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威莱龙

威莱龙

威莱龙(属名:Vallesaurus)是种史前爬行动物,属于鸟首龙目的镰龙科,生存于三叠纪的欧洲。威莱龙是已知最原始的镰龙科物种之一,也是最原始的长尾龙之一。

形态特征

威莱龙是种小型爬行纲,身长约15厘米。前掌具有五指,第四指最长,与肱骨一样长。脚具有跗中央骨,与胫骨连接。跗骨、骨的末端高度特化,第一脚趾没有趾爪。后肢还具有改变的距骨和跖骨

与同属镰龙科的巨爪蜥相比,威莱龙有些不同的特征。例如,威莱龙的口鼻部较短、较高,上颌较厚、较大,上颌的牙齿较大,颈椎较短。第二、第三节背椎的神经棘之间没有愈合。与镰龙相比,威莱龙也有些不同的差异,例如第二手指没有大型指爪。与镰龙科的镰龙、巨爪蜥(可能还有Dolabrosaurus)相比,威莱龙的尾巴末端没有钩状尾椎。威莱龙与高尾龙属的差异在于,前段背椎没有前后扩大的神经棘,前肢短于后肢。

威莱龙具有典型的镰龙科身体结构,显示它们也可能是种陆栖爬行纲。威莱龙的前掌各手指不能做出相对应的动作,但根据掌骨的形状、极长的手指,显示它们也可能具有攀爬于树枝的能力。这是镰龙科的陆栖适应演化的其中一个证据。

威莱龙与其他镰龙科的背部前端隆起,颈椎高度特化,限制颈部的横向动作。科学家推论,这显示有大型肌肉、韧带附着于颈部与背部。这群动物也可能借由快速的头部、颈部动作,以捕捉猎物。颈椎的横向动作有限,可能是防止颈部快速动作时,造成颈椎的关节脱落。体型较小的巨爪蜥、威莱龙可能以昆虫为食。威莱龙的牙齿似乎适合咬穿、咬碎昆虫与节肢动物门的坚硬外骨骼。

名称由来

威莱龙的第一个标本(编号MCSNB 4751)是在1975年发现于意大利北部,由贝加莫的市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所发现。属名是以贝尔加莫博物馆的前馆长Valle为名,种名则是以化石发现地的Cene市镇为名。这个化石最初由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自然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鲁玻特·威尔德(Rupert Wild)研究。在1991年,鲁玻特·威尔德简要提到了威莱龙(Vallesaurus cenensis),但直到2006年才由Renesto和Binelli正式描述。第二个物种V. zorzinensis是在2010年命名,其种名指的是模式标本所在的Zorzino石灰岩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