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力
薛力,政治学(国际政治)博士,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政策、能源政治。
基本信息
薛力
政治学(国际政治)博士,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2004年9月――2007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 博士生
2001年9月――2004年7月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 硕士生
工作经历
2018年8月——现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6月——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研究员
2014年3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副研究员
2010年12月—2014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2009年1月—201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2007年7月—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学术专著与参与写作的书籍章节
1,“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民族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王逸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6章。
2,“能源政治:热点透视”,《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对高油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9)》,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身份变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王逸舟与谭秀英主编:《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5,“油价巨幅波动与国家间关系变化”,《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0)》,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6,“全球能源政治:2009-2010”,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版。
7,“全球能源政治:2010-2011”,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2)》,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版。
8,《中国的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薛力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实际出版时间为9月)。
9,“全球能源政治:格局调整趋势与热点探析”,《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1.75万字
10,“非传统安全理论:概念、流派与特征”,载余潇枫等著《中国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理论、范式与思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作者:李开盛、薛力,3.3万字)
第二部分: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
1,“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问题”,《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8期。
2,“接触中有防范,但没有遏制――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再解读”,《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9期。
3,“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哲学书评),节选发表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04年8月10日,全文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4年10月10日。
4,“微观层次国际政治研究的巅峰之作――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秋季号。
5,“以超越现实主义的视野处理中日关系”,《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11期。
6,“新自由制度主义含义辨析”(第一作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
7,“中国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1998――2004):成就与不足”(第一作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8期。
8,“中国应对朝鲜问题需要有‘半岛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7年第1期。
9,《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与变迁》,博士学位论文。
10,“朝鲜问题的治本之道:以‘联合国方案’代替‘六方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11,“从结构主义到国际关系理论:一项系统考察――兼论华尔兹结构观的局限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0期。
12,“国际关系的结构概念”,《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3期。
13,“核能与天然气: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的关键”,《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9期。
