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簸箕炊

簸箕炊

簸箕炊是广东省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在茂名市等粤西地区一带非常盛行,化州市又称“格籺”或“簸箕籺”。遂溪县西边沿海的港门、北坡、草潭镇杨柑镇等镇称之为“白籺”。主要流行于茂名市的电白区高州市信宜市、化州以及湛江市的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雷州市徐闻县等地。

簸箕炊起源于安铺,最初是为了庆祝稻子丰收而制作的小吃,因此也被称为“吃新”。廉江簸箕炊最为著名,而遂溪、湛江和化州等地也有各自的特色簸箕炊。夏秋季节的吃法是撒上小磨香油、芝麻和蒜蓉等配料一起食用,而冬春季节的吃法是将小块的簸箕炊翻炒后加入辣椒酱食用。

制作材料

原料: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酱油、辣椒酱、蒜头、韭菜油

制作方法

1)先将米泡一个晚上,一个簸箕炊要3.8两米。

2)把泡好的米磨成浆(米浆不可太浓),然后把最上面的一层倒出小量来做簸箕炊最上面皱纹。

3)待蒸锅水开上气后,将米粉浆一般将分3次灌入托盘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需要每层熟透后才能灌。否则会是爆破面。

4)最后是做皱纹面,这是最难,最辛苦的一道工。首先要在温度最高的时候取出簸箕炊,倒进一层薄薄的米浆,双手左右来回摇,令其成皱纹。

5)大火蒸5到7分种后,开一开,让蒸笼最上面的蒸汽跑出来。再关好,停火。否则皱纹面反了。

6)5到10 分钟后。把簸箕炊拿出来放凉,一定要放凉才能算完成簸箕炊。

7)小磨香油的做法:每家煮香油的方法都是不同的,也是簸箕炊好不好吃的关键。首先香油一定要慢火煲,才不会出现油少了的情况。一般要慢火煲一个小时直到花生油煲到沸腾,油沸腾往里面加酱油,一点一点地加。一边加一边拌,令酱油溶进花生油里面。

8)蒜蓉的做法:冷水加定量的生粉拌,令生粉全溶进冷水里。然后加热至沸腾后往里加老抽生抽酱油定量。停火后加切碎好的蒜头。捞拌均匀。

9)韭菜油的做法:据说是将韭菜放到锅里炸出油,待到韭菜变黑的时候,将韭菜捞起,香喷喷的韭菜油就出来了。这是电白区地区独有的做法。

食用方法

夏秋季节,将簸箕炊切成小方块,撒上小芝麻或配蒜头、酱油、花生油;冬春季节,将簸箕炊切成小方块炒热加辣椒酱。更有人掺入菠菜汁米浆中,制成绿色的簸箕炊。随着时代发展,已经消失尽了。而电白地区的主要是淋上韭菜油 和撒上芝麻,部分地区还会加入橄榄菜进行调味。簸箕炊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特制的酱料,香浓而不腻,令人难以忘怀。

外形特点

洁白、软滑、爽口、咸香。

分布地区

湛江地区赤坎区霞山区,及其代管的廉江市等地。

茂名市地区的茂南区电白区,及其代管的高州市化州市等地。

许多城市里都有人卖簸箕炊,制作簸箕炊用的都是电石磨,这种磨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快,磨得也非常细,十分方便省力。但实际上还是过去用石磨磨制而成的那种簸箕炊味道独好。用古老的石磨磨出来的米粉浆做成的簸箕炊脆滑、质感好,原因也许是石磨磨得慢,石磨的重量大,加上它磨得慢,在重压下磨挤出来的浆液水分均匀,并且水与米粉不易分离,蒸出来的簸箕炊味道才是最正味的。

簸箕炊的制作不很复杂,将磨好的米浆分层加入蒸炉里蒸熟即可。这种蒸笼是特制的,里面有个三角架,可以放上十多盖子,然后盖上笼罩。三角架有多少层,外面的笼罩就有多少只孔。这些孔是用来添加米浆的,加完了米浆就把孔塞住,不让水蒸气跑掉。一般来说,一盖簸箕炊的厚度在五厘米的,就得分成四到五次完成添加米浆。倘若你一次性就给盖子加满,就要很长时间才能把它给蒸熟,时间久蒸出来的簸箕炊质感也不好。一般的簸箕炊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有好几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簸箕炊是农村小孩最奢侈的零食。当然,买簸箕炊不像买豆腐花那样要现金交易,没钱也可以吃到簸箕炊,那就是在自家米缸里拿米去换就行。父母不在家,只要米缸里有米,就有簸箕炊吃。一斤大米就可以换一块簸箕炊。

茂名市化州市电白区等地,这种街头小吃还很实惠,每一整个簸箕炊的售价大约是6元左右。可以买一整只,也可以买一半,更可以只买四分之一,价钱随量折半,实是街头惠食者的一大首选。更为之惊讶的是网上也可以网购簸箕炊了。8元一整个,大大地提高了这种小吃的推广与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簸箕炊.广东省人民政府.2024-08-10

广东侨乡高州“簸箕炊”:百年风味让人垂涎欲滴.中国新闻网.2024-08-10

簸箕炊.梧桐子.2014-05-04

簸箕炊的烹饪技巧.豆果美食.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