推动文科教学和科研。然而,“文革”期间,翦伯赞被批斗,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1968年,在毛泽东提出尊重翦伯赞后,其待遇短暂改善,但随后又遭逼供,最终自杀。毛泽东和周总理对此深感悲痛,多人因此受处分。
翦伯赞与冯玉祥的友谊
1979年,翦伯赞的骨灰盒中有一支冯玉祥赠送的派克牌自来水笔,此笔象征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支笔是冯玉祥1948年在美国准备回国途中,通过吴茂转交给翦伯赞的。冯玉祥原计划在归国后继续与翦伯赞交流,但不幸在途中因船难逝世,自来水笔成为了他给翦伯赞的遗赠。翦伯赞与冯玉祥的交往始于1940年,当时翦伯赞作为中共秘密党员,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并接受了为冯玉祥讲授中国历史的政治任务。
后世纪念
平反及追悼会
1978年8月,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亲自批示为翦伯赞平反昭雪。1978年9月1日,北京大学党委召开全校大会,为翦伯赞平反昭雪;8日,《人民日报》等报道了为翦伯赞平反的消息。1979年2月22日,北京大学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翦伯赞举行追悼会,邓小平、胡耀邦、乌兰夫、沈雁冰等送了花圈,王震、方毅、胡乔木、包尔汉、周扬等参加了追悼会,杨静仁主持追悼会,周培源致悼词,翦伯赞的骨灰盒被安放在革命公墓。
翦伯赞故居
翦伯赞故居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回维新村翦家岗,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文革”时期被破坏,201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在原址按原貌修复,于2010年10月完成。翦伯赞故居由祖居、伯赞大道、广场三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8亩;整个建筑平面呈“万”字形,具有典型的湘西北民居风格,坐北朝南,木质结构,有大小房间18间,建筑面积822平方米。翦伯赞故居前半部分为复原区,复原了翦伯赞一家当时生活场景,体现了清末民国初年当地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特色;后半部分为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区,利用翦伯赞珍贵遗物和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现了翦伯赞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2011年1月,翦伯赞故居被确定省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11月16日,常德市图书馆翦伯赞故居分馆揭牌成立,该分馆位于桃源县枫林花海景区内的翦伯赞故居,成为“图书馆+纪念馆”融合创新之举。
书籍
1998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学家、从师翦伯赞的张传玺著的《翦伯赞传》,全书分为十六章,介绍了翦伯赞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生事迹。
2006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学家、从师翦伯赞的张传玺著的《新史学家翦伯赞》,介绍了学术大师翦伯赞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主要是有关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探索学术的执著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艺术形象
2023年3月29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翦伯赞》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首映礼,该影片由湖南一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湖南文理学院等单位联合摄制,是首部记叙翦伯赞人生历程的传记类电影,重点讲述其担任冯玉祥将军的历史老师、组织民主进步人士宣讲中共和平建国主张等革命活动事迹,再现了翦伯赞在重庆期间传奇而光辉的革命历程。
现代汉剧《翦伯赞》内容取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应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冯玉祥的请求,举荐翦伯赞为其讲授历史课程,留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段佳话。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何艺光和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王阳娟执导,于2020年10月26日在桃源县文体中心剧院成功首演。
纪念会议
2008年4月14日,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10周年暨《翦伯赞全集》首发大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出席大会并与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学珍为翦伯赞铜像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胡德平、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及史学界、出版界、翦老家乡代表、亲属等在大会上先后致辞和发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北京大学历届老领导郝斌、王义遒、王效挺、梁柱等也出席了大会。为纪念翦伯赞先生的110周年诞辰,上海大学雕塑系创作完成了两座翦老的铜像,除了会场里的一尊外,另外一尊雕像被安放在了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翦伯赞故居。会后,与会嘉宾及翦伯赞先生的家属还参加了北大附小“翦伯赞故居”的挂牌仪式。
2018年11月,值翦伯赞诞辰120周年和逝世50周年,也是他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史学界一批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共同回顾翦伯赞卓越的学术贡献、丰富的学术思想和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并对历史学科建设和发展走向进行热烈探讨,其中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帆、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侯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嘉宾,以及北京大学相关院系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出席,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委书记徐健主持。
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
为激励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翦伯赞的故乡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自2014年起,每年投入1200万元,重奖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10名左右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每人给予10万元奖励。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北大今天:1898年历史学家翦伯赞诞生.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12-09
翦伯赞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光明网.2023-12-08
常德名人之翦伯赞.常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12-10
史学界纪念翦伯赞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光明网.2023-12-08
学人小传:翦伯赞.光明日报.2023-12-10
翦伯赞倡行抗战文化.人民网.2023-12-08
《翦伯赞》走进北大: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中国新闻网.2023-12-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3-12-10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各委员会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3-12-10
翦伯赞: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3-12-09
李长银:翦伯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初步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12-09
翦伯赞:血墨浇铸良史风骨.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2023-12-18
翦伯赞的家风:严谨.人民网.2023-12-02
“一代良史”翦伯赞.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2023-12-19
翦伯赞.中央民族大学.2023-12-10
百年风华·党史上的桃源|桃源党史人物:翦伯赞.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2023-12-18
吕振羽和翦伯赞史学观点的异同及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2023-12-18
揭秘:什么是历史上的“中国托派”?.日照党史史志网.2023-12-09
翦伯赞与《中苏文化》.人民网.2023-12-19
不灭的记忆 历史的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新华网.2023-12-18
北京大学隆重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12-08
翦伯赞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内蒙古新闻网 .2023-12-18
翦老的叮嘱让我终生受用无穷.光明网.2023-12-18
育才学校:抗战时期的“小解放区”.人民网.2023-12-19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赴渝谈判为和平.央广网.2023-12-19
张 越: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2023-12-19
哲学所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23-12-19
翦伯赞:常德走出的维吾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23-12-19
翦伯赞与古籍整理出版.光明网.2023-12-19
国博简史.中国国家博物馆.2023-12-19
国博大事记与名家|基本陈列的发展.腾讯网.2023-12-19
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23-12-19
谢辉元:良史翦伯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2023-12-09
灯火南园第九楼.光明网.2023-12-19
许智宏校长在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12-19
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举行.北京大学校友网.2023-12-10
翦伯赞.豆瓣读书.2023-12-09
史学泰斗 翦伯赞先生的书和信.大河网.2023-12-19
翦伯赞倡行抗战文化.光明网.2023-12-10
刘凤翥:半世纪只为契丹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23-12-18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7日).中国共青团.2023-12-0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央广网.2023-12-08
校友故事 | 范文澜 : 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2023-12-08
毛泽东曾就翦伯赞《应该替曹操翻案》一文发表见解.人民网.2024-05-27
追寻红色记忆①|翦伯赞的清廉人生.视外桃源APP.2024-05-27
翦伯赞在抗战前后的朋友情.湛江晚报.2024-05-27
常德地名故事:翦伯赞故居.常德市民政局.2023-12-10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常德市图书馆翦伯赞故居分馆揭牌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2023-12-10
翦伯赞传.豆瓣读书.2023-12-09
新史学家翦伯赞.豆瓣读书.2023-12-09
电影《翦伯赞》在常德首映.常德市人民政府.2023-12-10
现代汉剧《翦伯赞》 编导人员进驻桃源.常德市人民政府.2023-12-10
桃源县大型汉剧《翦伯赞》成功首演.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2023-12-10
我市首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表彰大会:130万元重奖教育功臣.常德市人民政府.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