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围国家为战场。由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交战,战争爆发自1941年的偷袭珍珠港,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国对日宣战后,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跟着宣战,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也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反法西斯同盟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和苏联轴心国则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泰国。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韩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亲日派参与战争。

这场战争除了日美两国大型海上战斗外,同时也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日后的美苏冷战局势、原子弹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与中国政治发展,对亚洲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巨。

基本信息

作者:(英)福特著;刘建波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11

ISBN: 978-7-5502-3635-6

页数:295页

价格:42.00元

内容简介

战争总是充满疑问,尤其是像太平洋战争这样一场多国参与的大型战争。本书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全面的详细描述与深入分析,是一本解答这些疑问的入门书。大部分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著作是以美国的参战为重点,并没有同等考虑其他参与国发挥出的作用。而本书旨在从更加广泛的、多国的角度来分析太平洋战争,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并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角记述太平洋战争。

全书共15章,分析了20世纪30 年代促使日本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强对于危机日渐加剧的反应,探究了日本在1942 年年初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重大战役。随后,作者将焦点放在1943年至1945年战局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特征上,在此期间,美国及其盟友的武装部队逐步将日本从其占领的地区驱逐出去,并最终建立了将日本本土纳入打击范围的军事基地。作者还特别探讨了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两颗原子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后果。

作者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军事与国际历史讲师,曾出版多部太平洋战争期间有关日本军队的著作。

目录信息

前言

第1章 大日本帝国的崛起,1860—1930

第2章 太平洋战争的序曲:中国问题,1931—1940

第3章 通往珍珠港之路,1940—1941

第4章 日本捷报频传,1941年12月至1942年春

第5章 反法西斯同盟扭转局势,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

第6章 战争的动态表现:战略和行动

第7章 战术和技术

第8章 士气和作战动机

第9章 情报战

第10章 战时经济

第11章 联盟战争

第12章 战争与大后方

第13章 最后阶段,1944年秋至1945年夏

第14章 原子弹与太平洋战争的结束

第15章 结论

参考资料

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