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斯氏鼢鼠

斯氏鼢鼠

斯氏鼠(拉丁学名:鼢鼠属 smithii)别名东北鼢鼠,隶属于鼢鼠科,是中国的特有种。

斯氏鼢鼠体型中等大小,尾较短。体毛深灰褐色,毛尖锈红色,少数显红色,腹毛比背毛色深。喉部灰色。额头一般无白斑。鼻骨似葫芦形,鼻骨较长约为颅全长的39%,其后缘超过或平于颌额缝水平。二额顶嵴接近平行,在中缝处极靠近,至老体更加靠近以致合并,形成一个不太发达的矢状嵴,在两嵴内侧壁间形成狭长的三角形肌窝,这个三角形的锐利程度雄性甚于雌性。这是该种最重要的鉴别特征。

斯氏鼢鼠主要活动在干草原和开阔地、草地,有时也在耕地。更喜欢湿软土壤,在那里建造复杂的洞穴,洞内有“卧室”和“储藏室”。食物主要是青草。斯氏鼢鼠是中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斯氏鼢鼠5~9月产仔,繁殖2胎,每胎2~4只,最多可达8只。斯氏鼢鼠喜食杨、柳、松等树木的韧皮部、根及果实,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的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大小,尾较短,相当体长的24%一25%。体毛深灰褐色,毛尖锈红色,少数显红色,毛基石板灰色,腹毛比背毛色深。喉部灰色。额头一般无白斑。鼻骨似葫芦形,鼻骨较长约为颅全长的39%,其后缘超过或平于颌额缝水平。二额顶嵴接近平行,在中缝处极靠近,至老体更加靠近以致合并,形成一个不太发达的矢状嵴,在两嵴内侧壁间形成狭长的三角形肌窝,这个三角形的锐利程度雄性甚于雌性。这是该种最重要的鉴别特征。牙齿M3大多数为内侧有2凹角,外侧有3个内凹角,形态不稳定。头体长162-255mm;尾长34-39mm;后足长25-33mm;颅全长42-51mm;体重180-460g。

生活习性

斯氏鼢鼠主要活动在干草原和开阔地、草地,有时也在耕地。更喜欢湿软土壤,在那里建造复杂的洞穴,洞内有“卧室”和“储藏室”。它们挖掘洞道时以头挤压松土,而很少推出松土,故在地面上见不到典型的鼢鼠属土丘。食物主要是青草。

分布范围

斯氏鼢鼠是中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山地,甘肃陇中高原(临洮县等地)、陇南市山地即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卓尼县)与岷山内蒙古高原地带。

生存环境

斯氏鼢鼠多栖息在海拔2500—3300m的山地与高原地带,且土壤疏松,含水率高,有机腐植质丰富的生境。

生长繁殖

斯氏鼢鼠5~9月产仔(产仔高峰期6~7月),繁殖2胎,每胎2~4只,最多可达8只。

主要危害

斯氏鼢鼠喜食杨、柳、松等树木的韧皮部、根及果实,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的生长发育。

保护现状

评估等级

种群现状

分布广,种群数量大,无重大生存威胁。

争议观点

G.M.Allen(1940)推测其为罗氏鼢鼠(E.rothschildi)与甘肃鼢鼠(E.cansus)的杂交种,但未被后续学者采纳。Lawrence(1991)基于牙齿形态和小体型,主张其与罗氏鼢鼠构成姐妹群。分子数据微弱支持与赤颊鼢鼠属(E.rufescens)或高原鼢鼠(E.baileyi)近缘。

参考资料

斯氏鼢鼠.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5-10

Eospalax smithii (Thomas, 1911).GBIF.2025-05-10

斯氏鼢鼠 Eospalax smithi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