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庙村
河流镇刘庙村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县河流镇,位于阳信县城东南4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4.2公里。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汉族刘姓立村,因村内有关林得今名。永乐年间,杨姓回族由南京二郎岗迁此;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马姓由今河北省文安县卫河镇迁入,村名未改。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鲁北地区最大的回族群众聚居地。
经济
刘庙村畜牧业发达,肉牛存栏量20万头,年屠宰加工30万头左右,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地区。
文化
刘庙有着深厚的穆斯林宗教和文化传统,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盖达尔夜等重要节日,都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刘庙清真南寺俗称刘庙清真寺,是滨州市乃至鲁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该寺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明朱祐樘赐银,朝廷命官杨修真所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24年毁于兵火。后阿訇和回族长老四处奔走募捐,于1927年在旧址照原样重建。
刘庙南寺简介
重建后的刘庙南寺,院落呈正方形,正门朝东峙立中央,左右各配设一小巧玲珑的角门,门内居中偏西是主体建筑清真寺,俗称大殿,座西面东,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包括抱厦(即前殿)、中殿、后殿,抱厦为亭阁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中殿、后殿为殿堂式建筑,硬山高脊,窗对称,三殿连接成为一体。殿内方砖铺地,明柱矗立,白壁生辉。抱厦正面高悬巨幅汉字楷书匾额“清真寺”,两旁缀以阿拉伯文字对联,整个建筑群体布局合理,格调独特。此寺是传播和继承阿拉伯文化的学府、阿訇的摇篮。当地及来自外地的“海里凡”(学生)荟萃于此,虚心虔诚习读阿拉伯经文,待其优学“挂帐”(合格毕业)之后,即为阿訇,接受聘任到各地执教。在此读经“挂帐”而执教者遍于省内及北京、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等省市,闻名遐迩。2003年,刘庙回民群众捐款扩建该寺,并于11月26日穆斯林开斋节正式启用。刘庙清真北寺也是一座具有宗教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知名清真寺,长期以来备受广大穆斯林群众景仰。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的通知_其他_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