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新罗神文王

新罗神文王

新罗神文王(?—692年),姓金名政明,字日照,是新罗区第三十一代君主,文武王金法敏之子。在位十二年,谥神文。神文王二年(682年),统一新罗效仿唐建立起国立高等教育机构国学。国学以15-30岁的贵族子弟为招收对象,学制为9年,主要教授《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尚书》《春秋》《文选》和算学等。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职。

神文王葬于狼山东,在排盘府东十里的神文王陵。即今日庆州市排盘洞,介乎国道7号线与东海南部线之间,邻近东海线的东方驿。

神文王的统治期间,新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加强王权,重组和系统化新罗国家的管理机构。他在689年发布了一项皇家诏书,废除了官员的薪水制度,以削弱贵族官员的土地基础。然而,这一改革在神文王的统治期间并未成功,最终,贵族官员们成功地保护了他们的权力来源。

神文王的统治期间,新罗区国家进行了扩大和重组,设立了多个新部门,并首次将新罗领土划分为九个国家省份。他还试图将新罗的首都从庆州迁至达句伐(今大邱市),但最终未能成功。

人物生平

神文王是文武王的长子,他的母亲是慈仪王后(又作慈义王后)。麟德二年(665年)八月,他被立为太子。永隆二年(681年)七月,他即位,并被李治册封为金真德,仍袭先王官爵。他的岳父苏判金钦突谋反事件发生在他即位后,波珍湌兴元、大阿湌真功等都被卷入其中,谋反失败后,相关人等都被处死,王妃也因此被逐出宫,又赐兵部令伊湌金军官父子自尽。由此,他肃清了一批对王权有威胁的真骨贵族势力,并巩固了自己的王权。永淳二年(683年),他撤销位于金马渚(今全罗北道益山市)的高句丽遗民政权报德国,报德王安舜安舜)因其功绩或其他原因被赐予姓金,并且被命令迁移到金城(今庆州)居住。翌年,王安胜的族子大文率领金马渚的高句丽遗民发动叛乱,他迅速派遣军队进行平定,确保了新罗的稳定和统一‌。沧州雄狮足球俱乐部元年(689年),他打算迁都达句伐(今大邱市),但没有实现。天授三年(692年)七月初二日,他去世,谥号神文,并葬于韩国庆尚北道庆州狼山东南。

施政举措

政治

神文王在位时对新罗的官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永淳元年(682年),神文王设位和府令二人,管理人事选拔。同年,他还设置了工匠府监和彩典监各一人。垂拱二年(686年),他设置例作府卿二人。此外,他还在垂拱元年(685年)设置承担行政实务的“舍知”一职。从此,新罗中央官府的官制由令、卿、大舍、舍知、史五级构成。垂拱元年(685年),他设置完山州(今韩国全州)和菁州(今韩国晋州),新罗由此“始备九州”。同年,他还设置南原小京(今韩国南原)和西原小京(今韩国清州),再加上之前设置的国原、北原、金官三小京正式奠定了新罗九州五小京的地方行政体制。

经济

垂拱三年(687年)五月,神文王赐给文武百官官僚田。永昌元年(689年)正月,‌他罢免了内外官员的俸禄和封地,每年赐予的租金有所不同。‌

文化

永淳元年(682年),神文王设置国学为最高学府。垂拱二年(686年),他向天宝请求《唐礼》及杂文章,太后命人誊写《吉凶要礼》,并从《文馆词林》中挑出规诫之词,合成五十卷赐给新罗。

轶事典故

在永淳元年(另一说法为天授元年)的五月初一,海官朴夙清向朝廷报告称,“在东海之中,有一座小山随着波浪漂浮,来到了感恩寺(即文武王愿堂),随波逐流”。对此,金政明命令日官金春质进行占卜测算。金春质解释道:“已故的文武王如今化为海龙,守护着三韩之地。同时,金公庾信是三十三天中的一位神子,如今降临成为大臣。两位圣者同心协力,想要献出守护城池的宝物。如果皇帝亲自前往海上,必定能得到无价之宝。”

金政明听后非常高兴,于五月初七来到东海边的利见台,远望那座小山,并派遣使者详细观察。使者发现,山的形状如同乌龟的头部,上面长着一株竹子,白天分为两株,夜晚合为一株。次日中午,竹子合为一体,天地震动,风雨交加,持续了七天,直到五月十六日风停波静。金政明乘船入海登岛,有一条龙捧着黑玉带前来进献。金政明迎接并与之对坐,问道:“这座山和这株竹子,时而分开,时而合一,这是为何?”龙回答说:“正如一只手拍打没有声音,两只手拍打才有声音,这竹子也是,分离与合一之间自有深意。

圣王您应当用这竹子制作笛子,吹奏它便能带来天下和平。”龙接着补充道:“如今已故的王变成了海中的巨龙,庾信则成为了天神,两位圣者心意相通,献出这无价之宝,并让我呈上。”金政明听后大喜,赠予龙五色锦缎、金银珠宝以示感谢。使者砍下竹子离开时,山与龙都消失了。金政明返回后,用这株竹子制作了一支笛子,珍藏在月城天尊库中。每当吹奏这支笛子时,战事平息,疾病痊愈,干旱降雨,风雨平静,因此被命名为“万波息笛”,并被视为国家的至宝。

纪念场馆

根据《崇惠殿志》,神文王葬于狼山东,在排盘府东十里的神文王陵。即今日庆州市排盘洞,介乎国道7号线与东海南部线之间,邻近东海线的东方驿。

参考资料

三国史记.豆瓣读书.2024-09-27

旧唐书.微信读书.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