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苗族乡
玉和苗族乡,隶属于宜宾市县,地处珙县中南部,东南与底洞镇为邻,南连上罗镇,西、北邻上罗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24.95平方千米。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第二区公所;1984年3月,改玉和苗族乡。截至2020年6月,玉和苗族乡辖3个社区、1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青龙社区二社。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玉和苗族乡常住人口为4452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第二区公所。
1951年,设玉和乡。
1952年,改玉和乡。
1958年10月,改玉和公社。
1984年3月,改玉和苗族乡。
行政区划
2011年,玉和苗族乡辖7个行政村:青龙、隘口镇、杨家、凤凰县、石门、西洋、五同。
截至2020年6月,玉和苗族乡辖3个社区、1个行政村:青龙社区、隘口社区、凤凰社区、杨家村,乡人民政府驻青龙社区二社。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玉和苗族乡地处珙县中南部,东南与底洞镇为邻,南连上罗镇,西、北邻上罗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24.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玉和苗族乡境内大部为山前平地,地势略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
玉和苗族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5℃,1月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26.8℃(1985年12月8日);7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8℃(2011年6月21日)。平均气温年较差30.3℃。生长期年平均206天,无霜期年平均192天,最长218天,最短16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47.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76天(一般为2月28日至12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121.6毫米(196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47.6毫米(1989年)。
自然灾害
玉和苗族乡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灾、涝灾、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总人口564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1人。总人口中,男性3075人,占54.4%;女性2574人,占45.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890人,占68.9%;苗族1759人,占3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5人。
2017年末,玉和苗族乡常住人口为5918人。
截至2018年末,玉和苗族乡户籍人口为6040人。
截至2019年末,玉和苗族乡户籍人口为5934人。
2021年6月25日,根据珙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玉和苗族乡常住人口为445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玉和苗族乡完成财政总收入1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2018年,玉和苗族乡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2019年,玉和苗族乡有工业企业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个。
商业
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有商业网点10个。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40人,专任教师1人;小学4所,在校生500人,专任教师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30人,专任教师1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个;各类文化图书室5个,藏书1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达10人。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有学校体育场1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10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945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玉和苗族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1户,人数316人;农村医疗救助4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2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人。敬老院1所,床位12张,收养农村五保8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560人,参保率8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玉和苗族乡有邮政代办所1个,乡村通邮率100%;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220份(册)。电信服务网点1个;已安装程控电话355余门,移动电话用户600余户。
交通
2011年,玉和苗族乡有宜(宾)威(信)路贯穿全境;实现了社社通公路。
文化
玉和苗族乡因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联保时驻所在长治玉皇观而得名。
隘口石坊位于珙县玉和苗族乡隘口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坊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是清代贡生谢正业奉皇命为其母建立的贞节牌坊,石坊为五檐四柱三门式石牌坊,坊体南北向,石质仿木结构,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圆雕、透刻等不同手法刻有镌文、对联和龙凤、花卉、鸟纲、瑞兽、人物等图案造型,石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前后两面雕刻和透刻,被誉为“川南第一坊”。
地方特产
佛手瓜,俗称“安南瓜”、“合掌瓜”、“香洋瓜”、“葵瓜”,属葫芦科植物。果实可以生食,一般都作为蔬菜。烹调方法大多采用炒、溜、炖、煮、腌渍。佛手瓜的根茎也可以食用,方法和风味与阳芋相似,含维生素a、C较多。玉和苗族乡年产佛手瓜3000吨,产值达200余万元,是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享有“佛手瓜之乡”的美誉。
获得荣誉
玉和苗族乡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级双拥模范乡、市级文明卫生单位等荣誉。
玉和苗族乡西洋村村民李宗秀被中宣部等5部委评为“全国拥军模范”。
旅游
从人悬棺景区前往县城巡场,必经上罗镇和玉和苗族乡。在这里除了优美的龙抱山自然风光和醉人的苗乡风情令人神往外,还有两处历史人文景观,富有神秘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使游客流连驻足。
半边寺
距上罗镇东南2公里的南广河对岸,就是半边寺建造之处。去半边寺,下车后得乘木船过河才行。寺院临水偎岩而建,远看寺是岩,岩是寺,近看有半座寺院镶嵌在悬崖绝壁之内,因而得名半边寺。半边寺原叫龙君庙,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7年),当时的龙君庙只有上殿、下殿和一天然山洞组成,庙内仅供奉有龙王等几尊塑像,是名符其实的小庙。扩建后的半边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殿内供奉有观音、十八罗汉等诸多佛象,并在陡峭的悬崖上绘满各种佛教艺术壁画。殿洞之间有曲廊相连,虚实相望,可谓独具匠心。最为特别的是寺院内还供奉有“三圣将军”(即僰人首领阿氏三兄妹康熙,被封为“三圣将军”)塑像。根据佛教教规和《礼记》记载:寺是供奉超然世外的佛,庙是供奉被神化和偶像化的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
隘口石坊
隘口石坊位于珙县缄南35公里的玉和乡隘口村,距上罗镇13公里,是清代当地贡生谢正业为其母建立的节孝坊。从爱新觉罗·旻宁28年(公元1848年)动工修建,历时三年半竣工。石坊竣严矗立,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其雕刻工艺精美,手法细腻逼真,书法行云流水,绘画线条流畅。
虽饱经150余年风雨剥蚀,仍保存完整。素有“川南第一坊”之美称。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坊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坊坐北向南,通高17米,宽8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为
四柱重檐构成的三开间立面,整体由多块巨大的米粉石垒叠而成,仿木构建筑,尾雀替、飞檐造形,效果,尤其雕刻动物活灵活现,情趣盎然,生动传神。坊两侧抱鼓石屏上有深浮雕梅、兰、菊、竹,并配有篆、隶、行、草体诗赋,这些花草画面结构严谨,富有诗意。方形柱磋固座,座饰“莲花抱鼓”。石坊北面第三层坊檐斗拱下有深浮雕牡丹和仙人云纹组成的竖,龛内二力士抬着灵龟、缓带相绕的“墅旨”二字,再下为行书,横排“不负所天”四字,并以深浮雕麟、象、“斗牛图”镶边。石坊北面、宝鼎下楷体立书“圣旨”二字,装饰如南。中柱南面有叙州府事叶澍东题联:“节孝著徽音形管新添青史册,纲常崇盛世丹除遥贲紫泥书。”侧柱有知县涂太深题联:“两字荣褒光日月,千秋正气烙神天。”北面正门有珙县知事拨进士题联:“誓欲捐躯但念半龄孤子在,心怀养志能分七衮老亲忧。”侧柱联由珙县教谕蓬安县费淳修与训导巴县翁兰合题:“孤帏早励冰霜志,绰楔欣承雨露恩。”石坊上所有题字,虽体裁不同,但字体都貌丰骨劲,挥洒自如,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珙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珙县人民政府.2021-08-31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