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券制
学券制,在中国地区又称为教育券制。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倡的一种资助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在维持政府对教育的津贴同时,亦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升教育的制度。
简介
学券制是一种政府教育补贴制度,与直接给公立学校发放教育经费不同,政府向家长发放教育代金券,以提升教育质量并给家长更多选择。在学券制度之前,儿童如果想接受政府补贴只能入学就近公立学校,即使该校的教育质量很差。而如果上私立学校则无法接受任何政府补贴。引入教育券后,家长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能享受每年数千美元的教育补贴。
香港实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7年推出了针对三至六岁就读非牟利幼稚园学童的学券补贴系统。每名学童每年可获得价值13,000港元的补贴,其中10,000港元用于补贴学费,剩余的3,000港元则用于幼稚园教师进修并取得教育证书。然而,此补贴系统有一些限制,例如,家长只能选择年费低于24,000港元的非牟利学校。政府希望到2011-2012年,所有幼稚园教师都能取得教育证书,届时补贴将调整为每名学生16,000港元,全部用于学费。在有孩子就读营利性幼稚园的家长抗议后,政府扩大了补贴范围,适用于2007年9月或之前入读营利性幼稚园的学童,并向希望转变为非牟利机构的营利性幼稚园提供高达30,000港元的补贴。
争议
学券制引入市场竞争的方式,分流了公立教育系统的资源,其最大的反对者是教师工会。教师工会认为这类制度威胁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因此,美国不少州实施学券制时,都引发教师工会的强烈抵制。
运作方式
1. 政府向家长发出学券,学券金额等于政府每年津贴个别学生的金额。
2. 家长自由地选择合符指定要求的学校,不论政府(公立)或私立都可以。
3. 家长用学券缴付全部或一部分学费,学校有权收取学券以外的额外费用,有关费用由自由市场机制决定。
4. 学校收到学券后,凭券向政府索回现金。
根据以上运作方式,好的学校由于生意滔滔,收取较多的学券,以及学券以外的现金,因而生存下来。而不好的学校,因缺乏消费者,最终因经营不善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