14,Nuclear 功率 and Natural Gas: the Critical Energies for China in the Post-Kyoto Era ,Geopolitics of 能量, Calgary, Canadia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umbers 8-9,2008.
15,“仁厚兄长:中国在亚洲整合中的角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16,“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缺陷与应对”,《当代亚太》,2009年第2期。
17,Energy Development in ASEAN Countries and Sino-ASEAN Energy Cooperation, Paper for NTS-Asia 2008-2009 Research Fellowship,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18,“中国应对南海争端的建议”,《世界经济调研》,第26期(总第1657期),2009年7月6日。
19,“中缅能源合作的成就、不足与建议” 《世界经济调研》,第44期(总第1675期),2009年11月16日。
20,“加拿大油砂开发与中国的能源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2期。
21,“中国对东盟的外交:一种建构主义的剖析”,《二十一世纪》(香港),2009年第6期(双月刊)。
22,“加快投资加拿大油砂的必要性与建议”,《世界经济调研》,2010年第16期(总第1697期),2010年5月10日。
23,“‘马六甲困境’内涵辨析与中国的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
24,“马六甲海盗活动的趋势与特征:一项统计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2期。
25,“南沙能源开发与东亚整合”,《二十一世纪》(香港),2011年第10期。
26,“中国对外援助在柬埔寨”,《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12期。
27,“台湾大学袁易教授谈台湾2012大选及未来政治走向”,院《要报》,采用时间大约为2011年7月。
28,“建议适时加大对欧援助力度”,院《专供信息》,采用时间为2011年11月8日。
29,“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适用于普遍管辖权”,《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第4期。
30,“关于我国参与南苏丹能源开发的建议’”,院《专供信息》,2012年10月22日,第297期。中办采用。
31,“关于应对委内瑞拉局势变化的建议”,院《专供信息》,2013年 1月,第46期。0.15万字。中办采用。
32,“冷战后欧盟的冲突干预:以亚洲为例”(第一作者),《欧洲研究》2014年第1期。1.2万字。
33,“美国学者视野中的南海问题”,《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2期。1.1万字
第三部分:时事评论
1,“东海纠纷:中日关系的转折点”,《联合早报》,2004年8月11日。
2,“中日东海合作有可行性”,《联合早报》,2004年8月16日。
3,“中国企业应争当价格领袖”,《南方都市报》,2005年3月20日。
4,“苏丹红事件: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7日。
5,“中国应对日本‘入常’的五种选择”,《联合早报》,2005年4月7日。
6,“如何确定中日东海‘合作区’?”,《联合早报》,2005年10月17日。
7,“停止参拜神社符合日本利益”,《联合早报》,2005年11月3日。
8,“信仰缺失与医生的贪婪”,《联合早报》2005年12月28日。
9,“小泉阁下,‘李登辉参拜’牌玩不得”,《南方都市报》,2006年1月21日。
10,“‘亚洲货币单位’的意义值得探讨”,《联合早报》,2006年2月2日。
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失职与药品市场的乱象”,《南方都市报》,2006年2月10日。
12,“仅仅‘抱团’是不够的”,《东方早报》,2006年6月30日。
13,“‘国服’与‘中国性’”,《看世界》,2006年第8期。
14,“博士考公务员热说明了什么?”,《南方都市报》,2006年11月26日。
15,“朝鲜问题的出路”,《联合早报》,2006年11月28日。
16,“只有王马配,中国国民党才能赢”,《联合早报》,2007年5月7日。
17,“北京应乐见朝鲜半岛三方谈判”,《联合早报》,2007年10月27日。
18,“‘光荣妥协’应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准则”,《看世界》,2007年第11期。
19,“国家油储中心成立后的思考”,《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12月27日。
20,“中国可以与哈马斯打交道了”,《看世界》,2008年1月号(上),第一作者。
21,“世界进入‘谈判时代’”,《环球时报》,2008年1月29日。
22,“构筑中日美三角互动框架”,《联合早报》,2008年2月26日。
23,“高油价未必是坏事”,《看世界》,2008年3月号(上)。
24,“豪车大屋是21世纪的罂粟”,《环球时报》,2008年3月4日。
25,“亚洲区域合作的‘半闭合’模式”,《联合早报》,2008年3月15日。
26,“经济发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环球时报》,2008年3月17日。
27,“重塑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联合早报》,2008年4月12日。
28,“中国的门槛:人均GDP3000美元”,《联合早报》,2008年5月3日。
29,“核能与天然气:未来能源的关键”,《联合早报》,2008年7月4日。
30,“加拿大油砂与中国能源安全”,《联合早报》,2008年11月27日。
31,“美国消费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联合早报》,2008年12月10日。
32,“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影响国际油价?”,《看世界》,2009年4月号(上)
33,“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病症与治疗”,《能源评论》,2009年,第4期。
34,“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何用?”,《商务周刊》,2009年5月5日号。
35,“让朝鲜拥有核武器又如何?”,《联合早报》,2009年6月18日。
36,“南沙能源开发组织:南海问题的出路”,《商务周刊》,2009年6月20日号。
