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色效应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是指因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改变,而使摩尔吸光系数(molar 消光 系数) ε 增大的现象,亦称高色效应。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由于获得有序结构而产生减色效应的高分子,变性成为无规则卷曲时,减色效应消失的现象叫增色效应。在生物学中,特别是在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中,增色效应指的是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例如,重双键DNA转变为单双键DNA的过程中,由于氢键的离解,结构变得不稳定,从而增加了对光的吸收。
效应介绍
化学增色效应
是指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也称浓色效应。ε 与电子跃迁前后所占据轨道的能差及它们相互的位置有关,轨道间能差小,处于共平面时,电子的跃迁概率较大, ε 值也就较大。在分子中,相邻的生色基由于空间位阻效应而不能很好的共平面,对化合物的吸收波长及 ε 值均有影响。
例如二苯乙烯由于存在双键,具有顺反异构体,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异构体的两个苯环可以与烯的键共平面,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它的紫外吸收峰在λmax=290nm( ε 27,000);而顺式异构体两个苯环在双键的一边,由于空间位阻不能很好地共平面,共轭作用不如反式的有效,它的紫外吸收λ max=280nm( ε 14,000)。
这种由于空间位阻使共轭体系不能很好共平面而引起的吸收波长与 ε 值的变化,在紫外吸收光谱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结构测定中十分有用。
生物学增色效应
在生物学研究中,增色效应通常指由于脱氧核糖核酸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 分子具有吸收250~280nm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束缚"了这种作用。
DNA变性后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一般以260nm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但不同来源 脱氧核糖核酸 的变化不一,如大肠杆菌DNA经热变性后,其260nm的光密度值可增加40%以上,其它不同来源的DNA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20~30%之间。
为了实现DNA的变性和退火,可以采用加温处理、加入减色剂或调整pH值等方法。监测DNA在加温过程中的光吸收变化对于确定DNA的熔解温度(Tm)至关重要,因为DNA的熔解几乎在某一特定温度瞬间发生。通过监测不同温度下的光吸收,科学家可以精确地找出DNA的熔解和退火温度,这对于DNA的分离和重组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为了获得混合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以将来自不同来源的双链DNA进行退火处理,从而产生混合的DNA,这有助于研究不同有机体之间的相似性。
特性
对某吸收带显示增色效应时,在另外的吸收带上常产生某些减色效应。这种现象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研究DNA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时,增色效应提供了一种监测DNA变性和退火过程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