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
张温(?—191),字伯慎,东汉末年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少年时期即有名望。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张温由大司农升任司空,次年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负责镇压湟中地区北宫伯玉等率领的羌族与汉族联合起义。其后,张温历任太尉、卫尉等职,并被封为互乡侯。
中平元年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地区的汉人和羌人起义,推举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泠徵,并由金城人边章和韩遂担任军帅,起义军还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中平二年春,起义军数万人马攻入三辅地区(今陕西中部),逼近汉皇室陵园。刘宏任命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与中郎将董卓率军镇压,但皇甫嵩未能成功,遂改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负责防守皇陵。
边章和韩遂率军进攻张温所守之地,张温与董卓初战失利。至中平二年十一月,董卓等人反击,击溃边章、韩遂的起义军,斩杀数千人,迫使起义军撤退至榆中县。张温派遣周慎率三万军追击,董卓亦率三万兵击退先零羌,但在望垣(今甘肃天水西北)被起义军包围,粮道被断,不得不撤军。
董卓专权后,张温与司徒王允共同谋划诛杀董卓,然而计划未及实施,董卓便派人诬告张温勾结袁术,最终张温被捕,于十月初一在市街上被拷打致死。
人物生平
京中为官
张温曾受曹操祖父曹腾所提拔。中平元年(184年),张温当时为大司农,受封为司空。同年张温举荐讨虏校尉盖勋为京兆尹。
奉召讨贼
中平二年(185年),为车骑将军、假节,与副将执金吾袁滂讨伐胡人北宫伯玉。当时封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同为张温部下。
张温统率诸郡的步、骑兵十余万驻扎在美阳。边章、韩遂也进军美阳,张温与他们交战失利。十一月,董卓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兵进攻边章、韩遂,大破他们统领的西羌军。边章、韩遂败退榆中县。
张温派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剿边章、韩遂。参军孙坚向周慎建议说:“叛军据守的城中缺少粮食,将从外面运入。我愿充领一万人,截断敌军的运粮道,将军统大军跟在后面接应,叛军必然会因疲惫饥饿而不敢应战,退回羌族腹地。到那时,再合力围剿他们,就可以平定武威郡。”周慎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率军将榆中城团团围住。而边章、韩遂分兵驻守葵园峡,反而将官军的运粮道路截断。周慎感到恐慌,丢弃重撤军。
张温又派董卓率领三万人去讨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与胡人在望垣以北将董卓团团围住。董卓军中缺粮,于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筑起堤堰,假装要捕鱼充饥。然后,在堤堰的掩护之下,悄然撤退。等到羌人发觉而追击时,董卓早将堤堰决开,河水已深,致使羌人无法过河追赶。于是董卓回师,驻扎扶风县。
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毫不恭顺。孙坚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张温回答说:“董卓在黄河、关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孙坚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连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张温不忍心动手,便说:“你先回去,时间一长,董卓会起疑心的。”孙坚于是告辞而出。
位至三公
中平三年(186年),于长安拜张温为太尉,成为第一位不在朝廷的三公,有传言张温以行贿方式得到此位。同年张温受征召回京师。
晚景凄凉
中平四年(187年),张温因未能平乱被罢免。
初平二年(191年),当时张温为卫尉,并不与董卓结交,为董卓所怨恨,所以董卓诬蔑张温与袁术私通,于十月初一在市街上将张温拷打致死。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孙坚:“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
刘陶:“将军张温,天性精勇。”
傅玄:“温有杰才。”、“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
史书评价
《后汉书》:“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
史籍记载
《三国志》
《傅子》
《后汉书》
《资治通鉴》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张温登场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董卓于长安宴请百官时,因吕布接获袁术与张温私通书信,乃登堂密告董卓;董卓获报后,立刻命令吕布将张温从宴席中拖出斩首,并将首级呈上,百官见之俱感颤栗,唯董卓一人饮食谈笑自若。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国学网.2014-09-03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国学网.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