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腹
琴腹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琴面与琴底之间的中空区域。这一部位的主要功能在于产生共鸣,从而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古琴内在的槽腹结构是决定一张琴音色好坏的关键,历代的制琴家都十分重视。槽腹腔体的大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和面板、底板的厚薄、长短,所选琴材本身的松紧、质地等均有关系。琴腹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琴的发音。
构造特征
古琴的琴腹部分包含了多个特定的构件。其中,在琴额部岳内的实木被称为“项实”,而紧随其后的部分则称为“槽腹”。在槽腹中央,对应于琴底的池、沼位置,有一个略微凸起的部分,这个部位被命名为“纳音”。此外,在安装雁足的位置也保留了实木,这部分被称为“凤腿”。在肩下的腹部中心设置了一个圆形的支柱,用于支撑底部,这根支柱被称为“天柱”。而在腰部下方,则设置了另一根类似的支柱,称之为“地柱”。
古籍记载
对于古琴的琴腹构造,历史上有着详细的记录。现存最早的相关图示出现在南宋田紫芝所辑的《太古遗音》(明初袁均哲刻本)中,其中包括了琴面、槽腹以及琴背的三幅图解,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尽管这些图解中存在着一些细微的误差,如“冠线”高度标注为“七分”,实际上应该是“七厘”,以及中徽至尾深度标注为“四寸二分”,实际应为“四分二厘”,但总体上仍能够作为研究古琴琴腹构造的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古琴结构和特点及琴腹知识.古琴.2024-11-02
深入认识古琴——古琴的结构.名琴阁.2024-11-02
传世古琴鉴赏之“音色、腹款、铭文与篆刻”.国学网.2024-11-02