37,“调整能源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2期。
38,“油价走高与全球经济复苏”,《新广角》,2009年第7期。
39,“中国制定移民归化法的时机已成熟”,《联合早报》,2009年8月11日。
40,“中缅能源合作的成就、不足与前景”,《能源评论》,2009年第11期。
41,“‘伊核六国’的集体安全保证”,《联合早报》,2009年10月23日。
42,“东亚共同体路线图”,《联合早报》,2009年10月28日。
43,“大医院股份制改革应提上议程”,《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24日。
44,“构筑中日合作的长期框架”,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月11日。
45,“大陆为何不宜撤走沿海导弹?”,《联合早报》,2010年1月22日。
46,“应大手笔参与加拿大油砂开发”,《能源评论》,2010年第2期。
47,“国际应急石油储备发展趋势”,《新广角》,2010年第3期。
48,“索马里海盗为何难以有效应对?”《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7月8日。
49,“南海是中国哪个层面的利益”,《环球时报》,2010年10月26日。
50,“对待加拿大油砂不要太‘超脱’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0年12月17日。
51,“不妨建立南沙能源开发组织”,《环球时报》,2011年1月6日。
52,“伊朗‘戏’还会长久唱下去”,《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月19日。
53,“‘马六甲困境’被高估了吗?”,《世界军事》,2011年第5期。
54,“中东北非动荡:加拿大油气资源凸显战略价值”,《中国海洋石油报》,2011年4月22日,第7版。
55,“福岛核泄漏不会改变全球核能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31日。
56,“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机会窗口”,《联合早报》,2011年4月21日。
57,“马六甲海峡:‘海盗猖’已成过去”,《新广角》,2011年第6期。
58,“中国有权参与马六甲管理”,《环球时报》,2011年6月8日。
59,“尽快开发西沙群岛和南沙资源”,《环球时报》,2011年10月18日。
60,“中国外交运作的新转向:创造性介入”,《联合早报》,2011年10月18日。
61,“南沙能源开发需要外交保驾护航”,《中国海洋石油报》,2011年11月23日。
62,“外汇储备、欧债危机与中国对欧战略性投入”,《联合早报》,2011年11月21日。
63,“软硬天师,破解南海僵局”,《环球时报》,2011年12月7日。
64,“伊朗核问题:一出迈向‘拥核’的多幕剧”, 《学习月刊》,2012年第3期。
65,“骆家辉大使,‘亲民’别留死角”,《环球时报》,2012年1月31日。
66,“如何改进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主编《中国的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感悟”,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2年1月7日。
67,“而立之年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成就与挑战”,《中国海洋石油报》,2012年2月10日。
68,“美国智库如何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9日。
69,“中国应分类处理南中国海问题”,《联合早报》2012年4月14日。
70,“解黄岩岛僵局未必非战不可”,《环球时报》2012年5月15日。
71,“应该把南海争端解决与东亚整合进程联系起来”,《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5月26 日。答记者问。
72,“能阻止伊朗吗?”,《新世纪周刊》,2012年第42期,2012年10月29日。
73,“福岛核泄漏对全球核能发展的影响程度”,《能源评论》编辑部编:《能源热点透视2012》,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12月。
74,“海洋争端与中国应对策略的调整”,《新世界时报》(美,3671字),2012年12月16日。New World Times.
75,“可考虑接触委内瑞拉反对派”,《环球时报》2013年1月7日。0.12万字
76,“委内瑞拉政局变化与前景”,《学习月刊》2013年第2期。0.20万字
77,“未来中国大陆在涉台海上纠纷中能做什么?”,《大公报》2013年6月10日。0.12万字
78,“中缅油气管道对中国作用不大”,《联合早报》2013年6月15日。0.15万字
79,“中国应加入中东问题‘四方机制’”,《联合早报》2013年6月27日。0.13万字
80,“中美利益再定位“,《中国报道》,2013年第7期。0.37万字
81,“南海问题可否采取‘七方圆桌机制’”,《大公网》2013年9月1日。0.17万字
82,“中国南海政策‘不挑事不怕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5日。0.15万
83,“越南为什么调整南中国海政策”,《联合早报》2013年11月29日。0.18万字
84,“为南海争端破局支五招”,《环球时报》,2014年1月6日,0.10万字
85,“美国替代俄罗斯向欧盟供应天然气,靠谱儿吗?”,《世界知识》2014年第8期(半月刊,4月16日出版),0.29万字。
86,“乌克兰会进一步分裂吗?”,《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5期(月刊),0.43万字。
87,“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解决南海争端的催化剂“,《世界知识》2014年第10期(5月16日出版),0.43万字。
88,“南海无关美国核心利益 南海政策更关心再平衡”,大公网,2014年5月26日。0,15万字。
89,“中国处理‘981事件’的五种可能”,《金融时报》中文版,2014年6月17日,0.15万字。
90,“日本在迈向军国主义?”,《金融时报》中文版,2014年7月2日,0.25万字。
91,“立足中国崛起长期利益寻求多方合作解决南海争端”,《中国经济报告》(月刊),2014年第7期,0.46万字。
92,“中国为什么提早撤走981钻井平台?”,《金融时报》中文版,2014年7月21日,0.26万字。
93,“中国应在缓和南海争端上有所作为“,《金融时报》中文版,2014年8月11日,0.27万字。
94,“南海争端与大国博弈“ ,《瞭望中国》,2014年第19期,0.34万字。
95,“双轨思路与南海争端的未来“,《世界知识》,2014年第17期(9月1日出版),0,17万字。
参考资料
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